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華
《燼馀殘稿》和《戊辰集》作者考
蔣志華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民國時期詩稿《燼馀殘稿》和《戊辰集》,未著撰人,為九華堂寶記制箋,墨筆,偶有改字。筆者據(jù)書中內(nèi)容線索,考訂其作者為民國時期廣東知名人士陳鴻慈。
詩稿《燼馀殘稿》之《港上抒懷兼呈石星巢外舅(德芬)》有“豐湖侍講筵”;“同居真畫境,所樂在詩篇”;“翁婿東西別,悠閑歲序遷”等句。《哭星巢外舅》有“外舅最近猶寄我詩云‘寄語閉門陳正字,不妨作達看花來’”之句。詩稿《戊辰集》之《過豐湖書院悵懷石星巢外舅》有“講學(xué)豐湖憶婦翁,昔游如夢幾人同”等??芍髡咴栏甘鞘浅?。
石星巢,即石德芬。石德芬(1852—1920),原名炳樞,字星巢,一字惺庵,廣東番禺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歷任廣西思恩府、鎮(zhèn)安府知府,四川川邊兵備道等,曾在廣州辟石室藏書,收藏頗豐,著有《惺庵遺傳》《畫戟清香樓詩稿》等。
查《梁經(jīng)國天寶行史跡 廣東十三行之一》一書,[1]其中《梁慶桂詩》有《題石星巢兄與其女夫陳芑村姻世兄唱和》。另《徐紹楨集》一書,[2]內(nèi)有“老友石星巢民國初年相遇于京邸,過從甚樂,余自丁巳出京,遂不復(fù)見,昨其婿陳芑村出其遺草一冊,為題此詩?!笨芍浅才鍪顷愜淮?。
詩稿《燼馀殘稿》之《留別樂昌父老》有“(余禁花會賭博致生波折)愧乏留佳政,登程感萬端”;《赴陽江任 舟過厓門有感寄沈芷鄰太姻丈》等。詩稿《戊辰集》有《再長端州法院適沈芷鄰太姻丈以初春陰寒亂后遣懷之作見寄次韻奉和》《出巡高明分庭過東洲書院作》等??芍髡咴髡凡h和陽江縣,并于戊辰年(1928)主持端州和高明等地法院。
查《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檔案史料選編 十一1925.7-1949.8》,[3]有陳鴻慈于1925年至1926年間先后任樂昌縣和陽江縣縣長。查《肇慶市志(上)》[4]之《大事記》,載“民國17年(1928)6月,設(shè)肇羅地方法院,首任院長陳鴻慈”,時間正與《戊辰集》之“再長端州法院”合。
由此推斷,稿本作者應(yīng)為陳鴻慈,陳鴻慈與陳芑村乃同一人。
詩稿《燼馀殘稿》之《寄陳協(xié)之兄(融)》有“吾家夫子雅無倫,好奕好詩如飲醇”;《哭星巢外舅》有“外舅最近猶寄我詩云‘寄語閉門陳正字,不妨作達看花來’”,可知作者姓陳。
詩稿《戊辰集》之《今年吾舅金湘老五十表舅汪辛老七十同日生,辛老有詩湘老和之并索慈詠,謹(jǐn)呈一律以為二公補祝,仍和莘老原韻》,可知作者名之有“慈”字。
詩稿《戊辰集》之《哭沈芷鄰太姻丈(澤棠)》有“吾邑文章伯,賢書癸酉人”,可知作者與沈芷鄰?fù)?。沈芷鄰即沈澤棠,是番禺人。所以詩稿作者為廣東番禺人。
可見,作者正是番禺人陳鴻慈。
據(jù)詩稿《燼馀殘稿》和《戊辰集》,作者交游者除石德芬外,還有沈澤棠、于式枚、陸潤庠、汪兆銓、高劍父、陳融、梁廣照、汪宗洙等人。
《戊辰集》之《沈芷鄰太姻丈疊寄新作書此奉酬》有“成詩仍寄我,落落幾何人。石丈(星巢外舅)已作古,沈公常與親”;《哭沈芷鄰太姻丈(澤棠)》有“吾邑文章伯,賢書癸酉人”;《再長端州法院適沈芷鄰太姻丈以初春陰寒亂后遣懷之作見寄次韻奉和》等,可知沈澤棠(芷鄰)為作者姻親長輩。沈澤棠(1846—1928),字苣鄰、芷鄰,號懺庵,廣東番禺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官候選知縣,著有《懺庵詞鈔》和《懺庵詞話》。而陳鴻慈曾點校沈澤棠《懺盦詞》。
據(jù)《燼馀殘稿》之《哭于師晦若(式枚)陸師鳳石(潤庠)》和《過于晦若師故宅》,于式枚和陸潤庠為作者師執(zhí)。于式枚(1853—1 9 1 6),字晦若,廣西賀縣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鴻章幕僚多年,曾參加保國會,歷任廣東提學(xué)使、郵傳部侍郎、禮部侍郎、學(xué)部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國史館副總裁等,民國成立后,隱居青島和上海。陸潤庠(1841—1915),字鳳石,號云灑、固叟,江蘇蘇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狀元,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山東學(xué)政、國子監(jiān)祭酒、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等,官至太保、東閣大學(xué)士、體仁閣大學(xué)士,辛亥革命后,留清宮,任溥儀老師。
據(jù)《燼馀殘稿》之《寄陳協(xié)之兄(融)》,作者與陳融交好。陳融(1876—1955),字協(xié)之,號顒庵,別署松齋、顒園、秋山,廣東番禺人,早年肄業(yè)菊坡精舍,后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xué)速成科,加入同盟會,民國成立后,歷任廣東警察學(xué)校校長、廣東審判廳廳長、司法廳廳長、高等法院院長、廣東省長公署秘書長兼政務(wù)廳廳長、廣州國民政府秘書長、西南政務(wù)委員會政務(wù)委員兼秘書長等職,晚年移居澳門,著有《讀嶺南人詩絕句》《黃梅花屋詩稿》《顒園詩話》等。陳鴻慈與陳融是日本東京法政大學(xué)速成科第二班同學(xué),其同班同學(xué)還有朱大符(執(zhí)信)、汪兆銘、古應(yīng)芬、張伯偵、陳漢第、崔斯哲、袁希濂等。
據(jù)《戊辰集》之《藥師禪院看高劍父兄(侖)寫畫》,作者與高劍父熟稔。高劍父(1879—1951),名侖,字劍父,號爵廷,以字行,廣東番禺人,早年肄業(yè)廣東水陸師學(xué)堂及嶺南學(xué)堂,后從居巢、居廉學(xué)畫,曾赴日本留學(xué),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廣東分會會長和支那暗殺團副團長。民國成立后,創(chuàng)辦春睡畫院和南中美術(shù)院,先后任廣東甲種工業(yè)學(xué)校校長,中山大學(xué)、南京中央大學(xué)藝術(shù)系教授,廣州市立藝專校長等,晚年居澳門。陳鴻慈與高劍父為同鄉(xiāng),同有留日經(jīng)歷。
據(jù)《戊辰集》之《今年吾舅金湘老五十,表舅汪辛老七十,同日生,辛老有詩,湘老和之,并索慈詠,謹(jǐn)呈一律,以為二公補祝》,“汪辛老”即汪兆銓,是作者表舅。汪兆銓(1859—1928),字莘伯,晚號惺默,廣東番禺人,祖籍浙江山陰,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官廣東海陽縣教諭,著有《惺默齋詞》等。汪兆銓是汪瑔之子,汪兆鏞和汪兆銘(汪精衛(wèi))是汪琡之子,汪瑔和汪琡為堂兄弟,汪兆銓曾致汪兆鏞詩云:“吾宗寡兄弟,派遠情自親。與子共曾祖,方若同懷人?!?陳鴻慈既是汪兆銓的表外甥,也與汪兆鏞和汪兆銘兄弟關(guān)系密切。陳鴻慈與汪兆銘還是留日同班同學(xué),后加入汪兆銘偽政府,出任重要職務(wù)。1939年10月汪兆鏞去世,陳鴻慈曾制挽聯(lián)曰:“子美臥滄江,寄身濠鏡煙波,釣罷嚴(yán)灘客星殞;仲宣哀故國,慘目海珠烽燧,歸來華表鶴聲凄”。
據(jù)《燼馀殘稿》之《送汪道源兄(宗洙)東渡》,陳鴻慈與汪兆鏞次子汪宗洙亦關(guān)系密切。汪宗洙(1883—?),字道源,廣東番禺人,早年入武備學(xué)堂,后留日習(xí)法律,曾任番禺、順德等縣知事,財政部公債處處長、廣東省代理財政廳長等職。
據(jù)《燼馀殘稿》之《贈梁長明兄(廣照)》,陳鴻慈還與梁廣照有交往。梁廣照(1877—1951),號長明,別號柳齋,廣東番禺人。早年師從康有為,歷任肇慶端溪書院監(jiān)院、刑部主事、法部典獄司主事、舉敘司員外郎等,民國成立后返粵,晚年從事教育,著有《柳齋詞選》《柳齋遺集》等。
有關(guān)陳鴻慈生平資料比較零星,筆者以其詩稿《燼馀殘稿》和《戊辰集》內(nèi)容為線索,查考已出版的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檔案資料、民國史資料、留日學(xué)生資料,以及廣州、肇慶、東莞、番禺、陽江等地史志資料等,大致梳理其人生平。
陳鴻慈約生于1881年,字芑村、茞村,原籍浙江會稽,生于廣東番禺。光緒三十年(1904),以官費生入讀日本法政大學(xué)法政速成科,光緒三十二年(1906)畢業(yè),宣統(tǒng)二年(1910)被清廷賞為法政科舉人。為同盟會會員,初任教廣東法政學(xué)堂。民國肇始,任廣東都督府軍法處處長,后任廣東樂昌、陽江、三水、東莞等縣縣長,肇羅地方法院首任院長等職。1940年5月,始任汪偽廣東高等法院院長兼廣東綏靖公署軍法處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捕入獄,1946年被判無期徒刑。1949年被保釋后移居香港,20世紀(jì)50年代病逝。
陳鴻慈能詩文,擅繪畫,嗜收藏,曾點校沈澤棠《懺盦詞》。據(jù)其稿本《燼馀殘稿》和《戊辰集》所披露之交游情況,顯然為世家子。陳鴻慈以法政專業(yè)人士入政界,官場蹉跎數(shù)十年,終因入職汪兆銘偽政府而留下污名。陳鴻慈著有《調(diào)查戶口章程講義》《戶籍法講義》等,編有《平時國際公法》,譯有《商法海商》。
注釋:
[1]《梁經(jīng)國天寶行史跡:廣東十三行之一》,黃啟臣、梁承鄴編著,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2]《徐紹楨集》,徐紹楨著,陳正卿、徐家阜編,四川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1。
[3]《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檔案史料選編 十一 1925.7-1949.8》,廣東省檔案館,1989。
[4]《肇慶市志(上)》,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