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國的男中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安·葛哈爾(Christian Gerhaher)是國際聲樂界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顆巨星。自從1998年贏得“美國-巴黎普羅國際音樂大獎”后,葛哈爾的人氣一路躥升,迅速成為歌劇和音樂會舞臺上的新寵。尤其在德奧藝術歌曲演繹方面,葛哈爾堪與費舍爾-迪斯考媲美。
這位年輕的世界級歌唱家1969年7月24日出生在德國施特勞賓,早年就讀于慕尼黑音樂學院的歌劇學校,跟隨保羅·庫恩和萊蒙·格勞巴赫學習聲樂,同時與鋼琴家杰洛·胡伯(Gerold Huber)一起師從弗里德曼·貝爾格學習藝術歌曲。在結束了醫(yī)學課程學習后,葛哈爾進入費舍爾-迪斯考及伊麗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聲樂大師班學習,自此,他的聲樂演唱日臻完善??死锼沟侔病じ鸸査娅C的曲目偏重于德國作曲家的作品:巴赫的清唱劇、康塔塔,莫扎特、馮·韋伯、瓦格納的歌劇,舒伯特、勃拉姆斯、馬勒的藝術歌曲,以及海頓、門德爾松、勃拉姆斯、馬勒的音樂會作品,但又不局限于演唱德國作品,奧爾夫的《布蘭詩篇》、布里頓的《戰(zhàn)爭安魂曲》、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等都是他的保留劇目。
克里斯蒂安·葛哈爾的音域比一般的男中音稍寬,有時接近男高音的音色。藝術上漸趨成熟的他,聲音非常獨特且極富吸引力,他的聲音似乎是專為藝術歌曲而生的。他從不隨意對待任何一個音符,但歌聲卻自然至極,音色溫和,毫無濃重之感,但在需要的時候也可以相當“強壯”。葛哈爾的演唱或許有些嚴肅,但那是他謙和的本質使然。
丹·戴維斯(Dan Davis)曾經(jīng)在《今日古典》(Classics Today)雜志上評論“葛哈爾的歌唱令人興奮:既擁有高超的歌唱技巧,又有強大的氣息控制力,能夠支持長樂句演唱;音色隨歌詞的變化而變化——時而低聲細語,時而散發(fā)出天鵝絨般的愛撫,即使他用強力度呼叫,也絲毫不讓人覺得刺耳。更重要的是,葛哈爾對浪漫主義時期的歌曲風格的理解和演繹是大師級的——他所錄制的唱片《舒曼聯(lián)篇歌曲集》就是極好的例證。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葛哈爾的演唱從來沒有聲嘶力竭的叫喊,從不曲解歌曲的內涵,沒有任何一個處理突兀的樂句,從不過度渲染任何一條旋律線條或音節(jié)……”他的演唱永遠那么有分寸,那么自然,那么恰到好處——既能明確地傳達詩歌的意境,又無絲毫的矯揉造作。這非凡的特質或許得益于他的知識結構:擁有醫(yī)學博士學位,并在哲學領域頗有造詣。
此外,德國人與生俱來的嚴謹和思辨精神造就了克里斯蒂安·葛哈爾在藝術歌曲領域獨樹一幟的特點:他比任何人都嚴格,他是凄涼的大師,樸素的王子。葛哈爾將高度的藝術性與自然的發(fā)聲成功地結合,所演繹的藝術歌曲無人可與之匹敵。他與鋼琴家杰洛·胡伯是一對極富邏輯性和表現(xiàn)力的組合,二者在藝術歌曲的詮釋過程中不分彼此——即使歌曲中非常短小的鋼琴段落,胡伯都彈奏得極富表情,但從未給人獨奏之感,而是依然在為人聲伴奏,充分體現(xiàn)了藝術歌曲中鋼琴與人聲水乳交融,共同完成詩意表達的特性。正因如此,葛哈爾的演唱配上胡伯的鋼琴如虎添翼。
樂評人詹斯·勞森(Jens F.Laurson)在評價克里斯蒂安·葛哈爾的舒伯特專輯《夜之歌》(Abendbilder)時寫道:“這是一張值得熱愛的唱片,它具有葛哈爾演繹藝術歌曲一貫的純凈品質:令人心痛的美、純真,以及對每首歌曲的精準把握。他的音色極為出色,比大多數(shù)歌唱家更細膩但絕不僵化,更自然但絕非隨意處理。我們聽到的是他個人對歌曲的完美理解:溫暖卻有些不食人間煙火,彬彬有禮卻始終與我們保持著距離,謙遜卻充滿了堅定、自信的光環(huán)。雖然他表達的是知識分子的心曲,卻沒有一絲一毫呆板的書生氣,那是富有魅力的藝術歌曲——對人間毫無保留的愛?!?/p>
擁有如此造詣,克里斯蒂安·葛哈爾得以成為世界各大樂團、著名指揮家及唱片公司的寵兒。他的足跡遍布世界上許多重要的音樂廳和歌劇院,與之合作演出的指揮家包括尼古拉斯·哈農(nóng)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西蒙·拉特(Simon Rattle)、赫爾伯特·布魯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海恩茨·霍林格爾(Heinz Holliger)、肯特·納加諾(Kent Nagano)、尹格·麥斯馬舍爾(Ingo Metzmacher)、馬里斯·詹森斯(Mariss Jansons)、伯納德·海汀克(Bernard Haitink)、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利淩(Rilling)、穆蒂(Muti)、柯林·戴維斯(Colin Davis)、馬里納(Marriner)、平諾克(Pinnock)、海萊威爾(Herreweghe),等等。由于葛哈爾對馬勒的音樂具有超凡理解和演繹能力,因此深受馬勒作品指揮專家的青睞,里卡爾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丹尼爾·哈?。―aniel Harding)、古斯塔夫·杜達梅爾(Gustavo Dudamel)、皮埃爾·布列茨(Pierre Boulez)都與葛哈爾有過良好的合作。世界各大主要管弦樂團經(jīng)常邀請克里斯蒂安·葛哈爾共同演出,其中包括柏林愛樂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皇家馬德里音樂廳管弦樂團。一些非歐洲國家的管弦樂團也爭相邀請他加盟演出,如日本NHK交響樂團,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等等。
在克里斯蒂安·葛哈爾錄制的大量唱片中,大部分都是2000年以后出版的,分屬于“DG”“EMI”“Sony”“RCA”“Arte Nova”“Decca”等公司。最初,葛哈爾的唱片均由索尼唱片出品,曲目涵蓋了舒曼的聲樂套曲、舒伯特的全部套曲及其他一些藝術歌曲。緊接著,他又錄制了幾張人聲與樂隊的作品:與萊比錫格萬特(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和赫爾伯特·布魯姆斯泰特合作錄制門德爾松的《伊利亞》。沃爾夫的《布蘭詩篇》錄制過兩個版本,一個是與柏林交響樂團和西蒙·拉特合作,由EMI出品;另一個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丹尼爾·哈丁指揮合作,由DG出品。與蒙特利爾交響樂團和肯特·納加諾合作錄制馬勒的《大地之歌》。與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和皮埃爾·布列茨合作錄制馬勒的《少年魔角》。葛哈爾還與尼古拉斯·哈農(nóng)庫特合作錄制了海頓的兩首清唱劇《創(chuàng)世紀》和《四季》,巴赫的圣誕清唱劇,舒曼的《天堂與仙子》,現(xiàn)場演出錄音《浮士德》,以及馬勒的歌曲專輯。
克里斯蒂安·葛哈爾和老搭檔胡伯演繹的藝術歌曲堪稱典范,除了銷售火爆的唱片外,葛哈爾的歌聲響徹各個重要的國際音樂會舞臺:倫敦的威格摩爾音樂廳(Wigmore Hall)、美國卡耐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奧地利費爾德基希的舒伯特音樂廳……近年來,葛哈爾在歌劇院也聲名鵲起:2005年在法蘭克福歌劇院領銜主演蒙特威爾第的《奧菲歐》,引起了人們狂熱的關注;在后來的演出季中,他又出演了舒伯特的歌劇《阿爾方索和埃斯特雷拉》,舒曼的清唱劇《天堂與仙子》;在2006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上出演由里卡爾多·穆蒂指揮的《魔笛》中的帕帕吉諾等。此外,葛哈爾還應邀出演在維也納劇院上演的亨策歌劇《普林茨·馮·洪伯格》(Prinz Von Homburg)中的男主角;在皇家馬德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慕尼黑國家歌劇院和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飾演沃爾夫拉姆。2010—2011演出季,在慕尼黑飾演《費加羅婚禮》中的伯爵,在法蘭克福歌劇院出演《佩里亞斯與梅麗桑德》中的佩利阿斯,在圖盧茲演出《唐·卡洛》中的波撒。在藝術歌曲演唱領域贏得無數(shù)榮譽的葛哈爾,在歌劇演出中同樣載譽而歸——被《歌劇世界》雜志評選為“2010年度最佳歌唱家”。
其實,克里斯蒂安·葛哈爾可謂是獲獎專業(yè)戶,這使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了解他高超的藝術造詣:2006年憑借舒伯特歌曲專輯《夜之歌》榮獲“留聲機獨唱獎”;2009年被授予了著名的“德國萊茵音樂獎”(German Rheingau Musikpreis)和“BBC大獎”;2010年獲得“大眾傳媒經(jīng)典獎”(MIDEM Classical Award)中的“回聲古典歌唱獎”;同年,在馬勒誕辰150周年紀念音樂節(jié)上擔綱獨唱,其所錄制的唱片《馬勒專輯》獲得當年“德國愛迪生經(jīng)典獎”(Dutch Edison Klassiek)。
在諸多演出、唱片錄制等商業(yè)活動之余,克里斯蒂安·葛哈爾還熱衷于將自己所學傳授給更年輕的學子:在耶魯大學奧爾德伯勒音樂節(jié)、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德國施韋青根音樂節(jié)等諸多大師班上授課;并擔任慕尼黑音樂學院名譽教授,在學院里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專為初入歌唱事業(yè)的學生提供專業(yè)上的幫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蒂安·葛哈爾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關系非常密切,與指揮丹尼爾·哈丁的合作可謂珠聯(lián)璧合,他們的每一次合作都能撞擊出非凡的藝術火花。2012年3月6日,他們來到中國,在蘇州舉辦了音樂會,讓中國觀眾首次目睹這位新晉世界級聲樂大師的風采。這次音樂會演出的曲目選自馬勒的兩部聲樂套曲:《少年魔角》中的《是誰寫了這首歌曲?》(Wer Hat Dies Liedchen Entdeckt?)、《萊茵的傳說》(Rheinlegendchen),《呂克特之歌》中的《別在歌曲中窺視我》(Blicke Mir Nicht in Die Lieder)、《我呼吸著菩提樹的馥郁芳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午夜》(Um Mitternacht)、《你愛美人》(Liebst Du um Sch?nheit)、《我不再存在于世上》(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這場音樂會是迄今為止葛哈爾在中國的唯一一次演出,也是哈丁率領德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2中國巡演中唯一一場有葛哈爾參演的音樂會(另外三場均由德國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泰茲拉夫與樂團協(xié)作)。然而不無遺憾的是,這場音樂會的反響遠遜于兩天及三天后的3月8日、9日分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和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由于音樂會是在蘇州工業(yè)園的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地點和受眾群的認知度顯然不及上海和北京,因而至今也未見到關于那次演出的任何評論。我們盼望著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彌補這次的遺憾,期待著克里斯蒂安·葛哈爾下一次隆重來華,讓國人能夠親耳聆聽這位國際聲樂巨星那充滿藝術魅力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