王志國
前幾天,成都女主持人鄧女士在微博上爆料,稱自己因遛狗時未拴繩而被鄰居暴打,事情被媒體轉(zhuǎn)載報道后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和熱議。9月3日,鄧女士在微博上發(fā)表了一篇道歉文章,表示自己也反思了很多,并向孩子及其家人道歉。
從鄧女士的角度來看,出門遛狗沒拴狗繩,不僅違反《成都市養(yǎng)犬管理條例》,更觸動了大多數(shù)社會公眾的敏感神經(jīng)——對遛狗不拴繩現(xiàn)象深惡痛絕。因此,不管從法理還是道德角度,鄧女士都有錯在先。
再來看鄰居的行為,不難發(fā)現(xiàn),這只狗其實并沒有對孩子造成實質(zhì)性傷害,并且鄧女士或多或少地也采取了一些積極措施來確保孩子的安全。在這樣的情形下,鄰居還是對小狗狠踢一腳,面對鄧女士的質(zhì)詢,仍出言不遜、進行謾罵,繼而大打出手。鄧女士就是再不對,打人,在倡導建立和諧社會的當下怎能行得通?
遛狗沒有拴繩固然有錯,嚇到孩子也是事實,但這是否等于鄧女士該被“以暴制錯”,乃至承受遠超“罰當其過”的代價?這又是這起糾紛不斷發(fā)酵的另一關鍵點。此事一經(jīng)網(wǎng)上宣揚,輿論便如被風吹的蘆葦一般將矛頭指向鄧女士,認為其遛狗沒拴繩被打完全是“咎由自取”,更有甚者對鄧女士進行辱罵。但這種“違反規(guī)則該打、該死”的情緒化、自私化邏輯不但沒有讓糾紛化解,反而衍生為網(wǎng)絡暴力。同樣,面對糾紛,“一言不合就開打”的模式讓人大跌眼鏡。這也是維持秩序和保持平衡中最笨也最無效的途徑。此事的正確處理方式應該是“兩方都有錯,一碼歸一碼”,也只有這樣才能厘清各自的責任,《治安處罰法》第四十三條也早有明確規(guī)定。如今,狗的主人鄧女士已經(jīng)公開道歉,同時,不管什么理由,毆打他人都是違法行為,也理應受到法律的懲處。
一根繩子可以拴住狗,但文明和諧與人身安全的這根“繩”到底靠什么來維系?當暴力比講理有用,利益糾紛解決機制逐漸向“叢林法則”靠攏,而輿論又為其貼上“正義”的標簽,這種危險的趨勢該如何遏止?這或許是這個輿論事件消停后,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回歸理性思考的問題,而養(yǎng)狗者和城市治理者尤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