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先菊
喬納森·薩福蘭·弗爾(Jonathan Safran Foer)總共出過三部小說,《我在這里》(Here I am)之前兩部小說都相當成功,并被改編成了電影,有著名導演和演員參與。第一部是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譯者楊雅婷把書名譯成《了了》。我翻譯他第二部小說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時一直忐忑、糾結(jié),自愧找不到類似《了了》的好書名,其時電影已經(jīng)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于是就沿用了大家已經(jīng)熟知的電影譯名《特別響,非常近》。弗爾另外還出了一本宣揚素食的非虛構(gòu)作品Eating Animals(《吃動物》),他自己承認,寫非虛構(gòu)是因為他寫不出小說了—宣傳材料和講座介紹中都多次提到《我在這里》是弗爾十一年來的第一部小說。
物以稀為貴,十一年而出一書,喬納森·薩福蘭·弗爾來波士頓的簽售會是一定不會錯過的了。老經(jīng)驗,因為工作忙而放棄參加某項活動,事后一定后悔,因為工作忙是常態(tài),而某項活動不常有,留下的往往是遺憾,比如說一直想去見見埃利·威塞爾(Elie Wiesel),結(jié)果要么忙,要么他的講題盡是哈西德猶太教(Hassidic Judaism),一拖二拖,他老人家于二○一六年七月二日去世了。
喬納森·薩福蘭·弗爾還年輕,見的機會有的是,但碰巧我翻譯的《特別響,非常近》上個月還剛剛再版出了精裝本,正好在NPR里聽到他來布魯克蘭簽售的消息,回頭還認真查了查,是波士頓的布魯克蘭(Brookline),不是紐約的布魯克林(Brooklyn)—巧了,這兩個區(qū)都是猶太人傳統(tǒng)定居區(qū),于是去吧。
提前下班,在地鐵起點站Alewife停了車,一路紅線綠線轉(zhuǎn)到柯立芝角(Coolidge Corner)??铝⒅≡洪T口居然已經(jīng)排了一小隊讀者,都是等著聽講座、簽售的。放眼望去,絕大多數(shù)都是猶太人。也難怪,組織者是猶太藝術協(xié)會(Jewish Arts Collaborative)。弗爾作品數(shù)量并不多,內(nèi)容亦屬嚴肅題材,并非暢銷小說,卻能夠在讀者群中享受到類似于搖滾明星一樣的待遇,在人手一只智能手機、多媒體占據(jù)人們的閑暇時間、人的注意力越來越短的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弗爾不知從何處趕來,總之遲到了大約十五分鐘二十分鐘的樣子。原創(chuàng)作家做活動的好處,就是可以念小說里的段落。弗爾大約講了四十五分鐘左右,其中一半時間是在念小說里的段落,剩下的是創(chuàng)作心得,他的心得也沒有什么微言大義,這個沒關系,作家么,最好的文字是作品本身,如果在這樣的活動中講得比小說更精彩,那倒是奇怪了。
原來這部小說在意大利和英國都已經(jīng)出版,弗爾就從意大利講起。弗爾說,他在米蘭看米開朗琪羅的最后一部作品《隆達尼尼圣殤》(Rondanini Pietà),感觸很深。米開朗琪羅老了,覺得自己一輩子都在為藝術工作,希望現(xiàn)在能夠為生命而工作(all that time, Ive been working on my art, not my life)。弗爾還年輕,四十來歲,還沒有到只為生命而工作的年齡,所以他說,他覺得這本書是兩者都有,在他的小說中,不存在這種藝術生命的二元論。
小說中描寫的是住在華盛頓特區(qū)的一個美國猶太中產(chǎn)家庭,弗爾本人就是在華盛頓出生的,后來上了普林斯頓,現(xiàn)在定居紐約,在紐約大學教創(chuàng)意寫作。他結(jié)過婚,有兩個兒子,前妻是小說家妮可·克勞斯(Nicole Krauss),她的小說《愛的歷史》(History of Love)已經(jīng)有中文譯本。
《我在這里》的主人公雅克布和弗爾年齡相仿,只不過弗爾只有兩個兒子,而雅克布有三個兒子;他們同時經(jīng)歷著個人危機和外部危機:婚姻逐漸解體,以色列地震,中東的地區(qū)沖突。如此種種,很容易看出小說的自傳成分。弗爾不承認小說是自傳,但他又坦承,他與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比與他從前的主人公更接近一些,也就是說,“生命”的成分更大。既然里面有中東,有以色列,有美國的社會生活,婚姻,家庭,政治,社會事務,那么,這部書是不是很“政治”?當然,他自己不愿意這么看,只是說,他本來可以提出一種觀點、提供一種實例,但他決定不這么做,而是提出很多觀點、提供很多實例。
初到意大利時,弗爾提出要去看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出版商說,你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要看《最后的晚餐》還不容易。于是他和兒子們視頻的時候就吹牛說,你老爹要去看《最后的晚餐》了。兒子問:《最后的晚餐》是什么?我們都知道《最后的晚餐》描繪的是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后和十二門徒一起吃的最后一次晚餐,尤其是看了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以后更是盡人皆知,猶太家庭的孩子居然不知道。弗爾就跟兒子解釋,“最后的晚餐”,就和猶太教的逾越節(jié)晚餐(Passover Seder)差不多。這里面的幽默實在無法翻譯,要解釋又是一大段。
弗爾提到《隆達尼尼圣殤》這幅雕塑,是想說,米開朗琪羅這部雕塑并沒有完成—雕塑里有兩個人,卻有五只胳膊,原來計劃雕更多的人,等到只留下兩個人的時候,這條胳膊卻不能去掉,因為一去掉整個雕塑就會失去重心而無法站立。于是就留下了遺憾。
弗爾說的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遺憾,不過他認為這種遺憾也是一種有意的遺憾(intentional regret),而不是意外的遺憾(accidental regret)。一部作品完工,給人帶來的是一種滿足。寫一部小說,不是為了寫些好句子,不是為了塑造一些成功的人物形象,而是知道如何結(jié)尾。他自己翻箱倒柜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一部書,寫到百分之七十五卻寫不下去了,自己都把它忘了。而《我在這里》 這部書終于能夠結(jié)尾了,他很滿意。
弗爾念了兩段,第一段是主人公雅克布上廁所時碰到斯蒂夫·斯皮爾伯格,然后糾結(jié)斯皮爾伯格是不是沒有割包皮。第二段是主人公雅克布和茱莉亞在臥室里梳洗打扮,非常私密的場景。
結(jié)尾詞是說,他希望他寫的故事,情節(jié),主人公們的喜怒哀樂和窘境,無論什么背景的讀者都能夠辨認出來。
知道提問時間不多,他一停頓,我馬上就順著他的最后一句話提問了:作為作者,知道自己的作品會被翻譯成別的文字,那么,你寫作的時候會想到讀者嗎?你的作品里有多少是個人的,有多少是猶太的,有多少是美國的,又有多少是普世的?弗爾首先感謝我把他的書翻譯成中文,中國可是有十三億多的人啊。我說是啊,《特別響,非常近》還剛剛再版了精裝本,不久你就會和斯蒂夫·斯皮爾伯格一樣富了(他念的那段小說里說斯皮爾伯格身家三十億美元)。
回答我關于普遍和特殊的問題,弗爾說,寫作的時候,很多情節(jié)、場景,是大家都有過經(jīng)歷、能夠理解的,這一部分就是共通的,但是,到了某些特定的場合,比如夫妻在閨房的對話,這一段對話的前一段有可能是大家都有的,但過了某一條界線以后,就是他本人私有的了,他分享界線后面的細節(jié),就是一種犧牲,因為他把自己私有的東西奉獻了出來。
知道了他本人的婚姻變故,對他這段話有了新的理解。當然,他說的不僅僅是夫妻之間的個人私密,而是作品中的所有細節(jié)。其實,小說細節(jié)是否與他的個人生活吻合,這本身并不重要,故事的內(nèi)核、事件、事例可以完全不符合他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但他選擇寫作一個中年、中產(chǎn)、處于人生中途的猶太男人,和他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和人生關切還是有關聯(lián)的。
最后,他倒是推心置腹說了一句話:說實話,寫作這么艱難,能寫出來就不錯了,寫作的時候,真的顧不上考慮讀者。
講座結(jié)束了,去柯立芝書店(Coolidge Booksmith)等他簽名,畢竟是在猶太聚居區(qū),書架上有一堆喬姆斯基的書,也有我在校時的系主任喬納森·薩納的《林肯和猶太人》。今天顧不上買別的書,就請弗爾簽了這次講座新進的《我在這里》,還有剛剛再版的中文版《特別響,非常近》。
臨走前和舉辦這次活動的猶太藝術協(xié)會人士聊了幾句,他們感謝我去為他們的大明星捧場,提了好問題,但他們眉飛色舞的依然是我的中國人身份,好像我就是代表了十三億多的中國人,來慶祝他們的猶太作家的成功似的。再看看周圍占壓倒多數(shù)的猶太面孔,我不得不承認,盡管喬納森·薩福蘭·弗爾是美國的,也是全世界的,但他,同時也還是猶太的,只不過他無法回答,這其中哪個元素有多少。其實哪個元素有多少,本也無關緊要。
這次講座是二○一六年九月時聽的,到現(xiàn)在一晃也過去了三四個月,之間各種耽擱,這本書擱在案頭,斷斷續(xù)續(xù)地轉(zhuǎn)年才讀完,若是翻譯,也差不多翻譯出來了。和前面兩本書相比,這本書似乎更接“地氣”,如弗爾自己所說,更接近他自己的生活:一個橫跨歐洲、美國和以色列的猶太大家庭,祖孫、父子、夫妻,世俗、宗教,猶太人、非猶太人,日?,嵥?、突發(fā)災難、生離死別,弗爾在這里一點一點地描述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書中的男主人公雅各布,和弗爾年齡相仿,處在生命中同一個階段,我們權且把他看作弗爾在書中的自我。如果說《特別響,非常近》的核心故事是大災難后一個九歲孩子重新恢復生命勇氣的故事,那么,《我在這里》的核心故事就是一個(美國)(猶太)X一代(六○及七○后)(文化)男人的中年危機。
與《了了》和《特別響,非常近》相比,這本書雖然題材不同,故事也不同,但他一樣使用多面平行和交叉的敘述方式,而敘述中,平和中又時不時穿插著狡詰的幽默機智,時不時再玩弄一些出其不意的文字游戲。書中的大人小孩都有他們的脆弱之處,甚至在他們互相摧殘、互相折磨的時候,你也能感覺到他們之間的溫情和作者對他們的溫情:我在這里。
小說結(jié)尾時,雅各布在與他和兒子最鐘愛的寵物狗告別后,告訴自己:“生命是寶貴的,而我活在此生此世?!保↙ife is previous, and I live in the world.)
我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