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棟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淺談壯族三聲部民歌聲部結合形式
梁 棟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壯族三聲部民歌是壯族音樂的“標志”。它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歷史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它不僅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且是中國民間藝術的財富。本文從聲部結合形式角度分析,從中引出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和諧之韻。
壯族;三聲部民歌;聲部結合形式
西方音樂界曾稱斷言:“中國音樂以線性思維為主,不存在多聲部民歌?!敝钡?0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的發(fā)現(xiàn),強勁有力地回擊了西方音樂界的言論。從此開啟了中國多聲部民歌的新篇章。壯族三聲部民歌流行于廣西馬山縣與上林縣一帶。1964年,武漢音樂學院梁甫基﹑李斌﹑李堅雄在上林縣記錄了第一首廣西三聲部民歌《上山望鄉(xiāng)》。廣西第一首三聲部民歌的發(fā)現(xiàn)為后來廣西三聲部民歌的繼續(xù)挖掘提供了線索和依據(jù)。
(一)對和式
三聲部民歌的聲部進行中,各聲部在同一調式音階,同一音區(qū)內進行。只在節(jié)奏上有著不同的處理。如譜例:
第一聲部是主旋律,節(jié)奏密集。第二聲部是第一聲部的簡化,節(jié)奏平穩(wěn)。第三聲部又是第二聲部的簡化,節(jié)奏開放,音程為小三度。三個聲部層次分明,一層烘托一層,氣氛熱烈,音樂形象鮮明豐滿。
(二)對比式
三個聲部在同一時間內結合,雖然在同一調式內,但每個聲部都具有獨立的旋律線條。如譜例:
這首馬山三聲部民歌結構獨特。在單一樂段內以五聲音階羽調式同一音區(qū),通過節(jié)奏處理,形成聲部對比。其中聲部超越交錯,由于民歌手們因為音域的局限,習慣于講究橫的效果。在聲部的安排上,第三聲部超越第二聲部,第二聲部有時也超越第一聲部,最后以同度結束。從而造成此起彼伏,情境交融的音樂韻味。
(三)支聲式與對比式的綜合運用
一些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形成是從二聲部民歌加進更低的一個聲部構成。如譜例:
從聲部進行上看,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的結合純屬二聲部民歌“歡悅”的原型。聲部進行有分有合,有先有后,最后同度結束。第一與第二聲部的組合是個典型的支聲式二聲部。第三聲部加進后,和第二聲部的關系從頭至尾構成平行小三度。值得注意的是上例在聲部進行中,采取始終平行的手段。形成了調性的重疊,使得聲部進行具有多調性結合的性質。
總的來說,同聲合唱的支聲復調性質是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基本特征。高聲部為主要旋律,其余兩個聲部來源于主旋律的變化衍生,是主旋律的和聲基礎。壯族多聲部民歌的和聲思維特點是強調在同一五聲性調式音階內,可以自由組合,無增減音程或者小二度。
壯族三聲部民歌,是壯族人民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發(fā)展起來的,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魂寶。豐富多彩的壯族多聲部民歌,是壯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不僅豐富了我國音樂的寶庫,同時也為國際音樂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
C912
A
梁棟(1991—),男,壯族,南寧市,現(xiàn)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15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音樂與舞蹈學,研究方向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