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虹
【摘要】《子夜》是茅盾的作品,而《子夜》中的頹廢元素,在茅盾描繪的上海與主角吳蓀甫身上都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茅盾從獨到的頹廢角度對繁榮的城市與城市居民的心態(tài)實施了深刻的分析?!蹲右埂分械念j廢色調不但為專家解讀茅盾文章的文化涵義提供了幫助,而且也為現(xiàn)代文學寫作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茅盾;子夜;頹廢;研究
《子夜》是茅盾的力作,被譽為1930年代左翼文學家的代表作品。這本被瞿秋白稱為“我國首部寫實代表作的長篇力作”的書籍,其所表現(xiàn)出的濃烈的頹廢色調,映射了當時社會的風貌。該作品以1930年代的上海為大環(huán)境,以民族資本家與買辦金融資本家的沖突為敘述核心,再現(xiàn)了1930年代的我國社會的面貌。《子夜》中氣勢磅礴的描繪了我國民族資本家的悲慘境遇,充滿了濃烈的頹廢色調。[1]
一、奢靡的城市生活呈現(xiàn)出的頹廢元素——工業(yè)文化對正統(tǒng)道德的滲透
提及1930年代的滬市,民眾的印象是隱秘、刺激、冒險、物欲雜糅在一起。長時間居住在上海租界的茅盾,對上海租界區(qū)的繁榮感受是特別的。在提及《子夜》的美學創(chuàng)設時,茅盾曾指出,色調與聲音在《子夜》中描述最多,與整篇文章的心理歷程輝映?!蹲右埂返拈_頭有著獨到的韻味,首先,茅盾從自身的角度描繪出外灘的景象:碧波蕩漾的蘇州河、隨風飄來的外灘公園中的樂曲、矗立的鋼架、火花飛濺的電纜、呼嘯而過的電車、浦東的客棧、閃耀人眼的霓虹燈等,這部分當代城市的經典畫面,伴隨吳蓀甫的雪鐵龍轎車飛旋的輪胎,就好比影片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形成一副都市奇觀。茅盾《子夜》中的上海,充滿當代工業(yè)文化沖擊下的各類繁榮的、當代化的物質元素,并且隨著當代文化的滲透,派生出各類事物。例如,生態(tài)被破壞的河流、充滿暗色空間的奢靡音調、散發(fā)出的感官刺激與頹廢色調,從另一種角度昭示了上海的某類特征?!蹲右埂芬惨詤抢项^這類傳統(tǒng)的封建地主的角度,描繪了上海的“怪誕”,充滿燈火的窗口、直插云霄的現(xiàn)代大樓、拔地而起的街燈,猶如張牙舞爪的怪獸,將吳老頭推向“恐怖”的環(huán)境。在繁榮的大上海,接踵而至的各類感官感受讓吳老頭感覺頭昏、耳鳴,最終走向死亡。這段描述,是工業(yè)文化對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與沖擊,同時也充滿頹廢感。[2]
1930年代的上海規(guī)模在我國首屈一指,有著“東方巴黎”的美譽,其物質文化的發(fā)達讓其躋身全球聞名都市的行列。奢靡、平淡、澆漓、膚淺,豪華而貧乏、奢靡而頹廢,是上海的特征。茅盾對上海的解讀是極其到位的,是同年代的其它文學家難以望其項背的,其精心描繪的上海是充溢著喧鬧與神經質的怪誕的城市,并且在《子夜》這部作品中將其頹廢元素描繪得淋漓盡致。[3]
二、屋內環(huán)境——色調豐富的丑惡空間
在《子夜》中,茅盾對屋內環(huán)境的描述最為頻繁的就是吳公館。吳公館在上海代表著權勢與財富,其奢華的裝修與娛樂設備其實就是上海的濃縮。其客廳的奢華程度讓人驚訝。而與舞廳、賽馬場等屋外環(huán)境對比,其是柔和的,缺少刺激,但是也是暗箭叢生、勾心斗角的所在。其平靜與祥和的表象下,更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實的慘酷,將人的迷茫、理智與非理智的斗爭、現(xiàn)實與理想的碰撞描繪得入木三分。[4]
《子夜》對吳公館客廳的描述是以吳老頭的視角來進行的。吳老頭眼中的客廳是輝煌通明的、人滿為患的,并且有著各種彩色的燈泡,女人的裝束極為大膽,物欲充滿了整個吳公館,吳老頭承受不住,一命嗚呼,更是為以后的描寫奠定了基礎。而對交際花徐曼麗的描寫更體現(xiàn)出當代上海人的奢靡與頹廢。在充溢著物欲的大城市,錢財與肉體的交易更是肆無忌憚,并且在吳公館吳老頭的葬禮上也出現(xiàn)了“死之跳舞”。讓讀者讀來覺得無比悲哀,這部分人物在對感官刺激的追尋中,也充滿了濃郁的頹廢色調。[5]
而吳公館里的活動還遠沒有結束。吳公館的女主角,吳少奶奶對愛情的憧憬也與吳家的客廳聯(lián)系在了一起。吳公館里的布置豪華、古玩眾多,然而吳少奶奶卻覺得美中不足。那么到底是哪里“不足”呢?林少奶奶是有知識的現(xiàn)代女性,其對這類富裕的物質環(huán)境也欣然接受,然而在精神上,其有著自身的要求,其心中有著雷參謀的位置,并且迷戀愛情。因此,其珍藏著雷參謀贈與她的書籍與鮮花。投入到事業(yè)中的吳蓀甫無法在愛情方面滿足林少奶奶,物質世界豐盛,然而精神世界卻是空洞的,這類精神世界的崩塌導致的孤僻、幻想,成為大上海的常態(tài)。[6]這類狀態(tài)正是頹廢形成的主因,人性在這類因素的作用下顯得不堪一擊,理智的吳蓀甫在吳公館內強奸傭人王媽就是佐證。投資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吳蓀甫也變得極為丑惡,而王媽就淪為了吳蓀甫的發(fā)泄對象,其表現(xiàn)了吳蓀甫的頹廢,也映射了大上海的頹廢。
結束語:
綜上,茅盾原來想將《子夜》寫成一本氣勢磅礴的小說,并且揭露1930年代的中國城鄉(xiāng)的表象與實質,然而成稿后卻傾向于城市生活的描繪。對1930年代上海的面貌實施了全面的描寫。《子夜》的存在,充滿了頹廢色調,也雜糅了茅盾的真情實感。
參考文獻:
[1] 許祖華,楊程.兩種現(xiàn)代性下的“中國傳奇”——以茅盾的《子夜》與穆時英的《中國行進》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14.
[2] 俞春放.真實性話語與現(xiàn)代性焦慮——從《子夜》談當代中國小說經典的形成機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6,23(1):109-116.
[3] 田長明.民族資本家的悲劇命運--茅盾小說《子夜》主人公吳蓀甫形象分析[J].課外語文(下),2016,(6):147-147.
[4] 高瑜.淺談作家氣質和人物形象對作品氣韻的影響--以茅盾先生的《子夜》為例[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4,(2):55-55.
[5] 李希光.二十世紀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政治敘事的演化——以《阿Q正傳》《子夜》《三里灣》為例[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6,16(2):74-77.
[6] 王天祥.城鄉(xiāng)對立交接中的“死亡傳統(tǒng)”——茅盾《子夜》與納張元《雞頭》的一種比較[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33(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