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吉林長春130021)
生態(tài)環(huán)保型壅水壩導流工程設計
熊玲,于淼,程振,韓闖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吉林長春130021)
松原市生態(tài)環(huán)保型壅水壩施工導流,采用兩期兩段施工方案,一期束窄河床導流;二期通過完建的16孔翻板閘泄流。根據(jù)該工程施工的實際情況,二期圍堰結構型式在初步設計成果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為主體工程的順利實施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壅水壩;導流圍堰;編織袋防滲
松原壅水壩位于第二松花江下游松原市城區(qū)段,前扶大橋下游約4.5 km處,距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壩址約32 km。工程樞紐布置為河道右岸主河道布置翻板閘,翻板閘右側布置過魚建筑物、左岸灘地布置過水土壩。正常蓄水位131.5 m,前扶大橋~龍華大橋之間河道水面占有率為42%。該工程任務主要是提高主城區(qū)段枯水期水位,改善城市水環(huán)境,同時形成水面景觀,為城市景觀設計提供親水平臺,塑造松原“三江水城”的城市形象,并且結合發(fā)掘松原市的歷史文化遺存,達到增強城市魅力、快速拉動松原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目的。
施工導流采用兩期兩段施工方案,其主要施工程序為:一期束窄河床導流,主要施工右岸翻板閘和右岸過水土壩段;二期通過完建的16孔翻板閘泄流,施工剩余的過水土壩段。
2.1 水文、氣象條件
第二松花江流域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晴冷溫差大,冬季嚴寒而漫長。按氣候分區(qū),上游為長白山寒冷濕潤區(qū),中下游為溫和半濕潤區(qū),其特點是氣溫、降水等氣象要素南北差異大,且年內分布很不均勻,流域南部降水量在800~1 000 mm以上,年降水日數(shù)160~200 d,北部年降水量只有400 mm左右,降水日數(shù)超過80 d。年平均氣溫:上游山區(qū)為0~2℃,下游平原區(qū)為4~5℃;極端最高氣溫:下游河口及工程壩址處為37.5℃,上游山區(qū)為33.5~34.9℃;極端最低氣溫:下游河口段為-37.8℃,上游山區(qū)為-37.7~-44.5℃。春季多西南風,冬季多西北風,歷年最大風速29 m/s,相應風向為SS W。流域內實測最大凍土深達2 m以上,積雪期30~90 d,封凍期多達150 d。多年平均蒸發(fā)量從上游向下游遞增,上游高植被區(qū)為1 100~1 200 mm,中游一般地區(qū)為1 300~1 500 mm,下游松遼平原干旱區(qū)高達1 700 mm。
第二松花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發(fā)生季節(jié)與雨季變化一致,洪水一般發(fā)生在4月至10月,6月至9月洪水最大。
各施工時段不同重現(xiàn)期施工洪水流量見表1。
表1 施工分期設計洪水成果表m3/s
9月中旬5年一遇平均流量為701 m3/s。
2.2 地質條件
壩址處河谷寬闊,主河床靠近壩址右岸,現(xiàn)有水面寬度230 m,左岸地貌類型為河谷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地面高程131~135 m,屬河谷一級階地,靠近河床為全新統(tǒng)高漫灘,寬度約為2 km,地面高程一般129~132 m。右岸為上更新統(tǒng)沖積平原,并零星分布有風積砂丘,地面高程145~155 m,多為陡岸,高出江水面約10~13 m。
圍堰基礎主要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和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湖積層,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層厚10~22 m,巖性有:中細砂、粉土質砂、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粘土,各巖性土之間呈互層狀,層位不穩(wěn)定;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湖積層厚15~20 m,巖性為低液限粘土,層位穩(wěn)定,間夾有粉土質砂和細砂層透鏡體。中細砂為中等~強透水層,四系全新統(tǒng)粉土質砂、低液限粉土屬弱透水層巖層,低液限粘土為極微透水層。
該工程施工導流建筑物為5級,一期大汛圍堰圍護的翻板閘段振沖樁、混凝土和金屬結構安裝工期相對較長,因此設計洪水采用大汛5年一遇重現(xiàn)期洪水,設計流量為3 250 m3/s。二期汛后圍堰圍護的左岸過水土石壩段施工從第二年9月中旬到第二年底即可完工,因此洪水重現(xiàn)期取下限值,采用汛后5年一遇重現(xiàn)期洪水,設計流量為722 m3/s。截流標準選用9月中旬5年重現(xiàn)期洪水,其流量為701 m3/s。
4.1 初步設計階段成果
二期導流工程主要包括樞紐左岸的汛后上、下游橫向土石圍堰。
二期汛后上游橫向圍堰設計擋水位為130.72 m,堰頂高程為131.22 m,堰頂長度為1 441.22 m,堰頂寬度均為6.0 m,圍堰堰頂兼做臨時交通道路。右岸河道段圍堰堰體由中砂填筑而成,迎水側邊坡為1∶1.5,背水側邊坡為1∶3.0。截流戧堤設計水位為130.74 m,戧堤頂高程為131.22 m,頂寬度均為3.0 m,主要為編織袋土填筑而成,編織袋土填筑邊坡采用1∶1.5,編織袋土護坡厚0.5 m。圍堰防滲型式采用土工膜防滲,沿戧堤迎水坡布置至戧堤坡腳。左岸灘地段圍堰堰體由中砂填筑而成,迎水側、背水側邊坡均為1∶3.0,編織袋土護坡厚0.5 m。圍堰防滲型式采用土工膜防滲,沿圍堰迎水坡護坡布置至坡腳。
二期汛后下游橫向圍堰設計擋水位為130.60 m,堰頂高程為131.60 m,堰頂長度為1 519.16 m,圍堰堰型基本與上游圍堰相同。其截流戧堤設計水位為130.61 m,頂高程為131.60 m,結構型式與上游戧堤基本相同。下游圍堰結構形式、防滲型式與上游圍堰相同。
4.2 技施階段成果
由于一期導流工程的使用期超過了設計使用年限,另外,設計要求一期導流期間需對壩址區(qū)影響范圍內的二松河道進行清障,但此要求遇到困難并未實施,導致導流明渠沖刷嚴重,最大沖深約18 m,地形和初步設計階段相比已發(fā)生很大變化。為了保證工程安全,設計對二期導流工程進行了更改。
2014年7月中旬,設計組織相關專業(yè)人員對一期導流明渠水下地形進行了補充測量。考慮到導流明渠沖深影響范圍較大,2014年7月24日,設計人員聯(lián)合施工單位對一期導流明渠水位進行了實測,壩址上游水位約129.70 m,壩址下游水位約129.54 m,通過查詢扶余水文站(距壩址上游4.5km)的當日觀測資料,河道流量約為675 m3/s(二期導流圍堰截流設計流量701 m3/s)。
根據(jù)相關資料,2014年8月,設計編寫了《松原市生態(tài)環(huán)保型壅水壩二期導流設計方案論證報告》,并通過了松原市水利局的審查。結合專家審查意見,設計進行了修改并完成了《松原市生態(tài)環(huán)保型壅水壩二期導流工程變更設計報告》。
1)圍堰設計。根據(jù)初步設計成果,結合現(xiàn)場地形,二期導流圍堰仍然分為左岸和右岸兩段,中間以小孤島隔開。由于左岸段地形地質條件變化不大,二期左岸圍堰平面布置及結構型式沿用初步設計階段成果。
右岸段沖刷嚴重,圍堰最大高度將由原初步設計階段的4 m左右增加到15~22 m。堰體如果仍采用中砂,由于大部分位于水下,中砂極易被水流沖走,難以成形。設計初擬采用草袋土或塊石填筑,但考慮到土料及塊石料運距遠,投資大,經(jīng)比較確定,圍堰填筑材料就地取材,采用粉細砂裝編織袋填筑,戧堤直接填筑至圍堰頂高程,頂寬為10 m,上下游坡比為1∶1.5。
根據(jù)設計標準及導流方式,經(jīng)計算,右岸段上下游圍堰設計洪水位分別為130.72 m、130.60,設計超高按1.5 m考慮,上下游圍堰堰頂高程分別為132.22 m、132.10 m,圍堰最大高度約15 m。
上游圍堰軸線采用凸向上游的曲線,離壩軸線最遠處約170 m,軸線長度498.79 m;下游圍堰軸線采用凸向下游的曲線,離壩軸線最遠處約121 m,軸線長度530.80 m。
由于本次設計水工專業(yè)采用江砂水力沖填方式回填沖坑,并用振沖砂樁擠壓密實方案,所以不要求圍堰采取防滲處理。
2)截流設計。根據(jù)施工總進度的安排,二期截流時段選擇在2014年9月中旬,截流標準選用9月中旬5年重現(xiàn)期洪水,其流量為701 m3/s。為了安全起見,截流計算時下游水位采用實測水位129.60 m(此時扶余水文站流量約為675 m3/s)。
經(jīng)計算,龍口底部軸線長度約20 m。
由于河床表層為粉細砂,抗沖流速很小,需對河槽底部非龍口段進行1 m厚的編織袋土平拋護底;龍口段先平鋪無紡布,再平拋1m厚塊石,粒徑不小于30 cm。
采用立堵截流,左、右岸兩側采用編織袋土同時進占,上游圍堰堰體即為戧堤。龍口位置選擇在主河槽內,龍口段采用塊石截流,最大塊石粒徑為1.3 m。
如果現(xiàn)場實際情況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原設計方案已經(jīng)無法滿足工程設計要求,工程參加方應該積極配合,盡快啟動設計變更工作,設計變更報告完成后應按照建設程序報批報審確定方案,以免延誤建設工期。目前,松原市生態(tài)環(huán)保型壅水壩在二期圍堰保護已經(jīng)施工完成,二期導流工程也已圓滿完成使命。
1002-0624(2017)05-0011-02
TV551
B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