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兆瑞
摘 要 高中生物教材通過寥寥數(shù)筆巧妙地概括“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發(fā)現(xiàn)過程,然而,教學中對該理論的探究歷程依然存在著不少疑惑。依據(jù)20世紀初相關論文與科學史,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提出及其所涉及的其他理論進行簡要的歸納與概述,為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性別決定 染色體 果蠅 摩爾根
中圖分類號 Q-49 文獻標志碼 E
1900年,塵封長達34年之久的孟德爾理論被雨果·德弗里斯、卡爾·柯侖等三位植物學家重新發(fā)現(xiàn),隨即引發(fā)科學界的熱議,不同領域的學者們紛紛開展工作,以驗證孟德爾比例的正確性及其適用范圍。在眾多研究中,最先獲得稱贊與爭議的科學家是年僅25歲的沃爾特·薩頓。
1 薩頓假說與性別決定
1903年,薩頓發(fā)表《遺傳中的染色體》,文中他提出假說: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生殖細胞的過程中,基因與染色體的行為有明顯的平行關系。與經(jīng)典的魏斯曼預言一樣,該假說無疑是另一個超前智慧與豐富想象力的碰撞產(chǎn)物。然而,即便威爾遜(薩頓的導師)后來都承認:“在當時,并未完全理解該觀念的全部份量”。假說提出后,受到了多位科學家的公開質疑,實際上多數(shù)矛頭可能指向于薩頓參與的另一個研究:性別決定因素。
關于性別決定的爭議由來已久,早在1870年,孟德爾在給卡爾·內(nèi)格利教授的信中就提到:性別決定可能會被證明是一種遺傳現(xiàn)象。此后若干年內(nèi),參與爭論的科學家們逐漸形成不同的陣營。其中一方認為性別主要是由染色體所決定,而其余陣營則持有反對觀點。染色體理論是由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所提出的,他對多種昆蟲細胞中的性別差異進行研究,最終明確了性染色體和昆蟲性別之間的聯(lián)系。薩頓對蝗蟲細胞的研究工作正是其中之一,因為麥克郎就是他在堪薩斯大學的導師。
在對性別決定的研究初期(1902年),麥克郎提出的染色體理論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可能不得不歸因于薩頓的失誤。薩頓的研究材料是西苯蝗,其精原細胞中染色體巨大且清晰,便于觀察,而雌性則不然。這直接導致了薩頓對染色體數(shù)目的錯誤統(tǒng)計:雄性是23條,而雌性是22條染色體(事實上雌雄細胞中都是24條染色體)。該結論影響并誤導了他的導師,使得染色體理論的提出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2 摩爾根的懷疑態(tài)度
在這場漫長爭論的初期,摩爾根與麥克朗位于不同的陣營中。盡管在不久的將來,前者會被譽為遺傳學中的“染色體之父”。但在20世紀初期,摩爾根對“染色體決定性別”一直持有懷疑、甚至貶低的態(tài)度,這與他當時的研究方向有關。在成為遺傳學家之前,摩爾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胚胎發(fā)育。當時該領域的熱點為:為何相同的胚胎細胞,會在同一環(huán)境下,分化成截然不同的組織細胞?摩爾根支持漸成論而否認先成論的觀點——“胚胎發(fā)育由細胞核內(nèi)的染色體所主導”。1907年,摩爾根在《實驗動物學》中總結出一系列胚胎發(fā)育的相關工作,并在討論性別決定因素時,著重描述了非染色體因素(如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對性別的影響。
此外,摩爾根還是實驗學的崇尚者。他確信,相比單純的形態(tài)學描述,精確的定量統(tǒng)計才是研究生物學的主要方法。因此,他懷疑并討厭一系列“理論先于實驗”的研究,例如薩頓假說、麥克朗的染色體理論以及魏斯曼的目的論等。1933年,在獲得諾貝爾醫(yī)學和生理學獎的發(fā)言辭中,摩爾根提到:“這是實驗生物學的勝利”。言下之意,實驗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道路。這種對實驗學的極端推崇在另一事件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1903年,摩爾根在《進化與適應》一書中明確表示對孟德爾理論的支持。他認為孟德爾理論建立于扎實的豌豆雜交實驗基礎之上,并經(jīng)過嚴謹?shù)慕y(tǒng)計與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必然是可信的。然而,重復實驗的失敗,使得他開始懷疑孟德爾比例的適用范圍。
1904~1910年,摩爾根希望利用家鼠的花色、眼色等雜交實驗來證實孟德爾的分離比例,然而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在深褐色與黑色家鼠雜交實驗中,少數(shù)子代呈現(xiàn)出融合遺傳的特點——前半身為深褐色而后半身為黑色;無獨有偶,另一組黑眼與粉紅眼的雜交實驗中,出現(xiàn)了一只眼睛為黑色,而另一只為粉紅色的子代。上述結果讓摩爾根多次公開質疑孟德爾的理論及其擁護者。
正當摩爾根與孟德爾理論逐漸遠離的同時,一種模式生物的興起為遺傳學的發(fā)展帶來新的契機。
3 果蠅雜交實驗
黑腹果蠅是研究遺傳學的理想材料,這取決于它的較短的繁殖周期,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果蠅平均每個世代僅10 d左右。在出現(xiàn)那只著名的白眼果蠅之前,摩爾根已經(jīng)“浪費”2年多的時間用于果蠅的人工誘發(fā)突變實驗,結果一無所獲。
1910年,一只特殊的白眼雄蠅出現(xiàn)在摩爾根的蠅室中。關于它的來源存在爭議,但絲毫沒有影響它在遺傳學史上的地位。隨后,為世人所熟知的幾組果蠅雜交實驗在短短2個月內(nèi)完成,同年7月,摩爾根在《科學》雜志中發(fā)表了第一篇關于果蠅的論文:Sex-Limited Inheritance In Drosophila??赡芤驗橥陡鍟r間過于緊促,該論文中的細節(jié)并不完美——例如標題中的限性遺傳(sex-limited)很快因為白眼雌蠅的出現(xiàn)被改為伴性遺傳(sex-related)。此外,摩爾根嘗試在文中解釋果蠅雜交實驗的本質,其推理過程也被證實是錯誤的。但是,瑕不掩瑜,摩爾根最終還是抓住了真相:“決定眼色性狀的R因子與決定性別的X因子始終在一起,從未分離”。毋庸置疑,遺傳學的新時代將由此拉開帷幕。
果蠅雜交實驗中,經(jīng)典的3∶1遺傳比例無疑證實了孟德爾理論的正確性。不僅如此,直至1912年底,摩爾根與他的學生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40多種果蠅的突變性狀,都無一例外地遵循孟德爾定律,這些實驗數(shù)據(jù)讓他重新成為孟德爾最堅定的擁護者。誠如加文·德比爾所述,“摩爾根及其同事所進行的大量的果蠅實驗一掃過去之疑云,確證了孟德爾遺傳定律之正確”。
4 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盡管在果蠅的首篇論文中,摩爾根依然堅持決定性別的是X因子,而不是染色體。但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jù)表明X因子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對此,摩爾根提出假設,“決定性狀的基因遠多于染色體數(shù)目,如果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那么一條染色體上的多個基因(性狀)應該組合在一起,共同呈現(xiàn)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那么,決定性狀的基因究竟是不是位于染色體上呢?
隨著果蠅研究體系的日益成熟,真相逐漸浮現(xiàn)。正如摩爾根所想,40多種果蠅的突變性狀可被歸納為三組連鎖群,相同連鎖群內(nèi)的性狀組合在一起,呈現(xiàn)相似的孟德爾比例。1913年,摩爾根的學生斯特蒂文特繪制出第一幅基因的分布圖,他通過復雜且精確的統(tǒng)計,將基因交換的頻率與基因在染色體上位置關系對應起來。簡而言之,交換頻率越大,則基因在染色體上位置相距越遠。同年,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直接證據(jù)被摩爾根的另一位杰出的學生——布里奇斯所發(fā)現(xiàn)。
1913年,布里奇斯在研究白眼雌蠅(XwXw)與紅眼雄蠅(XWY)的雜交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子代中不僅有正常的白眼雄性和紅眼雌性果蠅,還出現(xiàn)令人疑惑的“例外”——白眼雌蠅。他推測例外的基因型為XwXwY,由雌配子產(chǎn)生過程中X染色體分離異常所致。顯微鏡下的核型鑒定發(fā)現(xiàn),異常白眼雌蠅的體細胞中的確含有三條性染色體。這為白眼基因w位于X染色體上提供了最直接的細胞學證據(jù)。
1915年,摩爾根及其同事合作出版《孟德爾遺傳原理》,該書中提供了大量的實驗證據(jù)與嚴謹?shù)慕y(tǒng)計結果,證實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據(jù)此,摩爾根被稱為遺傳學中的“染色體之父”,他所提出的連鎖與交換定律,與孟德爾分離、自由組合定律一起被統(tǒng)稱為遺傳學的三大定律。
參考文獻:
[1] Sutton, W. S. The chromosomes in heredity,[J]. The Biological Bulletin, 1903, 4(5): 231-250.
[2] Crow, E. W., Crow, J. F. 100 years ago: Walter Sutton and the chromosome theory of heredity[J].Genetics, 2002, 160(1): 1-4.
[3] 艾倫, 梅冰. 遺傳學的冒險者——摩爾根[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17-18.
[4] McClung, C. E. The accessory chromosome—sex determinant?[J]. The Biological Bulletin, 1902, 3(1-2): 43-84.
[5] 申斯樂. 遺傳學的奠基人——摩爾根[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39-40.
[6] Morgan, T. H. Sex-limited inheritance in Drosophila[J]. Science, 1910, 32: 120-122.
[7] 夏因,弗羅貝爾,王一民.遺傳學的先驅摩爾根評傳[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11-12.
[8] Sturtevant, A. H. The linear arrangement of six sex-linked factors in Drosophila, as shown by their mode of associa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1913, 14(1): 43-59.
[9] Bridges, C. B. Direct proof through non-disjunction that the sex-linked genes of Drosophila are borne by the X-chromosome[J]. Science, 1914: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