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庇质且荒昵迕鞯剑拺严攘遥赖煊H人,感恩的情愫分外涌動。毋庸置疑,“清明”是一個感恩節(jié)日,更是一門必修課。或墓前祭掃寄托哀思,或走進自然尋趣嬉戲陶冶情操,或讀詩誦詞鑒賞清明文化……在清明節(jié)特有的節(jié)日氣氛里,一起分享回憶,一同交流感情,一起接受中國式感恩教育,一起領(lǐng)略“清明課程”的魅力。
可現(xiàn)實中,許多學校要么選擇一部分學生去烈士陵園舉行一個祭掃儀式,選取“獻花圈、讀獻詞、寫感想”等一些習慣動作,換了情境的“感恩選修課”可能會讓學生淚眼朦朧;要么選擇一個班級,學生在無名烈士墓前靜靜地聆聽一位老軍人追憶先烈事跡后,集體宣讀行動誓詞,換了形式的“思想品德選修課”可能會使學生倍感激憤;要么從放風箏、丟手絹、踏青等活動中選擇一項,選擇合適的郊外地點,一起徒步往返,一起開展野外活動,換了環(huán)境的“體育選修課”可能會讓學生一時難忘……
如此尷尬的選修身份,難以給師生留下完整的“課程形象”,習慣止步于“感恩節(jié)日”的各種家校活動,也讓其“必修課程”的地位大打折扣。
上好“清明”這門必修課,既可以鑒賞清明文化,又可以實施感恩教育。因清明而起的風俗、典故、詩詞為這門特殊的“鑒賞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背景,因為其中不乏感恩題材,更可以在欣賞經(jīng)典文化的同時有效實施浸透師生心靈的感恩教育。一是攜手雕琢“備課環(huán)節(jié)”。學校及時以座談會、懇談會等方式和家委會一起探討清明感恩教育活動,集思廣益;以給學生家長一封信的方式,講述“掃墓”“寒食禁火”等風俗,聯(lián)手備好這門既有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的特別課程。二是合力營造“鑒賞情境”,精心整理一些與清明有關(guān)的經(jīng)典作品,通過校園媒體進行傳播,讓師生領(lǐng)略清明文化的魅力,凸顯感恩主題,發(fā)揮圖書室、校園網(wǎng)的作用,以讀后感、佳句摘抄、感恩故事等形式,引導師生自主品味。三是自主策劃“互動交流”,向師生征集活動主題和方案,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親近清明文化,或書畫、或誦讀、或網(wǎng)絡,引導師生盡情感受清明特有的感恩文化。
上好“清明”這門必修課,既可以根植愛國情懷,又可以激活生命課程。只要精心整合課內(nèi)外教學資源,在追思先烈、追憶忠魂的同時,師生的愛國情懷自然會無痕根植,也會相機補上生命教育這一課程。一是巧用“愛國教材”,將清明主題活動與《詹天佑》《圓明園》等課文教學結(jié)合起來,引導師生認識生命價值,激發(fā)愛國熱情。二是活用“紅色作品”,觀看經(jīng)典影片、閱讀經(jīng)典讀物后,及時舉行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延伸活動,緬懷先烈,感恩其犧牲精神。三是催生“生命課程”。發(fā)揮校園網(wǎng)絡、雛鷹電視臺等媒體優(yōu)勢,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選取生命教育視頻,讓他們了解生命的歷程,了解生命是怎么來的,根植熱愛和珍惜生命的意識。
上好“清明”這門必修課,既可以喚醒春天課堂,又可以創(chuàng)新實踐課程。清明節(jié)為“春天”這一開放的課堂提供了鮮活的素材,緊扣清明主題策劃和組織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師生領(lǐng)略“春天課堂”魅力的同時,也可以提升實踐課程水平。一是生成“春天微課堂”,將清明主題細化分解,讓各種實踐活動容易開展、方便參與,或分組參觀,或小組考察,或集體踏青,讓師生愉悅身心、親近春天、感恩自然。定格師生一個笑臉,描述春天一處景致,寫下親子趣味瞬間……在細微的實踐中引導師生感恩春天、擁抱春天、文明言行。二是繪成“清明E畫卷”,創(chuàng)新“網(wǎng)上清明行”“詩意清明”等專題活動的同時,在校園網(wǎng)上開辟“印象清明”板塊,或?qū)懟虍?,或拍或攝,讓師生交流各自在春天實踐里的思想、觀點和做法,在交流中感悟,在互動中升華。
上好“清明”這門必修課,才會在展現(xiàn)“清明風采”的過程中促其化身為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呈現(xiàn)“清明魅力”的過程中催其轉(zhuǎn)化成養(yǎng)成教育的有效資源,走出“感恩課程”的束縛,還原其最富活力、最富生機的必修課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