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偉
【摘 要】從一名武術專業(yè)運動員到中學武術教師,從武術普修到武術專修,以中學武術課堂的教育教學為起點,通過文獻資料法、分析法以及結合自身教育教學中的思考與反思,回顧了學校武術教育史,分析了學校體育與學校武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面對的問題,啟示著我們回到學校武術教育的最初狀態(tài)去考察其本質特征和教育價值,在論述中國武術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武術教育回歸中國化的理論預設。表明:改變中國武術教育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武術繼承、弘揚和發(fā)展,必須強化武術教育在教育整個過程中的“中國化的必須性”。
【關鍵詞】學校武術 教育教學 回歸 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041-02
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武術從鄉(xiāng)野僻壤走進了學校,拉開了現(xiàn)代武術教育的帷幕。武術作為身體教育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們所認可、社會所重視,除了其表層的強身健體、磨煉意志的基本功能外,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的功能更是其他運動形式所無法比擬的。也正因如此,武術歷來被納入到學校教育的體系,作為身體教育的重要手段來實施。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關注其在學校教育中的生存狀態(tài),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復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長期以來,武術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學科定位,而機械地套用西方體育的評價體系作為評價武術的唯一標準,被簡化為單純的身體運動,文化內涵被忽略、教育功能被弱化,而后完全等同于西方體育。而事實上,作為身體文化教育的武術是集實踐和理論于一體的獨立知識體系,武術就是武術,它不需要西方體育化,它本身就應該是一門學科。學校武術教育正在被形式化——有大綱規(guī)定,有教學內容,有教學計劃,但無人教,無人學,甚至一些學校取消了武術課,不少學校中武術教學名存實亡。近百年的學校武術為何得不到重視甚至被削減,在這普遍而又嚴峻的事實面前,很多問題引起我們的深思,學校武術教育的轉型此時也顯得尤為必要。
一、學校武術教育的歷史
1、學校武術教育的形成與衰退
學校武術教育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00~1600 年的夏王朝,作為遠古的教育機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尤其是殷商時代出現(xiàn)的相當于現(xiàn)代學校的專門教育機構“序”,以及西周的“庠”都已將身體教育的形式——武術教育,納入到了正軌的國家教育體系中。西周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基本內容的“國學”教育體系中,“射”與“御”完全屬于早期學校武術教育的內容。此外我們也應看到,當時的武術教育中已開始滲透除單一的軍事訓練以外的教育觀念,例如,貫穿道德禮儀觀念和規(guī)則的射箭活動——“禮射”、將肢體的舞動與思想感情相互交融的“武舞”,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證明,武術教育并非簡單的傳授技術、技能的教育手段,它是通過身體運動的形式,達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近代學校武術教育的衰退起始于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 1901 年)前后,“武舉制”的廢止是造成當時武術教育滑落的導火索。兩次鴉片戰(zhàn)爭及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接連挫敗,使得清政府開始反思當時的軍事教育制度,并向西方謀求救國之“良藥”。光緒二十四年(公元 1898 年),維新變法代表人物康有為提出了廢止武舉制的主張,奏請“立下明詔,停止弓、刀、步、石之武試及旗兵習弓矢者,并廣設武備學堂。”光緒二十七年(1901 年),清廷下令停止武科。廢止“武舉制”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的武術教育已不能滿足軍事戰(zhàn)爭的需要,伴隨武舉制的廢止,學校考試制度中不再設有武科鄉(xiāng)、會試,失去了武舉考試這一強有力的指揮棒,武術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逐漸下滑。
2、學校武術教育的“轉型降級”
學校武術教育的轉型,以西方體操課(體育課)取代中國教育中固有之武術教學為標志。如果說“武舉制”的廢止使得武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開始衰退,那么,西方體操課(體育課)對學校武術教學的替代便是中國學校武術教育轉型的標志。從此,學校武術教育走進了體育化的語境,西方體育完成了對中國武術教育的“和平演變”。直至1915 年 4 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北京體育研究社許禹生等人提出的《擬請?zhí)岢袊f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議案。教育部明令“各學校應添授舊有武技,此項教員于各師范學校養(yǎng)成之”。至此,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完全被劃歸到學校體育范疇,成為學校體育課程中的一項內容。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西方體育完成了對中國武術教育的“和平演變”。從此使得武術教育長期依附于西方體育之下。
3、武術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觀念
當西方的軍操、體操伴隨著堅船利炮一并涌入中國時,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同西方體育相摩擦、碰撞,即“土洋體育之爭”,焦點在于兩者對健身價值的評判是否科學上,但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力圖以自身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為后盾,強行將中國納入其“中心-邊緣”的格局之中。西方體育在這種前提和基礎下,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對于注重整體效應的傳統(tǒng)文化來講,也就無法與注重分析的自然科學對話?!皷|亞病夫”是西方體育強勢發(fā)聲的有力佐證。中國武術在抗爭之后只有無奈地接受,中國武術只能以西方健身價值來改變自我,也直接影響著我們今后一百年的武術教育觀念。一些武術家參照西方兵操和徒手體操教練法,將一些傳統(tǒng)武術動作編成按口令進行教練的腳本。馬良于1911 年編訂的《中華新武術》就是這樣做的。而這種方式也迎合了學校課程設置的要求,先由學校運動會中的武術比賽和表演逐漸在體育課中開設武術課。至此,武術教育完全以體育形態(tài)進入了學校。
二、學校武術教育的現(xiàn)狀
眾所周知,武術未進入學校之前是家族式口傳身授的教學模式,進入學校后,武術借鑒西方體操的教學方式進行體育課的教學。據(jù)《中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武術只是隸屬于體育學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二級學科中的一個專業(yè)。附著于“體育學科”中的武術教育,很難在學校教育中發(fā)揮其身體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人格教化等種種功用。
學校武術教育的開展不盡人意,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言:“盡管武術早在 1916 年就開始進入學校,不同時期又不斷地編入大綱、列入課程、制定教材。時至今日卻在學校中并沒有實現(xiàn)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許多學校‘名存實亡。據(jù)調查,目前大多數(shù)中小學的武術課基本上是徒有虛名,一些學校的負責人甚至明確表態(tài)武術課可以取消。如果一旦武術課在中小學喪失應有的地位,武術的普及推廣和發(fā)展將會十分嚴峻。”學校體育課夾縫中的“學校武術教育”,“不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的教材體系中,僅僅處于一個眾多‘身體運動項目中的一個項目,一個不同學年段的在校生,所接受的武術教育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個小時甚至更少”。從武術課在學校教育中的實施情況來看,武術課只占到很少的份額,又加之武術自身存在的“門檻高”、學習難度大等特點,使得學校武術“學生喜歡,但無人愿意學”,“教師愿意教但無人可以教、教不好”的現(xiàn)狀仍在持續(xù)。
武術教學研究的現(xiàn)狀總體上是三多四少。三多即;一般性經(jīng)驗總結多,常規(guī)的教學訓練運用研究多,定性研究與教法研究多。四少即: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學研究的少,縱向的系統(tǒng)教學效果比較研究的少,多指標實驗性定量研究的少,深入研究學生學法的少?,F(xiàn)在中小學體育教學把過去的體育大綱變成了課程標準,按照這個課程標準,中小學體育課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這個選擇性很大,對武術在中小學里的地位也是一把雙刃劍,做得好,就可能更多地采用此項手段和方法來實現(xiàn)5個領域的目標;做得不好,就可能會用別的項目來取代武術的地位,比如說,跆拳道在很多城市受到學生的歡迎,這個項目的練習方法很簡單,在禮儀、文明方面的教育比目前的武術教學規(guī)范,所以,很多學校開展了跆拳道,我們的武術如果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制上不改革的話,很可能會被跆拳道所取代,這不是危言聳聽。
三、學校武術教育“回歸”才是升級之路
1、回歸的緣由:之所以要回歸,是因為過去我們走的路偏離了中國武術本身。從20世紀初開始的“土洋體育論爭”,到徐一冰等人上書國民政府將中國武術設列為“學校體育課程開始”,一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武術教育的發(fā)展始終捆綁在西方體育教育的巨輪上,長期作為一個特殊的“怪胎”處于“寄生于西方體育”狀態(tài)下生存。這樣的“捆綁”和“寄生”,導致了中國武術教育的眾多問題。
其一,長期以來對于中國武術教育問題,我們忽視了它作為身體文化教育的中國本土產生的問題。機械地將西方體育教育的種種要義,在中國武術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全部地實施了“拿來主義”的指導思想。
其二,中國武術教育問題的評價,長期以來我們更多地重視了它的表層功能即身體鍛煉的屬性,而未能很好地挖掘它的大教育功能、大文化功能。機械地將西方的自然科學、量化的評價作為中國武術教育效果評價的唯一標準?;竞鲆暳怂娜宋纳鐣茖W屬性。
其三,長期以來的中國武術教育相當程度上忽視了它的雅俗共享性,過度地關注新武術,冷落了傳統(tǒng)武術的存在和武術的傳統(tǒng)。將不斷翻新的新武術作為教育推廣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內容。
其四,長期以來,我們始終沒有給中國武術教育一個準確的學科定位,忽視了它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始終將其鎖定在一個運動項目的狹小空間,肢解著中國武術的宏大和深厚。
2、回歸需要“國家”意識
今天的學校身體文化教育幾乎全面地被西方身體文化所壟斷。在中國武術教育回歸之路上,要徹底地改變中國武術教育的劣勢地位,強化“國家意識”是我們必須樹立的一種決心。武術文化的傳播是民族文化復興的需要,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因此,必須建立一種“國家意識”,而不是“社會意識”。所以,將學校武術教育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實行指令性的國家意志,推進中國武術教育的真正重生。強化武術教育的“國家意識”,就是要明確學校教育必須要有武術教育;就是要明確學校教育過程中必須開設武術課,學校教師人員組成上必須要有專業(yè)武術教師,學校教育必須考核中國武術教育。強化國家意識,就是要使中國武術教育地位得到提升;強化國家意識,就是要使中國武術教育承擔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強化國家意識,就是要使中國武術教育成為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
3、回歸需要國學意識”
中國武術回歸國學的尋根,應該是還武術在中國文化的必然結果。 “土洋體育爭論”時,我們在選擇一種身體文化與舶來的西方體育抗衡時,我們選擇了武術作為中國獨特的身體文化;新中國成立時,在體育事業(yè)剛剛開始起步時,我們選擇了西方體育的發(fā)展模式(蘇聯(lián)模式),當我們需要在“體育”大概念下找到中國人的身體文化時,我們仍舊選擇了“作為身體文化的中國武術”;在改革開放時,當我們選擇一個民族體育項目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民族身體文化名片時,我們仍舊選擇了中國武術。這些選擇,使武術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始終沒有走進自己真正的生存空間,沒有走進一個本應存在于“藝術的”、“文化的”、“身體的”甚至是“哲學的”的多元空間,而僅僅存活在一個狹小的“體育空間”。進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變成為:由“國學”的中國武術變成西方“體育學”的武術;由中國人的武術走進了一個“體育人”的武術。由面向大眾的武術走進了一個“體育精英”的武術;由一個存在于俗文化階層的武術變?yōu)樯蠈咏ㄖ奈湫g。體育的武術使中國武術變得簡單,體育的武術使中國武術遠離傳統(tǒng),體育的武術使中國武術遠離文化,體育的武術使中國武術異化。所以,放寬視域,從國學的立場出發(fā),開展中國武術教育,才可能還中國武術一個真實的、寬松的教育空間。
4、回歸需要學科意識
中國武術當代發(fā)展的一個根本性提升要素取決于它在教育領域中的地位。樹立中國武術教育的“學科意識”,是中國武術教育回歸的關鍵所在。盡管中國武術是傳統(tǒng)的,但幾乎無人從傳統(tǒng)出發(fā)認識中國武術、理解中國武術。我們太輕易地就忘掉了中國武術的文化核心要素,忘記了那些先前和大師。我們忽視了他們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根本所在,我們更改了他們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規(guī)則,我們根本沒有進入他們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的境界中。我們忽視了先前和大師的精神,遺棄了他們的沉醉。哲學要義沒有了,道德教化沒有了,傳統(tǒng)審美沒有了,只留下了羞澀的名稱和外殼。中國武術所隸屬的課程和學科是“體育課”與“體育學”。我們的學校武術普及教育的任務交給了體育教師,我們的專業(yè)武術教育人才的選拔,只面向廣大的體育武術競技人才;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只注重西方體育科學理論,解剖學、生理學等成為武術專業(yè)教育的必修課。因為我們的武術專業(yè)學生不具備所謂的“教師資格”;因為傳統(tǒng)武術的習練者沒有機會獲得體育主管部門所頒發(fā)的運動員等級證書;因為我們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不屬于西方體育的課程體系。
武術與體育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中國武術有自己的更深層的含義。武術有自己的產生、發(fā)展路徑,有自己的優(yōu)劣評價標準,不懂中國武術的這個含義,是根本無法理解武術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是它縱向的寫照,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它橫向的寫照。它原本就不是一種形式的,也根本沒有標準化的身體運動要求;它原本就是中國文化的集合體,也根本不是單一文化的組成;它的很多要義原本就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也根本不是一個可以用分化的理論來詮釋的;它不量化、不規(guī)范、甚至不“科學”,但它在某種程度上常常強調和追求“自然合理”?!白匀缓侠怼笔侵袊幕⒖茖W、哲學的理念。即凡是合理的必然是自然的,凡是自然的必然是合理的。武術就是武術,它不需要西方體育化,也不需要體育學科化。它本身就應該是一門學科,就應該成為一門課程。強化學科意識就是要保持中國武術穩(wěn)定性機制的存在。只有這樣,學校武術教育的普及才可真正落到實處,專業(yè)武術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才可真正地走進中國武術的核心區(qū)。
5、回歸需要拳種意識
長期以來,我們的武術教學整個模式和專業(yè)少體校沒有多少區(qū)別,要求很高,學好很難,教學內容以競技武術為主,傳統(tǒng)武術中的大量資源、素材沒有被好好利用”?!皩W校武術不論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人們看到的學校武術已被統(tǒng)一的少年長拳12式、形神拳、三路初級長拳、24式太極拳等內容所一色化。中國武術教育回歸中國化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揚。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的和任務,重視武術“拳種流派”就顯得非常具有價值和意義。因為,拳種是歷史的產物,拳種有自己的文化個性,拳種有自己的故事,拳種有自己內化的精神。武術內容豐富而精深,目前流傳有序、傳播廣泛、比較系統(tǒng)的拳種就有129種。拳種是中國武術最繁華、最吸引人的地方。拳種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一個身體文化多元集合體。它有徒手的,有器械的,也有對練的;它有技術的,也有文化的;它有情感的,也有精神的。拳種是中國武術價值體現(xiàn)的核心資源。拳種是構成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的基礎和保障,也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集中展示。在特定群體的文化觀念中,拳種是區(qū)別其他武術拳種的最核心要素,這種區(qū)分并不是僅僅憑意識上的認定,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鄭重儀式和傳承方式體現(xiàn)出來的。這些儀式活動和傳承方式往往展演著不同的文化方式,蘊涵著大量的不同文化信息。拳種還是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標志性文化,能夠顯著體現(xiàn)不同的文化特色,強烈影響著其它習武者對自身習練拳種文化的關注和認識。拳種就像一幅從歷史中保護起來的“中國畫”,他告訴你的不單單是一幅畫的本身,而是反映這幅畫產生的時代背景、師承關系等。
盡管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作的,但它在文化學意義上來講,的確反映出的是一個團隊,一個族群,一個延續(xù)和流淌著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等。拳種維系著我們和祖先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拔覀儚哪睦飦??到哪里去?”我們需要知道武術從哪里來,我們才可能找到武術到哪里去的正確方向和歸宿。拳種就像時間隧道,連通古今,連通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拳種不應該是武術教育中的累贅,而應是中國武術教育體系中的核心。總之,拳種是代表民族整體的感情氣質、心理素質、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四、結語
教育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天的中國武術發(fā)展種種問題的出現(xiàn),很大的誘因來自于中國武術教育的問題?!凹訌娭腥A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開發(fā)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已經(jīng)成為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任務。作為優(yōu)秀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中國武術,無疑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和義務。改變中國武術教育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武術繼承、弘揚和發(fā)展,必須強化中國武術教育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的“回歸中國化的必須性”,牢牢樹立武術教育的“國家意識”;必須使游離于國學之外的中國武術教育回歸到國學范疇中,強化武術教育的“國學意識”;必須在大的教育體系中認識到它與西方體育的根本性差異,樹立武術作為獨立學科的“學科意識”;必須明確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載體是“拳種流派”,牢牢樹立武術的教育選擇上的“拳種意識”。惟其如此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傳統(tǒng)經(jīng)典、技藝的傳承的文化發(fā)展目標才可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5- 36
[2]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 124,128- 131
[3]馬雅麗.傳統(tǒng)文化京劇文化與大學生教育[ 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8
[4]孟繁華.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問題[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77- 78
[5]樓宇烈.喚醒“自然合理”的中國文化主體意識[ J].中國社會科學學報,2007(2):66-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