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y
美國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藝術史,喬治亞·歐姬芙是光耀其中的一朵嬰粟。她的耀眼在于她既是美麗的女人,又有美麗的才華,且老而彌堅。
“我無法忽視身邊的美,我堅信,只要我畫得足夠多,上帝就會把它給我。”
“我覺得我的一生,好象活了好幾回?!?/p>
“我們總是沒時間,也沒花時間去看待一朵花,如同對待朋友一般?!?/p>
“我在哪里出生,住在哪里,過怎樣的生活,一點都不重要。你只需看畫,從中看出你想看的。你只有權看那么多,我也只允許你看到那么多,就這樣?!?/p>
“黑色可以把自己隱藏起來?!?/p>
“我獨自工作,自由無比,無人知曉,除了自己,無須討好任何人?!?/p>
“有一位名叫喬治亞·歐姬芙的女士,她棲居荒漠,畫出花瓣、骨骼和樹皮。她指引我們,于細微之處領略磅礴之美:堅若磐石,柔若羽毛?!眾W巴馬在給自己女兒的信中如是寫到。喬治亞·歐姬芙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之一,她的繪畫作品已經(jīng)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jīng)典代表。而她九十八年漫長的一生,也是一段引人入勝的傳奇。
美國的“畢加索”
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近代畫女性大師,畫有名,人更有名,風糜美國畫壇大半個世紀,她的光環(huán)遠超過了其它同年代的畫家,是很多年輕女子的偶像?!?當你仔細注視緊握在手里的花時,在那一瞬間,那朵花便成為你的世界。我想把那個世界傳遞給別人,大城市的人多半行色匆匆,沒有時間停下來看一朵花,我要逼他們看,不管他們愿不愿意。 ”她說就因為沒人真正仔仔細細地看過一朵花,所以才要把花畫的大一點,美到讓人們能夠多花一點時間去注視她們。于是在玫瑰、曼陀羅、山茶花、罌粟之間,她變成一只采蜜的蜂。把身體藏在其間,去窺視她們的身體。她讓大腦休息,只派眼睛工作,把靜謐生長的花苞畫在紙上,不讓色彩和形狀受限于大自然的外在形式,花瓣大的似乎可以遮天蔽日。就因為這樣人們總說她的花里總有些情欲的味道。但歐姬芙本人否認這個解讀。“ 別人怎么想是別人的事,我畫我的畫,我畫我的花,當人們以情色符號來解讀我的畫作時,他們口中所述的不過是自己的臆斷?!?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5/13/yoya201705yoya20170518-1-l.jpg" style="">
歐姬芙筆下的花們從來不含苞欲放,故作姿態(tài),而是在靜默中全然地綻放。她簡單而大膽的構圖,往往比一般描述詳細的畫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其不同顏色的花的細部顯得精妙流暢,收放自如,尤其是紅色和黃色的互補顯得熱烈而富有生機。
她的生活也一如她的畫風,樸素得好似修道院里的修女。她長年一襲黑袍打扮,從不化妝,也不穿金戴銀,唯一的首飾是雕刻家亞歷山大·卡爾德為她設計的一枚銅質(zhì)胸針,以她的姓氏縮寫“OK”為造型。她越是喜歡隱藏,世人就越是愛上她的神秘,直到成為了傳奇。2014年11月,她的《曼陀羅/白色花朵一號》作品以4440萬美元的拍賣價成為拍賣場上有史以來賣出的最貴女性畫作。
“我10歲就已經(jīng)決定當藝術家了”
1887年歐姬芙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太陽草原市的一個農(nóng)場家庭,在家里的7個子女中排行老二。
幼年時的歐姬芙便展現(xiàn)了杰出的藝術才華,在校學習期間就因畫作而常常獲獎。她生性寧靜,喜愛獨處,威斯康星州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伴隨著歐姬芙度過了她的童年。她說:“如果畫只是拷貝自然,永遠也不比自然美麗,那還有什么可畫的呢?”
14歲候,歐姬芙全家遷到維吉尼亞周,進了紐約藝術學校,之后又攻讀維吉尼亞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藝術系。在維吉尼亞大學時,老師阿隆·貝蒙介紹歐姬芙當時教育家阿瑟·衛(wèi)斯禮·道的理念:藝術家應善用線、色彩、面與形來詮釋自己的理解和感覺。歐姬芙強烈的被吸引,并開始嘗試將自己的風格融入其中。畢業(yè)后,她開始了獨立生活,在一家報館畫插畫,后來又在德州教中學,彼時她27歲,仍是獨身。她去酒吧,聽流行音樂,聽馬夫們講草原上的故事。這期間她試著用炭筆繪出一系列抽象的主題,并寄給紐約的朋友安妮塔·普力茲分享。她的朋友又拿給291畫廊主人兼攝影大師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茲過目。
遠方的愛人
“終于見到一個女人,能將自己真正的感覺畫出來了?!笔返俑窭澇墣圻@個無名畫家的作品,他直接任性地把那些花兒掛在了墻壁上,畢加索、莫奈作品的旁邊。然而歐姬芙知道后卻十分惱怒他的擅自主張,怒氣沖沖地跑到畫廊里來吵架。但沒有多少句對話這位看起來強硬冷冽的女人,就被這個“天才的演說家”說服了。因為他一直認真地看著她說,“我太愛你的畫了,我太愛她們了。真的我簡直要愛上你了,我終于見到你了”。
事實上,歐姬芙是史蒂格利茲最成功的作品。他用歐姬芙畫花的方式觀察她,他的鏡頭總是對準她女性化的酮體,皮膚的質(zhì)感、突出的顴骨、還有那雙修長的雙手,就像是陰柔的花的伸展。1921年其攝影展在紐約公園大道的藝廊展出,這145張裸體的攝影作品都沒有提及她的名字,只是標識著兩個字——女人。在史蒂格利茲60歲的時候,他和他的女人結婚了,那年歐姬芙37歲,還是穿著那身黑色的長袍,沒有戒指,也不說誓言。后來人們在歐姬芙妹妹的信中看到了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是,如果一個人割傷了手指,兩個人都會覺得痛。
1918年的一個雨夜,歐姬芙隨史蒂格利茲隱居在位于紐約市北部的喬治湖。后來每到那時,他們都前往此地。史蒂格利茲在1929年夏季的信中寫到,“雷雨交加,我依然看到你的臉龐甚至完全能感覺到它。我看到你全身赤裸,蓋著毯子躺在地板上,就像只受傷的鳥,非常可愛?!睔W姬芙說但凡愛情至上的女人,除了取悅男人外恐怕無心做其他事,而這“其他事”卻對她來說至關重要。也正是在這期間,歐姬芙創(chuàng)作自己最廣為人知的花卉系列作品。
沙漠里的“三毛”
1946年,丈夫斯蒂格利茨去世后,很少有人知道歐姬芙去了哪里。其實,她一直在新墨西哥州。以前,她像一只候鳥,按季節(jié)變化往返于紐約和西部之間;如今,沒有了紐約的牽掛,她徹底在新墨西哥州安頓下來, “就好像我得了一種病,必須離人遠遠的,病情才能轉好?!弊詻Q定扎根西部以來,她又回歸出道前的狀態(tài):只為自己而畫,并且樂在其中。她開始嘗試運用中國水墨畫的方式作畫,練習朗讀日本俳句,畫風也隨之越來越單純,情緒的減少使畫面呈現(xiàn)一種平靜、安寧的東方氣質(zhì)和神秘的禪意,《黑鳥飛過白雪覆蓋的紅山》《內(nèi)院里的那道黑門》《冬之路》《通往月亮之梯》等無不如此。1958年大都會美術館舉辦的“十四位美國大師”畫展所,歐姬芙的作品被單獨陳列在一間展示廳里,這是她12年來最重要的一次展出。1960年,馬薩諸塞州伍斯特美術館邀請她舉辦個人畫展。之后,一連串回顧展和巡展,參觀的人數(shù)創(chuàng)下紀錄。仿佛一夜之間,她忽然又開始風靡全國。著名藝術批評家希爾頓·克萊默1976年在《紐約時報》上寫道:“她貫穿了整部美國現(xiàn)代藝術史,從最早斯蒂格利茨展出她的新藝術轟動紐約,到最終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進入耄耋之年,她依然以驚人的創(chuàng)作力活躍在藝術前沿,同時也是美國第一代現(xiàn)代藝術家的杰出代表?!?/p>
1986年3月6日,歐姬芙在圣達菲市圣文森特醫(yī)院去世,享年98歲。次日,《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均在頭版以大篇幅刊登她去世的消息,稱她為“美國現(xiàn)代藝術的塑造者”。
沒有舉行追悼會,沒有念悼文,不打擾任何人,一如其生前的作風。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所說:“她具有一種神秘的、與生俱來的魅力。世上再也沒有第二個歐姬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