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壽
小學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工具學科,它的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識世界、持續(xù)學習的工具。同時該學科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品格的培養(yǎng)、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教師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滲透德育,使學生能養(yǎng)成各方面的良好品德,進一步落實素質(zhì)教育。
一、在拼音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拼音教學是小學一年級上冊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幫助學生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張“綠卡”。因此,很多低年級的教師在拼音教學中往往只重視教給學生發(fā)音方法和拼讀技巧,以教會學生能讀準、會拼讀、能正確書寫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卻不注重思想情感教育,使?jié)h語拼音教學處于抽象和枯燥之中,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效率,同時白白地浪費了在拼音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時機。從拼音教學中開始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會收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二、在識字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中指出:“在識字教學中,還要倡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聯(lián)系生活識字本身就是一個有很多機會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如,在教學“打”字時,可以先和學生一起學習這個字的讀音,分析這個字的字形,然后問,你知道這個字的意思嗎?能組詞嗎?學生便積極地舉手發(fā)言,組了“打架、打人、打罵”等詞語。教師聽了,先是肯定了幾個學生的發(fā)言,然后問:“同學們,我們能打人、打架、打罵別人嗎?”學生一齊回答:“不能?!苯處熅涂梢哉f:“對了,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隨便打人、打架、打罵別人。那你們還能組其他有表示打這個動作的詞語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很快組成了“打球”“打水”“打魚”等詞語。通過這節(jié)課可以深受啟發(fā),低年級學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啟蒙階段,必須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樣教學,既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識字教學簡單而又枯燥的弱點。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古人云:“文章不是無情物”,“凡為文以意為主”。小學語文教材形式多樣,課文內(nèi)容豐富多彩,古今中外,愛祖國、關(guān)心他人、團結(jié)互助、愛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熱愛自然、遵紀守法等,簡直可以稱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書”。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內(nèi)容,滲透德育。例如,《小河與青草》是一則寓言,講的是小河與青草的對話,從中可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也讓學生領(lǐng)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同時還要有甘于奉獻的精神。教學中,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謙虛謹慎的教育,使學生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通過學習描寫日月星辰的《鮮花和星星》《夕陽真美》《望月》、描寫山川草木的《黃果樹瀑布》《長江之歌》、描寫花鳥蟲魚的《荷花》《美麗的丹頂鶴》《鳥語》等,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美的情感。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它不比思想品德課那么直接,它是蘊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間的,要看教師如何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去利用?!芭娜刖场?,只有鉆進文中,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點,才能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到語言因素及語文教學活動中去,并與語文訓練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通過文中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一件件具體的事例,使學生從思想情感情上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與熏陶,在理解與表達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
四、在作文實踐中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是思維創(chuàng)作的高級表現(xiàn)形式,它能綜合反映出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點。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人、事、景、物,要求學生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在習作過程中,教師只要激發(fā)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diào)動起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級看圖寫話作文,根據(jù)圖意“一位少先隊員扶一位老奶奶過馬路”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教師可指導學生看圖明意,教育他們關(guān)心幫助老人是一種美德。又如,教學第四冊復習六“小熊真可愛”這一看圖編故事作文時,可以在學生編出小熊拉著爸爸的胳膊不讓他去砍樹的基礎上,給學生講述環(huán)保現(xiàn)狀,教育學生要保護森林資源,培養(yǎng)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是一個讓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文字學習的同時進行的心靈凈化的過程,要真正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搞好德育工作,就要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通過教材中刻化的一個個鮮明的形象,講述的一件件具體的事例,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與熏陶。只要細心發(fā)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jié)合點,并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溶為一體,就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從而很好地促進語文學習,為語文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