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斌
《前赤壁賦》是北宋最有成就的文學家蘇軾的作品。1079年,蘇軾遭遇“烏臺詩案”,承受了殘酷的身心折磨,身陷囹圄103天后,被貶職黃州。1082年7月,已年近半百的蘇軾于這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期,寫下了這篇傳頌千古的文賦。盡管政治失意,人生坎坷,但蘇軾在文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思想情感的頹廢、寫景狀物的灰暗;相反,這篇標志著宋代文賦最高成就的文章,以浪漫的筆調(diào)表現(xiàn)了清風月夜的舒雅美景,泛舟江上飲酒賦詩的超然脫俗,主客爭辯探討人生宇宙的曠達情懷。清風明月,水光接天,舉杯吟詩,作者在無欲釋然的既望之夜,體味著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人生快意,以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哲理情趣,向我們展示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物我兩忘、超然脫俗、和諧悠揚的意境。這種富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意境,很值得去品味和探討。我們不僅要立足文本,還要用立體化、多元化的歷史眼光,從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哲學淵源和美學追求中去解讀其生成原因。
一、和諧超然意境是蘇軾從人生的落寞滄桑中悲情解脫的歸宿
胸懷大志是中國文人志士共有的特征。盡管北宋較之唐代是一個內(nèi)斂的時代,蘇軾少有自言壯志的豪言,但他的政治抱負卻一直包容在他的詩詞言論和人生經(jīng)歷之中。蘇軾自幼“學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致仕,深得歐陽修的青睞,早年即“奮勵有當世志”。然而,他的政治仕途卻并不順利。從政之后,王安石新政開始。蘇軾其實很想在這歷史的變革時期為國為民獻計獻策,化解社會矛盾,以實現(xiàn)濟世安邦的理想。但由于他希望對改革采取溫和態(tài)度的政治主張,這使他不僅和變法派不相容,又和保守派相矛盾,常常身處政治夾縫之中。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由于傾向保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年幼的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垂簾聽政,新黨失勢,保守派執(zhí)掌政權(quán),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此間,蘇軾對執(zhí)政后的保守派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并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受到保守派的排擠。宋哲宗親政后,改革派再度執(zhí)政,蘇軾因曾依附舊黨被貶至嶺南惠州,后又被貶至海南儋州。
這樣一個坎坷曲折的人生履歷,表明蘇軾在當時的社會浪潮和政治舞臺上,歷經(jīng)了怎樣的摔打和磨礪,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抗爭,承受了何等的壓力和憤懣。他一次次躍上人世的浪峰,又一次次被棄之出世的沙灘,在每一次艱難的回眸后,獨自咀嚼著“寂寞沙洲冷”的隱痛和憂傷?!霸鐨q便懷齊物志,微官敢有濟時心”,這一份嘆息和落寞,分明讓我們看到了作者一顆受傷的心。
心之傷痛,何以為療?怡情山水,閱覽自然,是讓生命升華的積極途徑,是精神超脫的美滿歸宿。在炎黃文人的史冊上,這個歸宿寧靜淡泊了許多滄桑的心,于是便有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間”,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從“烏臺詩案”到貶職黃州是蘇軾人生走向多變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期。在黃州4年多的艱辛生活中,蘇軾躬耕幾十畝荒地,自號東坡居士,在田園生活中體味自我,思索人生與社會、自然的關系。這是他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從精神上進行自我探索的悲情解脫。這種悲情解脫使他展現(xiàn)出了這樣的睿智:在大自然的無盡藏中,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為疲憊的心靈安置一個物我同一的藝術境界?!肚俺啾谫x》的這種從自我解脫中走來的和諧超脫的意境之美,不僅讓我們深受感染,也打動了歷代文人墨客。明代文學家茅坤曾這樣評價蘇軾及其前后赤壁賦:“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p>
二、和諧超然意境是佛道哲學思想在蘇軾生命體驗中的顯現(xiàn)
《前赤壁賦》第一段就把讀者帶進了一種空靈超脫的美妙意境中。既望之夜,月出于東,風清水靜,白露茫茫。作者舉酒屬客,吟詩漫歌,任小舟逍遙所往,似將離世飄搖,羽化登仙。每一位熟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讀者對此都倍感親切,產(chǎn)生濃烈的審美認同和情感共鳴。這一段描寫情景交融,主客相諧,物我相和,層層推進,恰似道家修煉垂成,得道升仙的幻化過程,包容了順其自然、超然隱逸的道家哲學思想。同時,又體現(xiàn)了作者面對有缺陷的人生進行的內(nèi)省式自我修行,折射出了超脫頓悟的佛家哲學思想。
蘇軾與佛家思想淵源頗深。他家世信佛,自小就受到了佛家思想的熏陶,一生結(jié)識了很多高僧,如東林???、大覺懷璉、玉泉承皓、佛印了元等。被貶黃州后,每日素食齋戒,誦經(jīng)念佛,經(jīng)常到黃州城南安國寺敬香拜佛,怡然靜坐。佛教的哲學影響在他的其他作品里也有體現(xiàn)。例如,他在《贈東林總長老》一詩中寫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詩中的佛語禪意,空靈妙悟,展現(xiàn)了佛學思想對他的影響。蘇軾思想也長期受道家哲學的影響。蘇軾八歲時,祖父送他去天慶觀跟道士張意簡學習,非常喜愛誦讀《道德經(jīng)》,青年時常讀《莊子》,仕途遇挫,被貶黃州后,更是潛心鉆研佛學和道學,“道法自然”的超凡遁世思想更加徜徉在他的精神世界里。
蘇軾思想印有宋代儒、道、佛三家合一特征,呈現(xiàn)出鮮明的儒道互補的特點,儒家人世哲學與佛道出世精神在他的一生中水乳交融。仕途順利時,則銳意進取,投身政治,實現(xiàn)兼濟天下的人生抱負;仕途失意、理想遇挫時,則回歸山林,望月舉杯,吟詩作賦,走向獨善其身的超然淡遠境界?!肚俺啾谫x》正是寫于品嘗了人生巨大的挫折和失意之時,文中展現(xiàn)的“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境界,人與自然的相忘相悅,呈現(xiàn)出佛道哲學的脫塵之光。這種超然意境,是在歷經(jīng)儒家經(jīng)世的人生奮斗,飽嘗挫折和痛苦后,佛家和道家思想在蘇軾沉浮不定、苦樂無常的生命體驗中的自然顯現(xiàn)。
三、和諧超然意境是蘇軾高蹈淡遠的美學追求在賦文寫志中的輝映
藝術所表達和傳遞的,除了思想和情感之外,還有美。一個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總是在自己的審美關照下進行的:一篇文學作品的誕生,總是凝聚了作家的審美追求?!肚俺啾谫x》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飄然曠達的意境,正是蘇軾高蹈淡遠的美學追求在其賦文寫志中的輝映。
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中有句被廣為引用的詩句:“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睂τ谒囆g創(chuàng)作,蘇軾認為無論繪畫還是詩歌,都應平淡、古樸、自然,反對過于雕琢晦澀。他的很多作品都蘊含了這樣清新天然的美學風格。他在《和子由澠池懷舊》所寫:“人生到處何所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行文自然、清新,意境恣意灑脫。蘇軾在文學審美中強調(diào)立意的重要。據(jù)《韻語陽秋》卷三所記,蘇軾曾對向他討教作文之法的葛延之說:“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史之中,不可徒得,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辈簧傺芯空哂纱颂接懱K軾“尚意”美學風格。這里的“意”,不能狹義地理解為文章的內(nèi)容和思想,更是指一種生命主體對客體的關照、相容以及精神對外物的超然意境。尚意與天工清新,都是蘇軾高蹈淡遠的審美風格?!秾毨L堂記》中寫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薄肚俺啾谫x》中,蘇軾的意就是把受挫痛楚的心情,幻化于明月清風之中,又在明月清風之中“憑虛御風”,“羽化而登仙”?!拔┙屣L,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作者心靈與自然融為一體,而又不為自然外物所役,用心靈去把握和體驗自然宇宙,走向了一個曠達飄逸的藝術境界,營造了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
四、和諧超然意境是情景交融在蘇軾韻散結(jié)合語言藝術中的渾然天成
即使是一個對蘇軾的哲學和生平不太了解的人,只要讀到《前赤壁賦》,就會被文中超凡脫俗的意境感染和陶醉?!肚俺啾谫x》里面的很多文句,歷來常常被來自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人們所引用。這是因為,《前赤壁賦》中蘇軾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將情景交融的和諧境界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使物我兩忘的超然意境渾然天成。如果說,蘇軾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出世超脫的佛道思想和高蹈淡遠的美學追求為本文意境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土壤,那么,韻散結(jié)合、富于想象、寓閑適于璀璨中的語言風格,正是在這片土壤上盛開的鮮花,為本文的意境生成提供了形象的承載,讓讀者在恣意揮灑的色彩和芬芳中,近距離地觸摸和感受這篇散文賦的意境之美。
作為北宋古文運動的主將之一,蘇軾反對五代以來駢文講究形式、粉飾太平、艷冶浮薄、華而不實的文風,積極推進對駢文賦體的改革?!肚俺啾谫x》就是從駢文中變革而來的一篇散文賦。盡管蘇軾反對駢文,但他并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而是借鑒繼承了駢文中的文采風格,并與現(xiàn)實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韻散結(jié)合,營造出獨特的風格和意境。蘇軾在《與二郎侄》中寫道:“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色彩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絢爛之極也?!笨梢娝磳︸壩牧饔谛问降娜A美,但很重視語言寓于質(zhì)樸的絢爛。正是這種批判的繼承,造就了這一千古傳頌名篇的超凡意境。
《前赤壁賦》既有大量工整的排比句和對偶句,又有不少無韻自由的散句,韻散結(jié)合,錯落有致,渲染了空靈超然的意境。文章第一段就是一個典型。開始一句用散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為全文的寫景、思辨和抒情準備了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接下來,用了很多駢文式整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等,抒寫和渲染景色的迷蒙悠遠,表達主體自我在自然景色中的忘我和超脫境界。在這些整句表達中,又穿插了“舉酒屬客”“少焉”這樣的散文語句,使程式化的整句間有了過渡和承接,也有了停頓變化之感。這樣韻散結(jié)合,使文章讀來既有音樂的韻律美,又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從而凸顯了淡遠悠揚的意境之美。
再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幾句,前面為整句,最后一句為散句,體現(xiàn)著本文韻散結(jié)合的特點。同時,“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一種升華普通物象的想象。而這幾句用語質(zhì)樸,卻寓絢爛于平淡之中,讀來有華美之感。正是由于具有這些特點,這幾句就典型展現(xiàn)了本文物我一體、超然和諧的意境。
一種富于藝術感染力的意境,總是生成于富有個性色彩的閱歷、思想、情感、藝術表現(xiàn)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中。我們之所以能在《前赤壁賦》的明月清風中撫平塵世的傷痛,讓自己的心靈遺世獨立,羽化登仙,正是因為文中超然和諧的意境,融匯了蘇軾跌宕坎坷的人生體驗、脫俗自由的佛道思想、超然淡遠的美學追求,以及韻散結(jié)合的語言藝術。閱讀了《前赤壁賦》,我們會領略和陶醉于文章的獨特意境,而探索了蘇軾的人生、思想和美學追求,我們的領略和陶醉就走向了深刻和永恒,我們就會在《前赤壁賦》曠達超脫的情境氛圍中獲得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