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民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要始終堅持把學習方法滲透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學習方法遷移運用到其他內容的學習中去,使語文教學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關鍵詞:閱讀教學;學法指導;滲透;提煉;遷移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培養(yǎng)學生“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的能力。這是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閱讀教學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逐步培養(yǎng)才能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正如著名心理學家諾曼所說的那樣:“期望學生學習但不教給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法?!庇械慕處熾m然有學法指導,卻流于形式。其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學法指導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滲透、提煉、遷移”,可以充分發(fā)揮學法指導的作用,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一、滲透
閱讀教學承載著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多項教學目標,所以,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不可能是機械地、獨立地灌輸,只能是自然地滲透。教師要善于精講,善于點撥,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學法,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中,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具體感知學法。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要在教師的示范、帶領與指導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知到學習方法是什么,一篇課文的學習是通過運用什么方法來實現的。其次,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范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第三,要在啟發(fā)誘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蘊含著理解時所遵循的認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去自己嘗試學習,從而逐步明確究竟如何做才合適。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
1.滲透學法要引導學生參與語言訓練
學習的過程就是建構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開展一系列智力活動,如學習生字新詞,擬訂學習提綱,抓住教材重點,探索學習目標,獨立完成練習,進行自我檢查等。其中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參與語言訓練,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吸收學習信息、組織知識信息的能力。
2.滲透學法要引導學生展示思維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質是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矛盾,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憑借教材的具體內容質疑,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結論,而且從中領悟出學的道理。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問一問:“這個結果你是怎么得到的?”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要追求的一種境界,不僅僅要學生感知到是什么,更要學生明白為什么。
3.引導學生感知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抓住典型范例進行示范,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孕育著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便于從教師的示范中領悟學法,總結學法。
二、提煉
在學生初步感知某一學習方法的基礎上,由教師或者由教師與學生的問答交談,運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這一學習方法的精神實質提煉出來,使學生能抓得住??偨Y是理性的反思過程,是認識過程的又一次飛躍,也是學法形成的必要途徑。學法指導過程中,要設法讓學習方法總結的過程成為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要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習方法的總結過程真正成為把學習方法從具體的學習實踐中抽象出來的過程。學生學習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習方法是學習過程的縮影,方法來自過程。
三、遷移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利用拓展遷移的方式,援引相關的材料,可以有效地開拓學生的視野,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語文閱讀背景知識。然而,這種拓展和遷移并不能漫無邊際,而需要有個歸依。否則,拓展遷移難免會成為畫蛇添足之舉。因而,筆者以為,語文教學中的拓展遷移,既要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又要從課外延伸到課內。借用王國維的話,“須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
1.在同一篇課文中遷移學法
有些段落結構相同、寫法相同的課文,教師不必逐段分析講解,要注意指導學生按照前面一段教學的閱讀方法,舉一反三,通過自學、討論,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
2.在同一組課文中遷移學法
要指導學生把握講讀課文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示范作用。學習閱讀課文時獨立運用前幾篇講讀課文教師教給的學習方法,根據課后思考題提示的閱讀步驟和重點,進行閱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