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發(fā)生的南京彭宇案引發(fā)了社會廣泛的討論。其中,法官的判決也成為了爭議的焦點。本文將在討論事實推定的界限和條件的基礎上,從舉證責任分配的角度,對該案判決的得失進行評價。
關鍵詞:南京彭宇案、事實推定、舉證責任。
一、案情簡介:
本案中,徐壽蘭是原告,彭宇是被告。2006年11月20日上午,原告在南京市水西門公交車站等候83路車,大約9時30分左右有2輛 83路公交車同時進站。原告準備乘坐后面的83路公交車,在其行至前一輛公交車后門時,被告第一個從該公交車后門下車。原告跌倒致傷,被告發(fā)現后將原告扶至旁邊,在原告的親屬到來后,被告又與原告親屬一起將原告送往醫(yī)院治療。原告后被診斷為左股骨頸骨折并住院治療,施行人造股骨頭置換手術,產生了醫(yī)療費、護理費、營養(yǎng)費等損失。 本案原告徐壽蘭于2007年1月4日向南京市鼓樓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鼓樓區(qū)法院于2007年9月4日一審宣判。
二、法院判決的得失:
法官在案件事實真?zhèn)尾幻鞯那闆r下,沒有適用證明責任判原告敗訴,而是進行事實推定認定原告確與被告相撞致其摔倒受傷。運用事實推定認定案件事實是法官避免適用證明責任判案的能動性努力的表現。因為,依據證明責任判案是法官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只有在雙方當事人對裁判上需要證明的要件事實存在爭議,且用盡程序上所有許可的證明手段仍不能就事實的真?zhèn)蔚贸鼋Y論的情況下,法官才能適用證明責任作出判決。但依據證明責任下的裁判很有可能無法實現實質的正義,因為預先確定的證明責任歸屬,也就預先分配好了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敗訴風險的承擔,這就促使證明責任歸屬方盡力收集證據,但由于當事人訴訟能力的差異、證明手段的滯后性,證明責任歸屬方很可能因為“真相”以外的因素承擔不利的后果,且案件的判決也有可能偏離客觀的事實。因此,本案的一審法官在事實真?zhèn)尾幻鞯那闆r下,沒有直接適用證明責任而是嘗試事實推定斷案,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隨意擴大適用事實推定是對這一手段的誤用。“所謂事實推定,是指法官依已經明確的事實(基礎事實),根據經驗法則依自由心證,而推認爭執(zhí)的事實(推定事實)存在?!?事實推定也是在無法收集到與案件有關的直接證據但卻存在與直接證據相聯(lián)系的關聯(lián)證據——基礎事實的情況下,法官發(fā)揮其主動性,“一旦發(fā)現了關聯(lián)證據(基礎事實)與直接證據(推定事實)的或然性聯(lián)系(經驗法則),進而推論出在常態(tài)下應該如此的推定事實?!?本案是一起普通民事侵權案件,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原告需對侵權的四要件即行為、過錯、因果關系、損害結果一一舉證加以證明。然而從一審法庭現有的證據來看,有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及對彭宇訊問筆錄的電子文檔。 承辦警察現場制作并由當事人核實簽署的原始詢問筆錄這樣關鍵的證據卻因為警方的過錯而徹底遺失,警方后期提供的來歷不明的謄寫文本和電子文檔根據最高院《證據規(guī)定》第69條的規(guī)定 并不能單獨用以證明案件事實,承辦民警法庭陳述的證據資格也值得討論。在這些缺乏證據價值的現有證據中,原告徐壽蘭的陳述是被告彭宇將其撞到致傷;被告彭宇的陳述是他從未與原告發(fā)生碰撞;而對彭宇的電子檔詢問筆錄的主要內容則是他被原告撞到了,但不是他撞倒了原告;民警在法庭上則稱原被告確相撞??梢?,根據上述證據,根本不能認定被告撞到原告致其受傷,但也不能排除其可能性,因此本案中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所以,在這種事實真?zhèn)尾幻鞯那闆r下,法官完全可以適用證明責任判責任歸屬方即原告承擔敗訴的不利后果。
那么,在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情況下,本案法官是如何根據經驗法則從而推認爭執(zhí)事實——原告確被彭宇撞倒致傷的存在的呢?在本案中,法官大量使用“日常生活經驗”、“常理”等作為推論的前提。但其作為推論媒介的“常理”是否屬于經驗法則,是否能夠認定事物之間具有相互聯(lián)系的高度蓋然性呢?顯然是沒有的,這也是本案判決廣受爭議,無法獲得公信力的致命缺點?!敖涷灧▌t的可期待性、高度蓋然性意味著,一般情形是沒有例外的,某種現象的發(fā)生具有極大的可能性,一旦存在例外的的可能性,作為推定的正當性自然就不復存在了?!?本案法官的判決中存在著諸如“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后,其完全可以言明事實經過并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yī)院,然后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钡恼摂?,這顯然都是本案法官在忽視每個個體做好事程度的差異性之下得出的推論,這樣的“常理”顯然不具有經驗法則所要求的高度蓋然性,它存在著大量的例外??梢姡ü倏梢赃\用事實推定做出避免適用證明責任判案的努力,但一定要注意事實推定的界限和條件,用為公眾所普遍認識的經驗法則進行推論,而不是用法官個人的認識作為推論的媒介,只有這樣,才能使判決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
王文卓(1995-),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武漢大學法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