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俊??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努力追求語文課堂教學簡潔化、一線貫穿便具有了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所謂“一線貫穿”的“線”,即語文教學設計的切入點,即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支點,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明一點而悟全文。筆者擬結合文章的脈絡、寫作手法以及寫作特點等方面,詳細地介紹一線串珠法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切入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4-065-1
一線串珠教學法是近幾年來新興起的教學方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而將教學的側重點凸顯出來。而一線串珠教學則是將教學的側重直接顯現(xiàn),清晰明了,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充分理解和掌握。本文將結合文章的脈絡、寫作手法以及寫作特點等方面,詳細地介紹一線串珠法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一、縱橫交錯,緊密相連
一線串珠教學法屬于一種化繁為簡的教學方式。以往的教學會將文章的主題、中心思想以及每一段的段意都進行列舉,然后分析字詞的含義,將重點的句子進行重點分析,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們有種凌亂感,往往會“丟東忘西”,對知識的理解也是囫圇吞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一線串珠教學理論的引導下,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抓住線索,順著線索捋出其他的重點內(nèi)容,讓學生在腦海中有個清晰的思維,將縱橫交錯的課文內(nèi)容與教學內(nèi)容進行緊密的聯(lián)系,對文章的知識重點也能夠完全領會。
如在講解《三個太陽》時,這篇課文記敘了中國女畫家經(jīng)過不懈努力來到南極,在南極的所見所聞,以及為中國南極長城站建設出力并為之作畫立傳的事情。在對這篇文章進行講解時,我讓學生們對課文進行仔細的閱讀,并且找出文章的主線,起初學生們對文章脈絡的把握并沒有經(jīng)驗,往往會表現(xiàn)出手足無措的狀態(tài)。而這時我會用一些問題來引導:“南極到底是怎樣的一塊土地?”“為什么說是屬于男子漢的領地?”等問題,讓學生自己來解答,回答的過程中,我會用一些特殊的表述技巧,比如反問、比喻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很快學生就有了整體的思路,“文章以作者的所感所想為整體的線路,通過作者的描述、思考,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畫面?!蓖ㄟ^這樣的方式,順著主題的線路,我們可以清晰地對文章進行聯(lián)系,用一線串珠的分析方法,梳理文章內(nèi)容,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線串珠教學主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對文章足夠熟悉和明析,逐漸改變學生囫圇吞棗式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在縱橫交錯間,用自己的獨特的分析思維來進行理解,讓教學方式與課文的主體線路緊密相連。
二、前后呼應,貫穿始終
一線串珠不僅講求對文章的線路的梳理,同樣也對文章的行文特征和分析手法進行詳細的分析,使得分析的文章能夠首尾呼應,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文章的緊密感,同時也為學生的寫作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對這種教學分析十分重視,在教學中,針對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重點給學生們呈現(xiàn)一種文章的寫作方式,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首尾呼應的教學方式。
如在講解《濟南的冬天》時,這篇文章在開頭就寫出了“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倍诮Y束部分時,也寫明了“這就是濟南的冬天?!蔽恼轮黝}脈絡首尾呼應,我在教學中也進行了首尾呼應式的教學,“同學們有誰去過濟南呢?”“濟南的冬天誰有經(jīng)歷過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濟南的冬天是怎樣的呢?”一連串的問題把學生引到課文中來。講解后,又對最后的一句呼應話語進行了解釋。用這種方式,將文章的主脈絡進行了貫穿,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很清晰地對文章進行理解。
前后呼應是很多文章的典型特征。教學也要進行呼應,讓學生的思路能夠產(chǎn)生一種閉合的狀態(tài),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在思考中逐漸鍛煉自身的群文閱讀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從而在今后的閱讀分析中,能夠更加準確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三、大小相應,詳略有致
大小呼應的方式能夠讓語文教學更加的完整。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tài)決定學習的效果,而課堂的狀態(tài)又需要教師的不斷激發(fā),在一線串珠法的呼應下,教師對教學能夠緊握主題,科學地把握進程,對文章重點的內(nèi)容進行重點講解,同時將內(nèi)容進行拓展,使學生們能夠及時鑒別文章的情感,開闊視野,提升學習的能力。
如在講解《社戲》這篇文章時,這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課文主要記述了作者幼時看社戲的一段經(jīng)歷,表現(xiàn)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文章的主體脈絡以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和所想為主線,通過對文章的主體線路的映襯,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如何融情入景的。在教學中,我運用一線串珠法,讓學生們準確抓住文章的脈絡,又對文章的呼應精彩之處進行了介紹,比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通過對這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部分的內(nèi)容有詳有略,在講課時,我們也要順應課文的主線內(nèi)容的詳略設計,對文章進行不同程度的解釋。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比較經(jīng)典的,對于文章的寫作手法、情感表達方面的分析,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把握,對大主題和小主題相互間的把握和呼應也要帶領學生進行詳細的分析,全面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線串珠法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科學的創(chuàng)新方式。運用一線串珠法開展教學,教學主線應與課文主線完全一致并貫穿課堂始終。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對課堂時間進行合理的使用,留出充分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引導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全面提升學生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宇鵬.也說“一線串珠式”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2(12).
[2]吉敏玲.一線串珠 縱橫連貫——聽王君老師執(zhí)教《老王》有感[J].語文教學通訊,2012(09).
[3]池賽霞,程必榮.妙用“一線串珠”,扮靚文章結構[J].中學語文,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