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穎
摘要:關注人的情感發(fā)展規(guī)律,重視情感教育理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是通過對青少年在平時有意的活動中情感熏陶的認可,培養(yǎng)和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機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0-0027-02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
陸樹程、楊倩在《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機制》一文中提出了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利益調節(jié)、自律轉化、制度制衡和榜樣示范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可體制,平時通過情感認可體制培育青少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符合青少年感性大于理性的認知特點。
一、情感與情感認同
情感是人們在平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然因素。朱小蔓教授匯總了古往今來對情感方面的闡述,她認為“能夠支持人們精神生命中的主要力量是來源于情感,它是以主體本身的精神需要和人生價值體現(xiàn)為主要對象的一種自身感觸、自我體會、情境評價、移情共鳴和表達采用。其中,以自我滿足和自我價值提高為情感感受的前提要素;以大腦皮層和丘腦網(wǎng)絡調節(jié)及腺體激活、身體各種感受器官的調解活動為情感的生理根本;以自身感觸、心靈體會、情境評價、移情共鳴和反應選擇為情感活動的內在機制;以言語、舉動、神情反應方式為情感的立場呈現(xiàn)?!?/p>
情感認同歸根結底關系到心理學的各個領域,它是人們在平時的社會接觸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相關性在情感上的表現(xiàn)。它是人們遇到某種事情的一種心理應激響應能力,是以情感或情緒為反應主體,在情感和情緒上對感知對象的接受,并成為進行其他心理交流的基本前提。情感認同是從個體個性化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其特殊的心理結構和特質對外部事物的某種情感上的鑒定,是人們在平時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交際中,對身邊的人都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感應定位,因而這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根本心理活動。
對于處在校園內的青少年學生來講,情感認同對他們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于他們的學習起著很大的作用。情感認同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處處存在,我們都受到它的影響,例如:對自己的認識、自我控制,對他人產生的情感,對社會團體、對祖國的情感等。對正在處于發(fā)育期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發(fā)展人生和創(chuàng)造人生的基礎就是道德情感品質和道德情感能力。這個不僅關系到他們的性格以及各方面的成長,而且是他們對未來社會與生活交際的基礎保證。
二、情感認同在價值觀形成中的作用
關注情感對人的教育及情感認同對踐行價值觀的意義早在西歐文藝復興運動時期就有所體現(xiàn)。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促動了新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加之以后啟蒙運動旨在建立新秩序的推動,人們開始把價值觀教育的目光從理性、上帝逐漸轉向觸及人的自身情感角度。推動我們行動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然而又認為大多數(shù)人都具有相同的普遍的道德情感,其中主要的是對別人的仁愛。這時,情感不再成為理性的附屬品,而是道德教育以及核心價值觀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更為重要的一部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培養(yǎng)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屬于道德層面的教育。道德理論研究與實踐說明,道德認知在某種程度上有可能會導致道德行為,從道德認知到道德行為,均是以道德情感為核心的意向系統(tǒng)。因為道德知識與科學知識不同,它不是一種實然知識,而是一種應然知識。一種道德行為的發(fā)生,除了取決于道德認知,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于個體對道德認知在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例如,培育人的愛國主義情節(jié),不但能夠培育他對國家的熱愛,還能夠把他培育成富有愛國情感的人,因此他不但自己愛國家,還會熱愛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愛國者們,痛恨哪些輕視國家、背叛國家的敵人們。由于情感在某種意義上具有自我傳播現(xiàn)象,德育應利用人的這一情感特點有意識地固定某些基本的、有益的道德情感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展相似或相關的道德情感經驗,將人的同情、移情能力遷移到越來越廣闊的對象。
可見,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動力,在人的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提升德育的實效性,就必須重視個體道德情感層面上的需要和體驗,強化個體道德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
三、情感認同機制
1.禮樂化育的陶冶機制。潘端偉、陳寧博士在其《先秦儒家情感教育模式及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啟示》一文中提到了情感教育的三個階段:陶冶、規(guī)范和升華,闡明通過詩歌等文學作品激發(fā)人的情緒,培養(yǎng)人健康的情感;通過禮儀規(guī)范約束,培養(yǎng)人的素養(yǎng)和禮節(jié);通過音樂來陶冶和升華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他們提出,詩、禮、樂是先秦儒家培育道德情感的主要條件。所以,要激勵青少年創(chuàng)造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秀文學、音樂等作品,以此感染人、熏陶人,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青少年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情感;要加強青少年儀式教育,增強青少年對儀式中融入的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古圣先賢留下的豐厚精神遺產,它留存著先人的情懷和希望、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情感結晶和思想成果。著名學者葉嘉瑩曾說它“洋溢的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種美的精神,一種品格,一種操守和修養(yǎng)”。青少年情感接受性強,又具有極強的聯(lián)想與想象的能力,他們極易從古詩詞的豐厚情感中汲取營養(yǎng),生發(fā)內心的情感,從而內化為自身素養(yǎng)的一部分。通過古詩詞的誦讀和學習,培養(yǎng)青少年壯志、愛國、豪情、自由的情懷,對于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大有裨益。
禮儀教育可以培養(yǎng)青少年正直品格和追求善良的價值觀念,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追求和諧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強化青少年文明行為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審美修養(yǎng)和追求博大的人文情懷。比如成人禮活動: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聶瑋在《成人儀式的社會學分析——以衡水中學成人儀式為例》中闡明了成人禮有象征意義,所以說在成人儀式中,學生政治方面的動機、情緒以及在秩序的感化都得到了強化,成為弘揚和宣傳社會主流核心價值的重要領地。
在音樂欣賞中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升華人類的情感。因為音樂的情感不單是人的本能生理現(xiàn)象,而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的美感,音樂中的情感內涵不僅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而且還會與一定的認識過程相匹配。激發(fā)和培養(yǎng)人類情感已經成為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很多音樂作品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精神內涵和愛國的價值觀念,通過欣賞這些音樂作品,可以內化為聽者自身的態(tài)度和素養(yǎng)。
2.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非指導性教育機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指出:“人自生下來就有積極向上的思想方向。從平時工作中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位和我接觸最深刻的受輔者,也包括很多帶來困擾的人們,那些反對社會正常行為的人們,還有那些不具備正常人心里想法的人們,我發(fā)現(xiàn)綜上所述是非常正確的。當我心里能夠感應他們所表達的意思,當我反思能夠去接受他們的立場,去認可他們有這個權利和別人有所不同時,接下來,我會察覺他們都樂意朝某些方向去發(fā)展。那么,到底是朝什么方向發(fā)展呢?我認為最能表達該方面的文字就是向主動性、開發(fā)性或者自我實現(xiàn)而靠近,朝向沉穩(wěn)、向社會而成長等?!绷_杰斯針對改進教學階段中的師生關系的實際問題,提出了教師的非指導性教育教學戰(zhàn)略,并覺得在教育中創(chuàng)立具有民主、信任、尊重的情感氣氛,對學生要有愛心,有信心,有耐心的態(tài)度,是培育學生完善個人人格的重要要素。家庭教育也應如此,改變父母說教的方式,更多地是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尊重青少年個體,掌握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情感上充分交流互動,注重青少年知情意行的有效結合和統(tǒng)一,促進青少年自我實現(xiàn)和發(fā)展。久而久之,家庭和學校中的這種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和平等的價值觀便會內化成青少年自身所尊崇的價值觀。
總之,用有著高尚思想內涵的詩詞歌賦陶冶青少年、用平等與和諧的氛圍感染青少年、尊重青少年個體成長規(guī)律,使其從情感深處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青少年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機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12.http://news.youth.cn/wztt/201405/t20140512_5177897.htm.
[2]陸樹程,楊倩.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機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8).
[3]鄧國峰.情感認同及其對教育接受的影響研究[J].桂林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