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白話基本源于文言,兩者相比,文言學習的難度當然要大些,但其典雅、簡潔、純粹的特點又是白話所不及。處于語言發(fā)展敏感期的小學生若能適時、適度、適量地接觸一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文言語匯、辭章、典故,自然益處良多。
考慮到小學生的特點,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數量偏少,但多篇課文都改編自文言文,如《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嫦娥奔月》《牛郎織女》《三打白骨精》《螳螂捕蟬》等。可以說,在白話文教學的基礎上,相機滲透文言閱讀,是教材賦予教師的教學空間,也是小學生接觸文言文的重要途徑。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課文,要屬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孔子游春》。這里,筆者截取教學設計中的三個片斷,例談白話文教學過程中文言閱讀的相機契入。
【片斷一】
第8自然段:
孔子凝望著泗水的綠波,意味深長地說:“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 ?/p>
教學設計:
1.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相互交流,理解文本。
2.問題導入——水好像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那么水還具有哪些品質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問題。
3.資料呈現(xiàn):
孔子曰:“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薄墩f苑·雜言》
4.比較閱讀,交流討論。呈現(xiàn)資料與第8自然段有較大相似度,兩相對照,借助白話讀文言。進而遷移拓展,在討論交流中體會其他句子的大意,讓學生對水的特點有更多認識。
評析:
“在已知基礎上探求未知”是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原則之一。遵循此原則,在學生理解白話所表達意思之后,引入文言語段,運用比較的方法,將現(xiàn)代白話與古代文言相互對應,符合學生思維過程的基本特點。可以說文言白話的相互比較,是小學生學習文言最初的方法。教學中,“遍予而無私,似德”“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等等這樣的文言語句,學生借助教材,自主探究而有所悟,必能增強其學習文言的信心。之后,借助問題引導,順向遷移,只要“不以詞害意”,就能把握“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萬折必東,似意”這些語句的大意并為我所用。這樣,一來拓寬見識,豐富對水的美好品質的了解;二來鍛煉思維,增強對文言的理解能力;三來深入品味,感受文言的簡潔、干凈的表達特點。
【片斷二】
第12-16自然段:
子路是個急性子,老師的話音未落就開了腔:“我愿意把車馬、衣服拿出來跟朋友們一塊兒享用,就是用壞了、穿破了我也不會在意。朋友之間就應該有福同享嘛?!?/p>
溫文爾雅的顏回經過深思熟慮,從容不迫地說:“我希望成為一個不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用贊許的眼光看著他們,微微地點了點頭。
子路問道:“老師能和我們說說您的志向嗎?”
孔子微笑著說:“我就盼望著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時候都能夠安享幸福,朋友之間都能夠互相信任,年輕的子弟們都能夠懷有遠大的理想?!?/p>
教學設計:
1.學生分角色朗讀。
2.問題導入——(1)想再次體會古代文言文是如何簡明而典雅地表達這一部分內容的嗎?(2)你知道孔子與他的學生比起來,表達的境界高在哪里嗎?
3. 資料呈現(xiàn):
(1)顏淵、季路侍。子曰:“盍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薄墩撜Z·公冶長》
(2)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
4.對比閱讀,交流討論。資料(1)與教材有較大相似度,在朗讀的過程中體驗其語言表達特點。
5.講解導讀,點明思想。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資料(2)需要教師適當講解不同層次上的君子品質。
評析:
在現(xiàn)代白話閱讀過程中相機契入文言閱讀,講求的是因課設練,順其自然,切不可生硬插入。片斷一中的文言語段是結合課文中第8自然段的“……”進行。這里兩處《論語》選段的呈現(xiàn),資料(1)是在之前第8自然段基礎上的遷移練習,依然是現(xiàn)代白話與古代文言的比較閱讀,這里不再贅述。而問題(2)的設計,亦屬于因課而設——子路與顏回性格不同,因此志向不同;孔子與學生見識不同,因而境界不同。那么,孔子的境界到底高在何處?這一問題自然產生。此時,教師作為教學資源的發(fā)掘者,出示并引導學生讀資料(2),并做適當的講解——“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表達了孔子對“君子—仁人—圣人”的不同要求,而其精神內核,即“仁愛”之思想。這樣,在閱讀文言的同時,感受孔子之思想內核,無疑頗具教益。
【片斷三】
第17—18自然段:
“顏回呀,聽說你把自己的志向寫進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給老師聽聽?”
孔子說著,將琴推到顏回面前。顏回并不推辭,他調好琴弦,一邊彈一邊唱??鬃酉仁莻榷鷥A聽,過了一會兒,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
教學設計:
1.學生朗讀。
2.問題導入——“把自己的志向寫進了一首歌里”,這是一首什么樣的“志向歌”呢?
3.資料呈現(xiàn):
(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論語·雍也》
(2)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
(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薄墩撜Z·雍也》
4. 探究閱讀,交流討論。在多次朗讀中,理解顏回具備的美好品質。
5.自主創(chuàng)編,表達志向。課后延伸,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志向歌”。
評析: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能圍繞提出的問題,獲取資料,共同討論,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爸鞠蚋琛边@一問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并呈現(xiàn)出鮮明的創(chuàng)編特征。無疑要求學生首先要搜集、閱讀《論語》中的相關句段,深入了解顏回的人格特點。遵循課內外結合的教學原則,教師先行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資料中的三句話,適當點明其表達的安貧樂道、聞一知十、嚴于律己等高尚品行,進而由扶到放,鼓勵學生課余利用多種途徑,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持續(xù)閱讀,相互討論,激活思維,創(chuàng)編“志向歌”,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增加文言閱讀的機會。
教材編者將《孔子游春》安排在六年級的最后階段,有與七年級教材相銜接的意思。本文所談文言閱讀的契入,也體現(xiàn)了編者這一意圖。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特點,巧設問題,引入文言,兩相對照,比較推敲,進而實現(xiàn)由易到難的順向遷移,這是文言契入的基本策略。語文教學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而今,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誦讀為主要方法,唐詩宋詞及《三字經》《弟子規(guī)》《論語》等都已成為重要的學習內容。讓文言文適時進入小學生的學習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情。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講,要以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腹有詩書氣自華”,要不斷增強文言閱讀與文言選擇的能力;要洞悉文本特征,調整教學內容,因課而設,找準契入時機;要善于豐富學習形式,激發(fā)文言閱讀的興趣,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