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教學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小說閱讀教學課上,學生看得懂故事情節(jié),但卻未必能看出文章的味道和深意。傳統(tǒng)的小說教學是以小說三要素即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為基礎,分析主題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受中考指揮棒影響,老師將各類人物、主題進行總結概括并給出一定的標準模板。學生閱讀完小說后,只是將熟記的知識進行生搬硬套,并沒有真正走進文本和作者的內心去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意蘊。
針對上述現(xiàn)狀,本文試圖將敘事學中的敘述視角理論引入初中語文小說的閱讀教學,期待它對文本的解讀產生獨到效果,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小說的閱讀方法。
一、敘事視角概念的引入
小說是敘事性作品中的一種。敘事就是講故事,它涉及到怎么講的問題,也就是看故事的人關心的故事是以何種角度敘述出來的問題。在敘事學理論中,就是所謂的視角。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認為“視角是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睙崮翁貙⒁暯欠Q為“聚焦”,敘事視角是指“敘事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即敘述人站在怎么樣的位置上講述故事或敘事角度是隨著哪個人物的視點而變化的?!币暯窃谛≌f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因為“在整個復雜的小說寫作技巧中,視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依據聚焦模式的不同,熱奈特將聚焦分為:零聚焦、內聚焦和外聚焦。“零聚焦”指無固定觀察角度的全知敘述,又稱全聚焦。其特點是敘事者所掌握的情況不僅涉及到故事中的任何一個人物的現(xiàn)實情況,他還能知道他們的過去和未來,甚至知道人物的內心感受?!皟染劢埂笔侵笖⑹抡咴谧髌分袚斀巧?,他只能敘述他所看到的,描寫他所感覺到的,其特點是敘述者僅說出某個人物知道的情況。敘事者知道多少,讀者就知道多少?!巴饩劢埂?,僅從外部客觀觀察人物的言行,不透視人物的內心。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的是零聚焦敘事和內聚焦敘事。
二、教材中課文的舉例分析
《孔乙己》是魯迅的經典之作。對于《孔乙己》的教學設計,大多數(shù)老師將教學目標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以此探討出他悲劇命運形成的原因;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感受病態(tài)社會的冷漠;從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文章用詞的準確。除了上述教學切入點,還可以考慮從敘述視角的選擇上,探究孔乙己的悲劇命運。
《孔乙己》一文講述了小伙計回憶二十多年前在咸亨酒店當小伙計時,見證孔乙己到店飲酒,偷竊,被打折腿,欠賬,死亡的遭遇。文中的“我”——小伙計,是這篇小說的敘述者。他被人介紹來咸亨酒店做事,“樣子太傻”伺候不了長衫主顧。掌柜讓他管羼水的活,老實的他這活做的也不得老板的心,一降再降,最后只得管溫酒的工作。當時小伙計年少心善、不諳世事,從他的角度講述孔乙己的故事,是作者的匠心獨運。
解讀文本時,教師可以圍繞敘事視角設計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文章是以誰的口吻來敘述故事的發(fā)展?“我”——咸亨酒店中的一個小伙計。第二,除了小伙計,魯迅還可以選擇誰來講述孔乙己的故事?講出的故事是否一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展開想象來替換人物視角,讓學生思考酒店掌柜、酒客或孔乙己本人敘述故事的差異,在比較中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從而領會小伙計敘事視角的妙處。若選擇掌柜或酒客作為敘述者來改寫文章,情節(jié)大多的是描寫掌柜或酒客嘲笑詆毀孔乙己,表現(xiàn)出的是掌柜的勢利,酒客的冷默和孔乙己的可悲。
若選擇孔乙己本人來當故事的敘述者,可以對孔乙己為什么沒有取得功名,被打斷腿之后如何生活,面對別人的嘲笑心理活動是怎樣的……進行全面而詳細地敘述,但這樣敘述都是以孔乙己作為描寫對象,是以孔乙己一個單一視點的形象出現(xiàn)。魯迅認為:在中國,不單是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吃人”,而且千百年的習慣勢力所形成的“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更是無時無刻不在制造著“吃人”的悲劇。后者在魯迅看來更可怕、更可悲。因此,在作品故事主人公的周圍總要安排一些“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構成一種社會環(huán)境、社會氛圍。在眾目睽睽之下,在與社會的關系中來展現(xiàn)主人公的悲劇,從而形成一種“看/被看”的敘述模式。因此,不能將孔乙己本人作為故事的敘述者。
以小伙計為故事的敘述者,一方面,他作為酒店中人,他可以全面地掌握孔乙己和掌柜、酒客的言行。另一方面,小伙計與“我”、孔乙己、掌柜及酒客間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可以相對冷靜地觀察周圍發(fā)生的事,講述故事。最初,小伙計看待孔乙己相對客觀。隨著故事的推進,小伙計也慢慢參與到了折磨孔乙己的過程中。在眾人問孔乙己為什么沒有取得功名,孔乙己之乎者也的回答中,“我”和眾人一樣笑起來;當百無聊賴的孔乙己主動和我“攀談”,想尋找一點心靈安慰時,“我”先是應付,繼而“不耐煩,懶懶地答他”,到最后“努著嘴走遠”了。可見,小伙計已被周圍的人同化,與那些麻木、冷漠的酒客并無區(qū)別。年僅十二歲的孩童都沾染了封建社會的不良習氣,孔乙己悲劇的發(fā)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不但是封建社會對孔乙己造成了傷害,人與人之間的嘲諷和冷漠也造成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這在無形中深化了對小說主題的把握。
三、課外語段的閱讀運用
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態(tài)度的描述,揭示了菲利普夫婦虛榮的丑態(tài),表達了作者對于勒的同情和憐憫,反映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教師在對《我的叔叔于勒》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把教學目標定位為:分角色朗讀,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情節(jié),解讀主題。
以《孔乙己》為例進行了敘事視角的分析后,利用課外語段《我的叔叔于勒》進行兒童敘事視角的藝術效果探究,可以讓學生做到對敘事視角的學以致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由“我”——若瑟夫來講“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若瑟夫是菲利普夫婦的兒子,是于勒的親侄子。從若瑟夫的角度出發(fā),存在有以下幾種關系:若瑟夫父母眼中的于勒、若瑟夫眼中的父母、若瑟夫眼中的叔叔。若瑟夫父母眼中的于勒是一個“壞蛋、流氓、無賴、分文不值、賊、討飯的、正直、有良心、有辦法”的人?!板X”是菲利普夫婦評價于勒的唯一標準。菲利普夫婦的勢利、無情,體現(xiàn)了成人世界人與人之間被異化的金錢關系:只追求金錢和利益,親情根本不值一提。從這點出發(fā),菲利普夫婦的行為讓人覺得可恨。但當我們走進菲利普夫婦的家庭,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不認于勒也是無奈之舉。原本貧窮的家庭,會因為于勒的回來,生活變得更拮據,女兒的婚事也會受到連累。菲利普夫婦看似無情的表現(xiàn)其實包含著生活的情非得已。貧困的生活使菲利普夫婦只能做出那樣的選擇。作者站在若瑟夫這個視角來展開敘事,可以看出莫泊桑對菲利普夫婦并非只是批判,而是一種理解和悲憫。
若瑟夫在個貧窮的家庭中,知道父母生活的艱辛。他在心里認了叔叔,給了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體現(xiàn)出他對叔叔的同情。成人那缺少的同情心在孩子的心中存在。這樣的對比,不但是對世態(tài)人情的嘲諷,還寄予了作者對下一代人的期望,希望人與人之間多一份關愛與溫情。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從于勒、菲利普和菲利普的妻子這幾個角度敘述故事,體會到于勒對往事的懺悔和有家不能回的辛酸,菲利普夫婦的愛慕虛榮和勢利冷漠。通過對不同敘事視角的表達效果對比,學生可以歸納出選擇若瑟夫這個兒童視角講述故事,若瑟夫不僅看得到“我”的叔叔于勒老年時的窮途潦倒,還能看到“我”父母在親情面前的表現(xiàn),是最容易進入作者內心世界,把握小說主旨的一條途徑。
四、結語
從敘事視角的角度解讀小說,并不是完全脫離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這些要素,而是從敘事學的角度把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在保證作品完整性的基礎上,于無形中帶動學生對小說人物、情節(jié)、主題等進行深入的賞析。敘事視角的解讀是對傳統(tǒng)小說教學模式的補充。盡管不是所有入選教材的小說都能運用這種理論展開教學,但這樣的嘗試可以為小說教學提供一種新的視角,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錢理群.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解讀[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4]趙有芳.敘事學理論在高中語文小說教學中的應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3.
[5]張敏.《孔乙己》的教學解讀和教學建議[D].上海師范大學,2015.
[6]潘穎.《我的叔叔于勒》十年教學設計流變的反思[J].現(xiàn)代語文,2015,(11).
[7]李旭東.《我的叔叔于勒》教學新視角[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04).
(楊莉 廣西桂林德智外國語學校 4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