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是遼寧省的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省糧食產量的50%和40%以上。遼寧省玉米生產的發(fā)展與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先進的耕作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近年來,為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遼寧省、市、縣各級農機部門制定了保護性耕作作業(yè)項目實施方案。實踐證明,實施保護性耕作,對促進玉米增產增收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彰武縣;保護性耕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 S23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9.016
為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彰武縣從2001年開始進行保護性耕作小區(qū)試驗,2002年被列為國家項目縣。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保護性耕作項目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省、市、縣各級農機部門制定了保護性耕作作業(yè)項目實施方案,在全市大面積推廣保護性耕作。
1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
彰武地區(qū)地處科爾沁沙地南部,氣候干旱、少雨,土壤多為砂壤,土質瘠薄、地力不足,而且風沙大,水土流失嚴重。保護性耕作可以通過減少風蝕水蝕,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抑制沙塵暴,通過秸稈覆蓋還田,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用地養(yǎng)地結合,提高土地的產出能力。發(fā)展保護性耕作,既符合彰武地區(qū)的實際,使農田免受干旱困擾,又可有效抑制土壤沙化和農田揚塵,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保護性耕作是促進農業(yè)抗旱增產、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成本、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和基礎措施,是彰武農業(yè)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2 保護性耕作的特點
2.1 蓄水保墑
保證足夠的秸稈殘茬覆蓋地表,以減少雨水直接打擊。地表殘茬阻水,延長水在地表的滯留時間,并且在水道上設置過濾或沉淀帶,不失水。殘茬本身含水,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增強蓄水能力。減少耕作,可提高土壤通透性能。
2.2 防止風蝕
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可有效降低風速,減少土壤流失。
2.3 培肥地力
秸稈還田腐爛后可以轉化為大量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
2.4 節(jié)約生產成本
實施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2~3道生產工序。據測算,可以降低作業(yè)成本20%左右。
3 彰武地區(qū)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
3.1 淺旋覆蓋技術模式
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機械旋耕→免耕播種施肥→化學或人工控制雜草。
3.2滅茬覆蓋技術模式
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苗帶旋耕滅茬→免耕播種施肥→苗帶化學或人工控制雜草。
3.3重耙覆蓋技術模式
玉米人工收獲后,一般秸稈是直立的,個別秸稈鋪放的地塊,要將秸稈分散均勻。然后用重型偏口耙進行作業(yè),對秸稈進行切碎和掩埋。要保證切碎長度超過10厘米的占20%以下,為確保播種質量,一般需耙2遍。
3.4 高留茬技術模式
玉米立稈越冬→播種前進行旋耕滅茬作業(yè)→常規(guī)播種獲免耕播種→藥劑滅草。
3.5 深松覆蓋技術模式
深松前需要粉碎秸稈,以防深松作業(yè)時發(fā)生堵塞,如果采用在深松鏟前面配置切茬圓盤的復式作業(yè),可以事先不用進行秸稈粉碎作業(yè)。
4 保護性耕作的經濟效益
機械免耕播種能做到搶墑播種保農時,保證苗齊苗壯,據測算,每畝可增產8%~15%;采取少耕、免耕技術,減少了作業(yè)次數,減少了勞動力和機械投入,據測算,可以降低單位面積作業(yè)成本10%~15%;秸稈腐爛形成大量有機質,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據測算,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農民可增加收入20%~30%。
5 保護性耕作的社會效益
可以減少徑流(水分流失)60%、水蝕(土壤流失)80%左右;可以減少風蝕(農田揚沙),抑制沙塵暴;秸稈還田,秸稈焚燒現象減少,環(huán)境污染和火災隱患得到緩解;增加儲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節(jié)約水資源;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鉀的含量提高;改善土壤結構,土壤團粒結構和毛管孔隙增加。
6 實行保防性耕作的建議
6.1 彰武地區(qū)實行保護性耕作勢在必行
旱災頻繁、風沙嚴重、土壤貧瘠,要實現經濟轉型,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必須擺脫干旱的困擾,扼制土壤沙化、退化,實現農業(yè)生產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
6.2 實行保護性耕作要因地制宜
彰武貧困落后,經濟欠發(fā)達,自然狀況、經濟狀況與其他地區(qū)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fā),積極探索適合彰武縣實際的發(fā)展路徑。
6.3 發(fā)展保護性耕作要循序漸進
要改變傳統耕作方式,需要一個轉變的過程,因此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穩(wěn)步實施。合理利用農機作業(yè)補貼,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更好更快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徐春梅,史曉光,李玉東.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2,(01).
[2]王洪友,楊斌斌.保護性耕作技術對有機食品開發(fā)的促進作用[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0,(06).
[3]胡艷清,盧秉福.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的技術體系與應用效果[J].農機化研究,2009,(03).
作者簡介:何曉麗,大專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