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生莖腐病俗稱爛脖子病,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fā)生,感病后很快枯萎死亡。主要為害子葉、根和莖等部位;中后期,果莢往往腐爛或種仁不滿,造成嚴重損失,一般田地發(fā)病率為20%~30%,嚴重者達到60%~70%,特別是連作多年的花生地塊,甚至成片死亡。近年來,該病在我縣夏花生田發(fā)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2015年6-10月,按照阜南縣植保站的安排,筆者進行了34%噻蟲嗪·氟蟲腈·萎銹靈懸浮種衣劑防治花生莖腐病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34%噻蟲嗪·氟蟲腈·萎銹靈懸浮種衣劑1000mL-1200mL/100kg種子處理,對花生莖腐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對蠐螬兼治效果十分明顯。宜在我縣花生病蟲防治工作中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34%噻蟲嗪·氟蟲腈·萎銹靈 ; 12%萎銹靈 ;花生莖腐病 ; 防治效果
一、材料與方法
1.供試藥劑
試驗藥劑:34%噻蟲嗪·氟蟲腈·萎銹靈懸浮種衣劑,山東中農民昌化學工業(yè)有限公司。
對照藥劑:12%萎銹靈可濕性粉劑,陜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
設清水對照處理區(qū)。
2.試驗設計
(1)藥劑用量與處理編號。
(2)小區(qū)面積和重復。小區(qū)面積:70平方米,隨機排列;重復次數(shù):4次。每小區(qū)邊緣設40cm保護行相隔。
3.試驗條件、環(huán)境
(1)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防治對象:花生莖腐病[Peanut Diplodia Collar Rot]
試驗作物:花生;品種:白沙1016。
(2) 試驗環(huán)境。試驗地選擇在花生莖腐病常年發(fā)生較重的阜南縣方集鎮(zhèn)馬圩村腰莊村民組農戶劉同友一花生田中進行。前茬作物為小麥,6月3日收獲、小麥產量水平530kg/畝,小麥于2014年10月20日畝施底肥40公斤+30公斤[45%史丹利復合肥40kg(N:P2O5:K2O=15:15:15)+無機有機復混肥30kg(蘇州雙匙牌有機無機復混肥N:P:K=15:5:5、有機質≥20%)],并于2015年3月17日畝追施46%尿素6.5kg?;ㄉ?015年6月6日下午播種,采用人工點播,行距30cm×穴距25cm,畝播種量17.5kg;花生不施底肥、也不追肥。
4.施藥方法
(1)種子處理方法。根據(jù)試驗設計,將定量藥劑加入到稀釋所需要的水(每100kg花生種用藥液2.5-3.0L)中(小塑料盆內),攪拌均勻、配好藥液;將稱重的花生種子放入塑料大盆中(拌種后,將該盆清洗干凈后再進行下一處理小區(qū)拌種),把藥液均勻的灑在定量的花生種子上,邊灑邊攪拌,反復攪拌均勻后,倒在塑料布上攤開涼干,于2015年6月6日下午人工點播。
(2) 施藥器械。1mL、5mL、10ml、20mL一次性注射器,馬頭牌JYT-5架盤藥物天平,小塑料盆,臺秤,塑料布若干塊,攪拌用木棒,塑料大盆。
(3) 施藥時間和次數(shù)。拌種時間于2015年6月6日上午8時30分在室內進行拌種(人工包衣)。本次試驗共施藥1次。
(4) 使用容量。按照每100kg花生種子噴灑藥液2.5-3.0L。
5.氣象及土壤資料
(1)氣象資料。施藥(拌種)當天晴天,最高氣溫31.9℃,最低氣溫20.1℃,日均溫26.5℃,相對濕度69%,北風、微風。6月6日-9月25日112天的整個試驗期間,最高氣溫24.6-36.4℃,最低氣溫11.3-27.3℃,雨日34天,雨量483.7mm,是我縣年平均降雨量的50%;日降雨量>10mm日數(shù)8天、>100mm日數(shù)2天,最高日降雨134.5mm。
(2)土壤資料。土壤類型為砂壤土類灰潮土。有機質含量為1.66%,PH值為5.8。肥力中上等。
6.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shù)
(1)調查時間和次數(shù)。共調查5次,時間分別為開始出苗調查出苗時間,出苗后10天出苗率及藥害調查,出苗后10天、30天、60天調查防效,收獲后曬干實收測產。分別于6月13日、6月24日、7月14日、8月13日、10月2日調查。
(2)調查方法。出苗時間調查:花生出苗時,調查小區(qū)內總苗數(shù)的1/3左右,觀察藥劑對花生出苗時間的影響。
出苗率和藥害調查:在點播花生種子時,每處理隨機取10穴計數(shù)花生種子粒數(shù),并分別作一標記;花生出苗后10天,調查該10穴花生總苗數(shù);同時,觀察花生苗有無藥害,并記錄藥害的類型和危害程度。
(3)防效調查。出苗后10天、30天、60天調查莖腐病發(fā)生情況。方法為每小區(qū)隨機5點取樣,每點調查6株,每小區(qū)共調查30株,調查各小區(qū)病株率及病情指數(shù),計算防治效果。
測產調查:收獲時,做到每小區(qū)單收、單放,晾曬干后進行實收測產。
二、結果與分析
1.對花生的安全性
田間調查表明:各處理藥劑對花生出苗時間、出苗率均無明顯影響,調查沒有發(fā)現(xiàn)藥害現(xiàn)象。兩種藥劑對花生種子作拌種處理與空白對照相比,對花生具有一定的生長刺激作用。
2.對花生莖腐病的防治效果
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對防治效果經“反正弦平方根轉換”后,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顯著性測定。
田間調查表明:34%噻蟲嗪·氟蟲腈·萎銹靈懸浮種衣劑對花生莖腐病有較好的防效,直觀效果明顯;防治效果隨著用量的提高而增加。34%噻蟲嗪·氟蟲腈·萎銹靈懸浮種衣劑1000mL-1200mL/100kg種子處理區(qū),花生出苗后10天、30天、60天對花生莖腐病平均防治效果分別為60.8-75.0%、72.4-81.1%、74.8-80.6%。均高于對照藥劑12%萎銹靈可濕性粉劑1500g/100kg種子處理區(qū)。
3.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各處理區(qū)對花生實收增產率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3>處理2>處理4>處理1。34%噻蟲嗪·氟蟲腈·萎銹靈懸浮種衣劑1000mL-1200mL/100kg種子處理實收增產率為10.6-12.4%,高于對照藥劑12%萎銹靈可濕性粉劑1500g/100kg種子處理。
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對產量結果進行“平方根轉換”,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顯著性測定。
4.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各處理藥劑對花生根腐病等真菌性病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4%噻蟲嗪·氟蟲腈·萎銹靈懸浮種衣劑處理區(qū)對花生蠐螬等地下害蟲亦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結語
二種藥劑試驗劑量均對花生安全。34%噻蟲嗪·氟蟲腈·萎銹靈懸浮種衣劑每100kg種子用1000-1200mL(有效成分340-408g/100kg種子),配成藥液2.5-3.0L,進行拌種(人工包衣),對花生莖腐病最終防治效果為74.8-80.6%,實收增產率為10.6%-12.4%;對花生蠐螬等地下害蟲亦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病蟲防治和增產效果非常顯著。宜在花生病蟲防治中推廣應用。
作者簡介:董志橋(1976-5-)男,安徽阜南人,安徽農業(yè)大學2007級,農業(yè)技術與管理,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研究方向:農作物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