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碩(北京語言大學) 在“大華語”戰(zhàn)略背景下,除了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技能,華語教育也應該體現(xiàn)文化傳承和民族認同。
長期以來,語言學界一直強調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并開展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和教學工作,但華語的教育價值遠不止于此。交際性并非語言的唯一屬性,對于語言屬性的不同視角的認識,可以引發(fā)出不同的教育理念。重視語言的認同功能,把語言和民族文化統(tǒng)一起來開展大華語教育,無疑對于緩解全世界華人對華語、中華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認同困惑具有重要作用。忽視大華語教育在這方面的積極作用,就會加速華語的繼續(xù)分化并且產生更多的華語變體;而過分強調這一作用,無視學習者和使用者的實際經濟需求,又容易產生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
每一種語言都是資源。華語教育的文化價值固然重要,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其背后的經濟價值更不容忽視?,F(xiàn)代社會語言學認識到,語言資源具有強大的市場價值,而掌握某種語言后能夠獲得的經濟利益是影響這種市場價值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人們學習語言是有功利目的的。“大華語”概念下的華語教育應更加關注學習者和使用者的經濟動機,做到有的放矢。華語教育的目標不應僅局限于華人華僑對于“大華語”這種語言文字的使用以及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認同,而更應充分考慮他們在諸如就業(yè)謀生等方面的經濟需求,增強“大華語”在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方面的競爭力,以此來強化華語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全球推廣大華語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