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要:伴隨著中世紀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就是黑死病的傳播。黑死病既給社會帶來了損害,又提供了變革的機遇。但就像當今的傳染病傳播一樣,那時的黑死病也是通過人口進行傳播的。隨著流動人口的大范圍、大規(guī)模的流動,黑死病不可能安存于一隅,它的傳播也是不可阻擋的。而流動人口的構成又十分復雜,包括城市相關人口,例如行商、行乞者和農村人口,比如有與城市有某些商業(yè)往來的農村人口和開墾荒地的農民。因此探究這些群體與黑死病傳播的關系對當今社會的絕緣和預防治療有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世紀西歐;瘟疫傳播;流動人口;關系
中圖分類號:C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0-0048-02
綿延近千年的黑死病對歐洲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關于中世紀瘟疫的產生和傳播途徑,學術界早已有所涉及。一些學者還針對黑死病對基督教會、文學和醫(yī)學、服飾和建筑學、符號學和發(fā)言學、社會的應對措施、農奴制、社會價值觀和宗教改革以及勞動力的流動進行過細致的研究。但對黑死病與流動人口的關系的研究不是很多。僅有的一篇文章也只是對此進行大概的論述,卻沒有深入。國際上對黑死病的探討相對較多,但同樣對流動人口不是十分關注。所以,本文擬從城市相關人口和開墾荒地的農民兩個大的地域范圍進行探討,以便得出流動人口對黑死病的大規(guī)模傳播所起的作用。
一、城市方面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而且交通便捷,對外貿易發(fā)達,各類人口眾多,所以這一地區(qū)對黑死病的敏感度最高,城市人口也就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一)行商
中世紀物資稀缺,需要互通有無,而行商就起到了這種中介的作用。他們將商品從一地運到另一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但同時,他們也將病菌傳播開來。譬如法國的波爾多是英國重要的葡萄酒供應地,1348年的施洗者圣約翰節(jié)前夕,就有兩艘來自法國的商船駛入英國多塞特郡的麥爾庫姆港,而船上的船員似乎得了一種沒人能夠說得清楚是什么的怪病,后來人們稱之為瘟疫,而且該地的居民很快就被傳染了。隨后南安普頓和布里斯托爾也發(fā)現(xiàn)有類似的患病者。又如,熱那亞在卡法有商業(yè)據點,1347年10月,幾艘熱那亞的商船從該地出發(fā),載著患病的船員駛入西西里的墨西拿港口,因此黑死病開始了在意大利的傳播。正是因為行商去往各處進行貿易,最終導致了疫情的大范圍擴散,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后果。所以,行商在病情傳播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今天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行乞者
這類人種類繁多,人數(shù)也不少,人們可以輕易在大街上見到,而且經常會有交談。而這些接觸機會不僅為人與人增進感情、增強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機會,也給傳染病的流行創(chuàng)造了機會。
1.乞丐。1330年編年史學家維拉尼就曾記錄到佛羅倫薩有17000名窮人。如此多的窮人一是會給社會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二是會因自身的不注重衛(wèi)生導致體質弱而攜帶大量病菌。盧卡·郎杜奇在他的記錄中也提到過窮人在黑死病期間的情況,“許多窮人體力不支,倒在地上,每個鐘點都有人用擔架把他們送到醫(yī)院,但搶救無效?!毙l(wèi)生部分的官員為了保證城市的清潔而把病人趕走,但晚上卻發(fā)現(xiàn)他們又回來了。最后為了肅清城市,他們就殘酷地實行絞刑來對付他們。對于一個崇尚安定的基督教社會來說,乞丐是多余的,會擾亂社會治安,因此多有限制乞丐的法令出臺,他們因此被從一個城市趕往另一個城市。這樣,病菌輕而易舉地在各地進行傳播。這些城市沒有采取適合的措施治療,而是采取以鄰為壑的方法,這樣更加快了疫情的傳播。
2.無業(yè)游民。談到法國,當時巴黎是移民的匯聚地,該城有眾多無業(yè)游民,他們或者是不愿自食其力者,或者是契約到期的軍士,或者是社會底層沒有收入的貧苦大眾,這些人令警察都束手無措。而他們多由一個城市竄入另一個城市,以躲避追捕,但他們同樣將病原體帶到他們匿藏之處,因此城市深受其害。而且如果一個城市要整頓,他們往往逃到鄰近的城市避難,而這種避難行為給傳染病的擴散提供了大好時機。
3.托缽僧眾。這些托缽僧或者獨自一人或者結伴而行,他們因為有宗教的或者世俗的通行證而來往于城市之中,而他們在黑死病期間并不是免疫的,因此這對城市的環(huán)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方濟各修會修士就常常步行到很遠的地區(qū),之后又回到原地。他們多進行自我鞭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很差,因此極易感染。但他們由于行動范圍廣,又有可以在城市通行的“護照”,所以即使很遠地區(qū)的病原體也會被他們傳來,造成巨大的損失。
二、農村方面
農村在中世紀這個生產力不發(fā)達的階段占有重要地位,農村人口也占總人口的多數(shù)。農民由于各種原因都會與城鎮(zhèn)有些許聯(lián)系,而且農民迫于生計經常向一些貧瘠地區(qū)開墾,這些地區(qū)條件惡劣,更易病菌生長,所以開墾的人員也多會得病。
(一)與城市有某些聯(lián)系的人員
14世紀,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隨著城市的增多和發(fā)展,農村人口也大量涌來。此外,一些與城市有貿易關系的自耕農往往將農村產品運往城鎮(zhèn),并在那里銷售,這樣本來較為偏僻的農村地區(qū)也會隨著這些人把病菌從城市傳到鄉(xiāng)村。比如,帕拉廷的一個農民因為失去家人而發(fā)瘋,后來到處亂竄,不僅在農村中走家傳巷去尋找,而且還想與城鎮(zhèn)中的親朋好友聯(lián)系。這種病態(tài)的生活并不少見,而正是這種行為擴大了傳染面,造成了更多的罹難者。與此同時,城市中的一些人在農村也有親戚,也有地產,因而在黑死病爆發(fā)期間移居農村,這樣農村也會很快受到傳染。謀求一個副業(yè),比如幫工、工匠、修補匠等,盡管這些副業(yè)是能夠補貼家用,但是增加了與外界交流的機會,給了黑死病可乘之機。
(二)開墾荒地的農民
英國在14世紀進行過墾荒運動,而墾荒運動的主體就是農民,這些人不計后果的利用土地,對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帶來了災難。而生態(tài)的失衡也引發(fā)了饑荒和死亡,這些尸體又經常被墾荒的農民隨意掩埋,所以黑死病的傳播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這些農民又攜帶著病菌到遠方,并在同為墾荒者的農民中傳播,甚至還傳染到遠方的家鄉(xiāng)故地,這樣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大增。另外,這些開墾荒地的人中也有一部分農奴,他們迫于地主的壓迫,紛紛堂而皇之地遠走他鄉(xiāng),進行自己的耕種。這些人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也將黑死病病原體從一個地區(qū)帶到另一個地區(qū),擴大了傳染面。
(三)當今預防的意義
盡管黑死病已經過去近700年,但當今流行性傳染病仍舊肆虐。禽流感、寨卡病毒仍然令我們談虎色變。而中世紀的歐洲面對黑死病也并不是全然手足無措,他們也盡了自己的力量去阻止蔓延。例如佛羅倫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黑死病爆發(fā)之初,佛羅倫薩政府就采取了措施:鄰近的感染城市居民不得入境,違者會處以500里拉的罰金。威尼斯也做得相對較好,他們成立了衛(wèi)生委員會。由于一個城市,尤其是商業(yè)城市不可能完全隔離與其他地區(qū)的聯(lián)系,所以該城還規(guī)定外來船只必須控制在港口,如果30天沒有發(fā)現(xiàn)該船人員有患病情況,方可進入貿易區(qū)進行貿易。如30天內發(fā)現(xiàn)疫情,則除了阻止船員入城,并勒令返回外,還會將與其有過接觸的工作人員進行進一步的隔離。這樣有利于防止患病者將病原體傳染給不可控的另一些人。除此之外,還設立隔離醫(yī)院監(jiān)督疫情的情況,并及時通告。在港口城市利沃諾和比薩,他們也采取了各種辦法來隔絕由海上傳入陸地的疾病。
總之,中世紀歐洲黑死病的蔓延對當代中國有許多借鑒意義,例如隔離措施、監(jiān)測疫情、政府管理法規(guī)等。
參考文獻:
[1]約瑟夫·P.伯恩.黑死病[M].王晨,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
[2]布萊恩·蒂爾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歐中世紀史[M].袁傳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Philip Ziegler.The Black Death[M].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