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凡
藥都的鍋盔是一種獨特的面食,又名壯饃,厚足一寸,直徑滿三尺。有人來買,用薄如火紙的長竹刀輕輕一劃,“嚓”地掉下一塊,外脆里筋,表酥內(nèi)綿,甜絲絲,香噴噴,富人家直接吃,一般市井人家用其作下飯下酒的菜吃。巴掌大一塊足夠一個成人的晚飯,其筋其軟其酥其脆其香其甜其味其質(zhì)其色其形,無不堪稱一絕。這說的是穆家鍋盔。清末民初,藥都有四十多家專營鍋盔,但獨穆芳的鍋盔最為有名,人代物名、物代人名,久之,人稱穆芳和穆家鍋盔均曰:穆鍋盔。
穆鍋盔生于光緒年間,長在清風巷,及至成人,做鍋盔賣鍋盔也在清風巷口。其人高七尺,臂長過膝,手大若扇,曾有一卜師吃過他的鍋盔說他有帝王之相,只因風水被人所破,才成了為世人提供美食的藝人。穆鍋盔并不相信,一笑了之,依然天天做鍋盔賣鍋盔。
看穆鍋盔做鍋盔是一種享受,有人看出香來、有人看出味來、有人看出神、有人看出陽剛之美、有人看出陰柔之雅。每天太陽剛剛露臉,穆鍋盔就開了朝東的店門,把放在店內(nèi)的面案、平底大鍋等一應用具搬出來,他再把袖子挽到兩肘上方,清水凈手后,便開始了一天的生意。他每天只賣一斗麥面的鍋盔,十六兩稱整整十五斤。這些面一次倒入缸中,一次性兌水入內(nèi),然后彎腰勾頭,一氣和好。凈手,點上一袋水煙,口吐青霧,面向東方。恰好一袋煙抽完,面正“醒”好,揚手把煙袋交給站在身后的徒弟。再凈手,又彎腰低頭兩手入面缸,只聽“啪”的一聲,一塊石頭樣瓷實的面塊甩在了右面的面案上,啪、啪、啪如是三聲響,三塊大小一樣的面塊,緊挨著排在了七尺長的面案上,之后,穆鍋盔才直起頭來,聳肩出氣,像做了啥重活兒一樣。接著,穆鍋盔取一面塊,揉了堆、堆了揉,反復一百零八遍,面塊“熟”了,正好成一圓球;兩手并攏按了一圈,面球變成了徑達二尺的面餅,再用梨木面杖忽地旋了一圈,面餅正好厚足一寸、徑三尺;然后,只見他抓一把芝麻,手腕一旋,芝麻薄薄地蓋了一層。此時,平底大鍋下炭火正白。
穆鍋盔并不看鐵鍋,兩手兩邊托起面餅,啪地向鍋內(nèi)一撂,面餅在鍋中一旋,正好嚴嚴地塞滿鐵鍋。穆鍋盔做鍋盔,鍋底并不放油,只是帶芝麻的一面在鍋底干炕,文火慢炕。半個時辰之后,鍋盔成了,用手猛地提出,只見先前的面餅已如石塊,靠鍋底的一面正好炕出五個深黃的圓印,渾似鴝鵒眼,硯臺般大小。這是穆鍋盔特有的標志……
人的能耐大了,規(guī)矩也準大。穆鍋盔有兩條規(guī)矩:一是,火候不到,任你買家催待急要也不出鍋;二是,每天只賣三餅,任你達官富商勢力再大出錢再多也絕不多做。真讓藥都人又奇又氣。
話說宣統(tǒng)元年,官至熱河都統(tǒng)、昭武上將軍的藥都人姜桂題,想將口?;菁凹亦l(xiāng)父老,重金從宮中請來八位御廚來藥都聯(lián)袂授徒傳藝,為藥都留下三百二十九道有名大菜,這是后話。御廚離藥都的前一天,聽說穆鍋盔世上獨有,就想嘗嘗。但由于起床晚了點兒,來到清風巷穆鍋盔店前,恰第三個鍋盔剛剛賣完,正要收攤。姜家大管家一臉討好地說:“煩請穆先生再做一個,這八位御廚可是慕名而來的呀!”穆鍋盔看都不看一眼,“明天請早!”說罷,扭身進店。
管家和御廚們離開后,徒弟問穆鍋盔:“師傅,這些都是御廚啊,何不破個例!”穆鍋盔長嘆一聲,“你還年輕,規(guī)矩改了,穆鍋盔就不是穆鍋盔了!”
徒弟并不解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