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晗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體育運動訓練水平有了很大提升,運動員的素質水平也有了顯著的進步,但是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訓練實踐中加以改進。本文中,筆者首先分析了當前我國體育運動訓練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改善建議,希望能夠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運動訓練;問題;對策
一、引言
當前,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發(fā)展迅速,高質量的運動訓練具有很大功勞。運動員在賽場上拼荊斬棘,奮勇拼搏,需要依靠日常艱苦訓練的支撐,各大項目優(yōu)秀成績的頻繁出現(xiàn),離不開運動員背后默默訓練的付出,有效地訓練方式和手段,極大地延長了運動員的職業(yè)生涯,也提升惡劣運動員的成材率。鑒于當前體育運動訓練中若干問題的存在,必須在采取各種有效手段予以解決,給予運動員更好的訓練環(huán)境和空間。
二、當前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訓練強度的認識存在偏差
現(xiàn)階段,我國體育運動訓練中出現(xiàn)一種盲目增加訓練強度的傾向,試圖通過提高訓練強度來解決長期存在的訓練質量不高的問題,甚至還有很多人我國在三大球方面落后其他高水平國家的原因就是訓練強度不夠。由于這種錯誤思想的存在,很多體育類運動項目在訓練過程中都加大訓練強度,“高強度訓練”成為了體育運動訓練的主體。
(二)對“以賽代練”的認識存在偏差
近幾年,體育運動項目的比賽數(shù)量越來越多,很多體育項目的教練和運動員為了能夠提升自己的競技實力,不斷地參加各種類型的比賽,希望能夠通過以賽代練的形式來保持競技狀態(tài)。但是,很多運動員在適應頻繁賽事的時候,賽事訓練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讓然按照往常的訓練方式,這不僅不利于提高運動員的經濟水平,還使得訓練走向反面,導致訓練量過大,為運動員受傷的出現(xiàn)埋下隱患。
三、體育運動如何進行有效訓練
(一)訓練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教練在給運動員布置訓練任務,或者運動員自身獨自訓練的時候,一定要明確訓練的目的,無論是訓練的內容還是訓練的方法抑或是訓練的要求等方面,都必須有著清楚的認識。在橫向方面,應該注意不同的訓練目標的影響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明確各個訓練目標的結構。在縱向方面,短期、中期以及長期的訓練都需要相互呼應,構建起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以籃球訓練為例,運動員在進行訓練的時候,可以以月為單位,制定出本月、下個月以及下下個月的訓練目標,每個月的目標必須遙相呼應,不能脫離,相互之間要有可以層次感。在訓練的過程中將每月的訓練目標細化,以周為單位,每周制定不同的目標,分析影響每周目標達成的因素,并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二)訓練要有計劃性和系統(tǒng)性
要想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體育運動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運動在自身不斷的艱苦訓練。因此,在長期的訓練當中,訓練一定要有計劃性和系統(tǒng)性,否則將達到不滿意的訓練目標。首先,訓練要有計劃性。計劃性主要是指宏觀層面的方向把控和微觀層面的細節(jié)把握。類似于訓練的目的性,但是計劃性更加細致和具體,涉及到詳細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其次,訓練要有系統(tǒng)性。系統(tǒng)性的運動訓練要求教練員或者運動員自身必須了解和掌握影響運動訓練的重要因素,并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從遠動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明確不同訓練時期的不同訓練任務,把握好訓練的過程,使得整個訓練能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而在訓練中提升運動的競技水平。
(三)訓練要突出個體差異性
在文化教學當中,“因材施教”是一個提及較多的詞語,因材施教要求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出符合各層次學生發(fā)展的教育計劃,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體育運動訓練中同樣需要因材施教。不同的運動員其能力和水平也各不一樣,因此進行訓練的時候也應當區(qū)別對待,為不同的運動員制定不同的訓練目標,采取不同的訓練方式和手段,使得這些運動方法和手段能夠符合受訓運動員的自身情況,從而最大化挖掘運動員的潛能,通過個性化、差異化運動訓練,訓練質量將會明顯提升,運動員能夠從高質量、科學化的訓練中調整競技狀態(tài),提升競技水平。
四、結語
總而言之,訓練對體育運動員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學化的體育訓練能夠極大地提升運動員的個人實力。當前體育運動訓練中若干問題的存在,所以,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一定要改變以往強調訓練強度和比賽數(shù)量的訓練理念,而要明確訓練的目標,制定系統(tǒng)的訓練計劃,突出個體化差異,從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給予運動員高質量、科學化的訓練方式。
參考文獻:
[1]張軍.體育運動訓練基本原則及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啟示[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09):155+157.
[2]殷冉.論影響高校學生體育運動訓練效果的因素及其應對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8):118-119.
[3]劉超,姜同仁.學校體育運動訓練的研究與探索[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