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飛,李榮芝
中國乒乓球運動研究進展及熱點評析
——以10種體育類核心期刊為分析樣本
鐘 飛,李榮芝*
主要運用文獻計量學、數理統計等方法,以2006年至2015年10種體育類核心期刊中有關乒乓球的研究論文為分析樣本,從論文數量、科研立項、研究主題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對國內外研究進展情況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還對我國乒乓球運動的未來發(fā)展進行了述評和展望。
近十年;乒乓球運動;研究熱點
2016 年中國在里約奧運會乒乓球比賽中再一次包攬了全部的 4枚金牌,真正用實力證明了中國乒乓球運動“無敵是多么寂寞”。其實,中國乒乓球運動在實踐領域的一枝獨秀,與我國乒乓球工作者長期的科研投入息息相關,并誕生了一批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鑒于此,筆者以“乒乓球”為檢索詞在中國期刊網上對2006—2015年 10種體育核心期刊進行檢索,通過“關鍵詞”“篇名”等途徑進行多重檢索,并結合論文閱讀進行人工篩選,最后選出 246篇乒乓球論文。雖難免會有論文漏選,但通過多重檢索和人工篩選,這些論文在該領域應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文通過收集的論文,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體育總局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資助課題的研究動態(tài)進行探討,就乒乓球研究熱點、學術進步與存在不足進行評述,旨在幫助國內學者理清研究思路,為今后乒乓球運動的理論研究蓄能、引航。
關于乒乓球運動的研究,國內外學者有著議題多元、時間跨度較長、內容較為深入的論述。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乒乓球運動的教學與訓練、國內外優(yōu)秀運動員的技戰(zhàn)術特點分析、乒乓球運動項目發(fā)展、后備人才培養(yǎng)、參與乒乓球運動項目的生理生化特征等,這些研究取向和成果大致反映了國內外乒乓球運動研究的基本特點。
1.1 國內乒乓球研究綜述
1.1.1 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的研究
我國乒乓球教學與訓練是隨著乒乓球項目在我國逐漸普及而發(fā)展起來的。因受到其他學科的滲透,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的形式、內容及效果都在不斷地產生變化。我國學者徐公仁早在 1981年便從乒乓球運動員的選材、啟蒙教學與訓練等方面對少兒乒乓球科學化訓練進行了探討[1],佐證了少兒運動員的科學選材、嚴格的啟蒙教學與訓練是今后成材的關鍵因素。此后,關于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的研究更加科學、有效,研究成果更加豐富、多元。
從教學方法及效果的視角來看,核心期刊、碩博士論文中,對分層教學法、念動訓練法、目標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多球訓練法研究較多。如,高校選項課中采用分層教學的實驗研究突出了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的教學方法,克服了單一教學模式中的不利因素[2]。有實驗研究表明念動訓練法在普通高校中使用的效果明顯好于傳統教學法[3]。在高校教學計劃的實施過程中,采用目標教學法,不僅教學質量大幅提高,也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及興奮性[4]。也有學者從教學方法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角度進行研究,表明安排適當時間進行自主性學習后,學生實戰(zhàn)能力明顯增強[5]。在教學中,學生練習強度及方式對教學效果有極大影響,而采用“單多球結合”教學法對于發(fā)展學生力量、速度等素質,提高動作穩(wěn)定性,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效果良好[6]。這些教學方法為增強教學效果提供了較大幫助。但總體而言,這些教學方法短期效果較好,只停留在完成課程任務及實驗效果方面,對于促進學生課外參與乒乓球運動,提升興趣,形成終身鍛煉習慣的闡述較為缺乏。
從心理訓練的視角看,隨著乒乓球訓練研究的進一步細化和深入,心理研究逐步受到重視。在第 3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團決賽中,中國隊負于匈牙利隊,部分歸咎于心理原因。我國學者馮國浩針對大賽提出了諸多訓練方法,如自我暗示、自我約束、興奮轉移、調節(jié)比賽心理等,并強調了心理訓練因人而異的注意事項,初步構建了心理訓練模式[7]。在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心理訓練方面,王大志觀摩了 1994年我國“新興杯”比賽,并結合多年從業(yè)訓練經驗,重點闡明了少兒運動員的心理特征、行為表現及訓練方法,對之后的少兒心理研究有一定的實踐價值[8]。1996年陳湛炳等通過訪談、調研等方式,對我國眾多優(yōu)秀乒乓球運動員及“三級訓練網”中的部分運動員心理訓練方法的成功經驗進行了匯總,構建了較為完備的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心理訓練方法體系[9]。此外,周映春等以江蘇科技大學為例,從理論層面對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運動員心理訓練方法進行了研究,歸納出模擬訓練、自控訓練、意志品質訓練、競爭意識訓練、自我暗示訓練等方法[10]。 整體來看,關于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的研究多采用 “賽前積極引導”“賽中行為表現觀察”“賽后深度訪談”的研究范式,并多以描述定性分析為主,理論深度及實證依據明顯不足,目前仍無法構建優(yōu)秀運動員賽中心理測試機制及測量標準。有研究對優(yōu)秀乒乓球運動員大賽心理進行研究,卻未能通過實地監(jiān)控,量化指標給出數據支撐。
從身體素質訓練的視角看,身體素質對乒乓球運動員技術提高及比賽發(fā)揮均起到重要作用。朱方婷通過身體素質與比賽成績的相關性分析,指出專項身體素質與比賽成績密切相關,并提出了乒乓球運動員應加強專項身體素質的訓練[11]。唐建軍通過文獻梳理,總結了乒乓球專項身體素質訓練方法,為之后的身體素質研究提供了借鑒[12]。郭仲熙、張瑛秋等采集了 106位優(yōu)秀少年運動員、114位青年運動員、831位現役乒乓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測試數據,通過主成分分析法確定了握力、側滑步、3 000 m 3項測試指標的綜合身體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了不同年齡階段的身體素質特征[13-15]。 研究涉及一般身體素質、專項身體素質的具體內容、訓練方法及訓練效果等,而專項身體素質的研究居多。
1.1.2 乒乓球技戰(zhàn)術的研究
我國關于乒乓球技戰(zhàn)術的研究十分豐富,涉及眾多優(yōu)秀男女運動員,研究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與變革,研究視角進一步開闊。
從研究對象及賽事看,我國學者主要對國家隊主力隊員的技戰(zhàn)術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熱點對象聚焦馬龍、張繼科、王皓、許昕、李曉霞、樊振東、丁寧、馬琳等,賽事以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等重要賽事為主,如李振彪系統分析了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乒乓球隊技戰(zhàn)術使用特征[16],蔣津君分析了莫斯科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員技戰(zhàn)術使用特征[17],韓冬對比了張繼科兩次世界杯男單決賽的技戰(zhàn)術使用特征[18],均闡明了賽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為后期針對性訓練提供了參考。在技戰(zhàn)術分析系統及開發(fā)應用上,虞麗娟、王應強、張輝等將人工神經網絡技術及數據挖掘技術應用于技戰(zhàn)術分析中,采用VC6.0++開發(fā)語言,使用Access數據庫,系統闡述了技戰(zhàn)術研究領域的新理論[19]。在技戰(zhàn)術研究方法上,以往多采用“經典三段指標評估法”,研究成果既明晰了研究對象以往比賽技戰(zhàn)術使用上的優(yōu)缺點,又為未來訓練的有所突破提供了參考,缺點在于這種方法的使用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創(chuàng)新性不足。最近,楊青在“經典三段指標評估法”基礎上,構建了“四段指標評估法”的理論框架,制定了比賽的評估標準,揭示了比賽規(guī)律,進一步完善了技戰(zhàn)術分析體系[20]。但“四段指標評估法”的運用需進一步推廣,以新視角創(chuàng)新的技戰(zhàn)術分析方法需進一步突破。
1.1.3 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研究
乒乓球運動自近代傳入中國以來,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近期來看,規(guī)則頻繁修改不斷影響著乒乓球項目的發(fā)展方向,進一步催生了各項新技術的產生,也顛覆了以往技戰(zhàn)術使用的慣性思維,多位學者對此類現象進行了思考。同時,在全國范圍內,無論是乒乓球超級聯賽俱樂部,還是業(yè)余乒乓球俱樂部均如雨后春筍般遍布開來,乒乓球發(fā)展呈現繁榮景象。
從規(guī)則演變的視角看,于慶川認為規(guī)則的變化將更加有利于技術全面、特長突出、主動進攻型選手,也強調了身體訓練在規(guī)則變化后的重要性[21]。唐建軍以社會視角透視國際乒聯規(guī)則改變的市場價值取向,使其更具有“競技表演性”,滿足觀眾觀賽需求[22]。李今亮等探討了新規(guī)則對世界乒乓球運動技術發(fā)展趨勢的影響,指出世界優(yōu)秀乒乓球選手在前三板技術的爭奪上更加激烈,“三段評估法”需做進一步修訂[23]。規(guī)則的頻繁更改對項目也造成了一定危機,蔣津君等從比賽公平性、結果不確定性、觀賞性降低 3方面分析了危機產生的原因,并提出項目的發(fā)展需要對球拍、打法進行分類,采用不同賽制規(guī)則進行比賽,這能夠有效促進乒乓球項目的發(fā)展[24]。
乒乓球項目在我國良好的群眾基礎,也促使我國乒乓球俱樂部全國林立,對俱樂部現狀的調研及發(fā)展的走向也有較多研究成果。如今,俱樂部的發(fā)展主要由經濟發(fā)展水平、俱樂部經費來源決定,但還存在經費來源渠道單一、不符合商業(yè)運作模式等問題,多項研究提出了俱樂部需改革組織管理形式,加強法制建設、明晰俱樂部內部產權、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等對策[25-27]。近期,有學者認為,我國職業(yè)聯賽與俱樂部發(fā)展,除完善管理體制、健全管理機構外,需開拓青少年乒乓球市場,借鑒NBA發(fā)展模式,進一步規(guī)范俱樂部運營[28]。
1.1.4 乒乓球后備人才的研究
中國乒乓球在國際乒壇長盛不衰,源于我國“舉國體制”下雄厚的后備人才基礎。而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單一培養(yǎng)模式已無法適應多元化、綜合性培養(yǎng)的需求。針對此類現象,蘭彤深入分析了傳統的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出建立多元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培養(yǎng)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競技體育的投資與管理,豐富經費來源渠道,同時注重文化教育[29]?,F今看,舉國體制下的后備人才培養(yǎng)與文化教育嚴重脫軌,在此背景下,體教結合的培養(yǎng)模式應運而生,在倡導體教結合新培養(yǎng)模式的過程中,確立了培養(yǎng)師資、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的三大主體,及全面復合型、基礎技能型、高端競技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30]。
另外,我國乒乓球后備人才目前仍有較多問題,如一線城市后備人才儲備充足,中小城市較為緊缺,呈現不均衡狀態(tài)[31]。橫拍打法逐漸成為乒乓球主流打法,直拍打法、削球打法、長膠打法、正膠打法逐漸消失[32,33]。
1.2 國外乒乓球研究綜述
在國外,乒乓球屬于游戲的范疇。近年來,除中國大陸學者在SCI、SSCI發(fā)表論文外,對乒乓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德國、臺灣、巴西、美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和地區(qū)。從期刊發(fā)表而言,目前發(fā)表乒乓球相關文章較多的國際期刊有:“Korea Sport Research”、“The Kore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Korean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此外,“Journal of Coaching Development”、“Journal of Adapted PhysicalActivity and Exercise”、“Journalof Sportand Leisure Studies”也經常刊登有關乒乓球的文章,通過對這些期刊發(fā)表文章的分析可知,當前,國外乒乓球研究主要包括幾大類:一是乒乓球機器人應用的研究,主要借助計算機技術讓機器人模擬人類擊球動作,形成互動[34]。也有學者通過調整乒乓球速度和位置的變化來測試機器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驗證了機器人有一定的適應能力[35]。二是乒乓球比賽中運動員的生理反應及代謝特征,主要選取一定數量的運動員進行比賽,比較不同水平層次的血乳酸濃度、心率等 21個生理參數,結果表明,有氧供能是比賽中的主要供能方式[36]。三是乒乓球運動員的生物力學特征,如Iino運用動力學研究方法確定了揮拍力矩、發(fā)力順序、能量傳遞轉移特征。其后,又研究了反手上旋球和下旋球的動力學原理及能量傳遞特征[37-39]。
與國外相比,國內的乒乓球相關研究起步較早,以乒乓球為主題在中國知網(CNKI)中搜索結果來看,自 2006年以來,核心期刊、碩博士論文的數量已達近 2 000篇。研究領域十分廣泛,研究視角涉及微觀、中觀、宏觀;而以Table tennis為主題詞在 Web of Science上搜索僅有 200余篇,國外乒乓球研究領域主要結合計算機科學、醫(yī)學、生物力學,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實證研究,在研究視角上更加注重微觀領域的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乒乓球運動的研究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而對其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的梳理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通過對10種核心期刊中關于乒乓球研究相關文獻的分析,力圖揭示近十年來我國乒乓球研究進展及前沿熱點,以探索未來研究方向。
2.1 文獻資料法
利用 CNKI檢索查閱了2006年到2015年10種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中關于乒乓球研究方面的文獻,制定檢索式為:主題 =“乒乓球”,并且篇名 =“乒乓球”,或者關鍵詞=“乒乓球”,共篩選出文獻 246篇,對其進行分類歸納。
2.2 文獻計量法
運用文獻計量學相關原理與方法對文獻的外部特征進行載文量及其分布的統計,并對科研立項、研究主題進行歸類,獲取數據支撐,并通過圖表的方式表示。
2.3 邏輯分析法
主要運用歸納、演繹、綜合類比等邏輯分析方法對各類信息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使研究更加條理化。
3.1 10種核心期刊乒乓球論文檢索分析
3.1.1 論文數量
截至 2015年 10月,在中國期刊網 10種體育核心期刊上共篩出乒乓球文獻 246篇(表 1)。從圖1可以看出,2006—2015年,乒乓球論文總量的變化趨勢表現為跳躍式升降。2006—2009年,乒乓球文獻呈直線上升趨勢,并于2009年上升至31篇,達到10年來的峰值,這種情況的發(fā)生,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籌備與舉辦關系密切。2008年奧運會后相關研究數量進入低潮期,盡管如此,2010年到2014年仍舊表現為穩(wěn)定增長趨勢,到 2014年同樣達到最高點。至2015年論文數量銳減至14篇。究其原因,分析認為:第一,經過國內學者多年的潛心研究,乒乓球項目理論研究較為完善,研究的新視角有待挖掘;第二,伴隨著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fā)展方案》的出爐,國家將振興足球的規(guī)劃擺上日程,中國足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為響應國家號召,體育學者的研究重心有所轉移,對足球的研究十分火熱,外加體育學科其他領域研究的飛速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乒乓球領域的發(fā)文量。
表1 2006—2015年 10種 CSSCI收錄體育期刊發(fā)表乒乓球運動文獻統計Table I Table Tennis Documents Published in the 10 Sport Journals Included in CSSCI in the Years of 2006-2015
圖1 2006—2015年10種 CSSCI收錄體育期刊發(fā)表的乒乓球運動文獻數量年度分布Figure 1 Yearly Distribution of the Quantity of the Table Tennis Documents Published in the 10 Sport Journals Included in CSSCI during the Years of 2006-2015
文獻數量的變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著名學者普賴斯將文獻數量的變化劃分為 4個階段[40]。根據普賴斯定律結合乒乓球論文數量的變化,本研究發(fā)現 2006—2009年乒乓球研究處于線性增長階段,其文獻數量維持在固定的增長量,學科理論日趨成熟。2010—2015年,乒乓球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曲線出現不規(guī)則的震蕩,從曲線走勢看,今后論文發(fā)表量有遞減的趨勢。
3.1.2 研究主題
對乒乓球研究主題及其熱點趨勢的分析是科研動態(tài)計量分析的核心[41]。筆者借鑒蘇丕仁《乒乓球運動教程》的研究體系,運用內容分析法對上述246篇文獻進行分類,確認了研究的6大主題,對不能明確劃分入某一類的研究主題,筆者歸入“其他”。這些研究主題并不是學科意義上研究領域的劃分,只是對某些相對集中的研究主題的總結和提煉。表 2顯示,“乒乓球技戰(zhàn)術”方面的研究最為熱門,2006—2015年這方面研究主題出現頻率最高,為 88篇。處于第二位的研究主題是“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為 56篇。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的研究依然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捌古仪騼r值認識,歷史文化”以 42篇排名第三,說明在乒乓球運動的發(fā)展過程中,對其價值的挖掘、文化的傳承越來越引起學者的關注?!捌古仪蜻\動體能與心理,生理與力學”緊隨其后排名第四,為 28篇。
表2 核心期刊研究主題數量分布Table II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e Core Journals
3.2 核心期刊研究主題分析
從(表 2、圖 2、圖 3)可知,近十年來十類核心期刊乒乓球研究主題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圖2 2006—2015年“乒乓球技戰(zhàn)術”“乒乓球體能與心理,生理與力學”“其他”研究主題變化曲線Figure2Research Topic Variation Curves of"Table Tennis Technique and Tactics","Fitness and Psychology,Physiology and Mechanics of Table Tennis"and Others
圖3 2006—2015年 “乒乓球教學與訓練”“乒乓球裁判與規(guī)則”“乒乓球歷史文化與價值認識”“乒乓球管理與制度”Figure3"Table Tennis Teaching and Training","Table Tennis Judgment and Rules","Historical Culture and Value Recognition of Table Tennis"and"Table Tennis Management and System"in the Years of 2006-2015
3.2.1 技戰(zhàn)術研究成為最主要的主題
關于乒乓球技戰(zhàn)術的研究位列第一,占35.77%。乒乓球項目屬隔網對抗項目,技戰(zhàn)術豐富多變,技戰(zhàn)術的合理運用直接關系到比賽的勝負,因此成為了最熱門的研究主題。2007—2009年,乒乓球技戰(zhàn)術研究呈線性上升趨勢,2009—2014年維持在適中水平,2015年急劇下降。技戰(zhàn)術文章發(fā)表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研究方法陳舊。近年來除傳統技戰(zhàn)術分析研究外,研究趨于科學化和效益化,如張輝的《對抗性項目技術效益研究》[43],論述了乒乓球項目經典技術效益、平衡點及其計算公式,并通過微調進一步構建了不同平衡點的技術效益公式,對于比賽中提高優(yōu)勢技戰(zhàn)術的使用效率有重要意義,為未來技戰(zhàn)術研究指引了方向。
3.2.2 教學與訓練是乒乓球研究必不可少的傳統主題
乒乓球項目的快速發(fā)展,對訓練的科學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誰能在技術上突破、訓練上創(chuàng)新,誰就會站在乒乓球運動的最前沿[42]。因此,傳統的主題永遠都是一個項目研究的核心內容。關于“教學與訓練”的研究占22.76%,位列第二,近十年我國乒乓球學者對該主題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如陳小華的《我國少兒乒乓球直拍進攻型打法訓練中應處理好三種關系》[44],深刻剖析了少兒直拍訓練中如何處理好創(chuàng)新與繼承的關系,促進反手技術多元化,提高攻防轉換能力;如何處理好中、近臺關系,既發(fā)揮近臺優(yōu)勢,又要拔高中臺相持能力;如何處理好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的關系等,對我國直拍傳統打法在保持優(yōu)勢的基礎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提出了有益啟示。騰守剛在《多球訓練法中多人供球方式在乒乓球教學訓練中的應用》[45]中,對多人供球方式在多球訓練實驗中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多人供球方式效果更好,更接近實戰(zhàn),符合現代乒乓球實戰(zhàn)訓練發(fā)展的要求。教學與訓練的研究是乒乓球運動的根基所在,理應不斷革新。
3.2.3 價值認識、歷史文化、體能與心理、生理與力學逐漸成為研究的焦點
關于 “價值認識、 歷史文化” 的研究占總比的17.09%,位列第三,主要以研究乒乓球競技后備人才培養(yǎng),各俱樂部、各高校、各地方的乒乓球發(fā)展現狀為主,例如,牟春蕾的《我國競技乒乓球后備人才梯隊建設與培養(yǎng)路徑的優(yōu)勢分析》[46],全面研究了我國競技乒乓球后備人才的基本情況和發(fā)展趨勢,總結了多年來的培養(yǎng)經驗和優(yōu)勢所在。李海的《我國“乒超”聯賽職業(yè)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路徑研究》[47],歸納了乒乓球超級聯賽發(fā)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并提出了相應的發(fā)展路徑。關于“體能與心理、生理與力學”的研究占 11.38%,位列第四,乒乓球運動員達到較高水平后,不單純是技戰(zhàn)術的較量,更多的是體能和心理抗壓能力的比拼,如施之皓的《比賽重要性及比賽進程與頂級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48],采用基于比分變化的函數擬合和插值的方法闡述了比賽重要性和運動員心理狀態(tài)起伏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心理訓練方案,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乒乓球大賽中心理起伏變化研究的空白。
3.3 乒乓球科研立項論文分析
表3 10種核心期刊中的立項課題論文Table III Project Papers in the 10 Core Journals
3.4 熱點研究述評
在“乒乓球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的背景下,在乒乓球對自身問題的反思和對時代責任的擔當中,毋庸置疑,上述主題研究為乒乓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然而,從研究熱點來看,也存在著理論與實踐互動較弱,深入研究不夠,回避敏感點、松弛支撐點、疏于新支點等制約乒乓球發(fā)展等重大問題。未來乒乓球運動的研究,應從以下視角入手。
3.4.1 構建中國乒乓球運動的話語權將成為研究的熱點
話語權是一個社會學和傳播學的交叉概念,是說話的權力,亦是控制輿論的權力。從全球體育的戰(zhàn)略高度來看,現代國際體育話語權仍由西方國家主導,乒乓球項目亦是如此。國際乒聯歷次改革(11分制、無機膠水、小球改大球等)的結果與初衷均相去甚遠,中國乒乓球的實力強大,卻仍不能警醒“改革者們”重新審視乒乓球發(fā)展的道路,他們仍舊帶著改變規(guī)則和器材的思路將乒乓球運動這艘大船駛向 “死?!盵51]。當今傳媒是控制話語權流向最密集的領域,2016年馬來西亞世乒賽時,馬來西亞官方無轉播,就連新聞報道也少有,對于世界民眾來說,好像根本沒有世乒賽。而在世界范圍內,西方的現代體育項目大范圍擴張,客觀上使不同國家、地區(qū)及民族的體育文化區(qū)域性被打破,促進了世界范圍內體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推動著體育全球化的進程。但其強勢的滲透和輸入卻也在極力壓制著非西方國家的體育話語表達[52]。當下,媒體已成為當今社會主流思潮的講述者和傳遞者,能夠主導體育發(fā)展方向,植入體育文化,從而塑造我們的思想、經驗和認同,進而改變我們的體育生活方式和習慣[53]。西方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其體育項目,先是使他國認知新項目,然后認同,進而參與,直到行為改變,徹底拋棄本國傳統項目,其占據項目制高點,控制話語的流向,進而掌握話語權。目前乒乓球運動的參與人群呈現中老年化趨勢,青少年參與人群越來越少,傳媒的控制、其他項目的“入侵”無疑使得乒乓球運動受到沖擊,國民的體育潛意識傾向被逐步引導西化[54]。如今,“國球”的世界發(fā)展進程舉步維艱,我國學者應根據現階段乒乓球項目的開展現狀及世界與中國之差距著手,從訓練模式、跨國球員長期交流、各大賽事的制定運營、項目的推廣、全球通訊及觀眾的需求等方面來探索乒乓球運動的發(fā)展模式,構建乒乓球項目的世界解釋權和話語權。
3.4.2 探索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推廣新模式成為研究的重點
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簡稱乒超聯賽)運營至今,其初衷是為打造國球品牌,并進一步將其推廣至世界舞臺。然而乒超聯賽并未考慮市場需求,沒有實施市場調查,并缺乏對消費者的總體認識,更沒有意識到其消費群體為現場觀眾、電視轉播的觀眾和特許商品購買者等。同時也低估了中小城市市場的潛力以及存在俱樂部地理位置分布不均衡等問題,因此導致整個市場處于混亂狀態(tài)[55]??v觀世界范圍內的成功體育品牌,如NBA、歐洲五大聯賽等,無不具有成功的營銷方式和渠道,而這些體育品牌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同時,均整合新媒體多種平臺。新媒體的有效運用能為媒體、場地、門票、特許經營等一系列商業(yè)運作提供便利條件。新媒體多種平臺的使用,也能夠使得品牌更有效地傳播到消費者中,開發(fā)商通過和消費者的進一步交流,了解客戶需求,從而將具體的服務和產品推銷給目標受眾。新媒體通過多平臺促進全球范圍內的體育消費者的聚合,并傳播品牌信息及與消費者建立長期聯系[56]。因此,升級乒乓球品牌,需以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作為新起點,通過與國際賽事運作公司的強力合作,將世界級的乒乓賽事通過互聯網及各種移動設備推及給觀眾,構建全球視頻網絡社區(qū),徹底顛覆觀眾的觀賽習慣,使得觀眾主動參與直播互動環(huán)節(jié)[57]。乒乓球運動的全面升級需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網絡社交媒體策略的應用、社交媒體平臺的融合使用、高質量內容的傳播、網絡社區(qū)內及線下形成球迷與球星的長期互動(如 Twitter軟件的線上互動)等。例如NBA團隊通過整合各類社交媒體工具并提供豐富高質量的瀏覽內容在球迷的交流和互動環(huán)節(jié)取得了極大的成功[57]。又如,在社交平臺上純粹的發(fā)帖不能產生長時間的影響,而將各類帖子有機連接則能夠產生包羅萬象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持久性效果?;ヂ摼W+體育時代的到來,一定程度上給“國球”的推廣帶來了契機,更加凸顯了體育領域的社交元素,無論是 O2O、媒體社群還是電子競技,內容加社交、乒乓加娛樂化的跨界融合都是未來可以深挖的研究領域。
3.4.3 乒乓球文化傳播獲得重新認識與重視
2003 年姚明以狀元秀的身份登錄 NBA,此后的 10年間,姚明通過一己之力將美國職業(yè)籃球賽帶到中國。同年,中國足球運動員李瑋峰和李鐵登錄英超,孫繼海在曼城效力,歐洲五大聯賽及歐冠在國內轉播次數的劇增,積攢了數量龐大的歐洲足球迷,中國體育的格局從那時候悄然發(fā)生了變化,乒乓球項目的受關注度逐漸下降。新媒體通過多種平臺全方位地構建輿論,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項目的興衰[18]。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重建乒乓球往日輝煌的國際地位,通過多渠道寬平臺的方式來探尋國球文化的傳播和推廣路徑尤為關鍵。在國際奧委會的官方歷史中,有這樣一段略顯酸澀的文字:“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舞臺上這個重大轉折的是體育,但不是奧林匹克,而是乒乓球?!倍F如今由于國際賽場上乒乓球項目懸念的減弱以及外來多元化項目的沖擊,導致了乒乓球項目受關注的程度日益下降。其中最大的問題還在于如何有效地傳播乒乓球文化,使更多的人們認同乒乓球并參與乒乓球運動。因此,需引進先進國家的傳播理念和經驗,結合本國國情,從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媒等方式入手全面促進乒乓球文化對民眾生活和工作的滲透。建立多維的乒乓球文化組織傳播體系,逐步形成包含競技、高校、社會的乒乓球文化組織的立體傳播模式,這一過程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尋求解決之道。
3.4.4 乒乓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成多方關注中心
隨著《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yǎng)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的全面實施,宏觀發(fā)展規(guī)劃已然出爐,各省市體校乒乓球項目的發(fā)展均冠名中國乒乓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基地,然而具體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并未改革和創(chuàng)新,粗放培養(yǎng)模式問題依然存在,后備人才基數不足的形勢依舊嚴峻。就如何引導各級政府在發(fā)展上給予政策支持,加大對乒乓球項目的投入,鼓勵社會企業(yè)力量積極參與,拓寬乒乓球項目發(fā)展的資金渠道,化解“學”“訓”矛盾,探索出真正的“體教結合”培養(yǎng)體制,搭建符合乒乓球項目發(fā)展規(guī)律的省市乒乓球結構平臺是今后學者應深入研究的難題。
4.1 從國內外研究文獻來看,國內研究內容較為廣泛,研究視角涉及微觀、中觀、宏觀,而國外研究內容以微觀為主,基礎性研究稍顯薄弱。國內研究多與競技比賽、教學訓練緊密結合,國外研究多以乒乓球項目的生物學特征為主。
4.2 從文獻數量及研究主題看,近十年來,10種核心期刊乒乓球文獻量呈現雙峰型變化趨勢,理論研究大致經歷了快速發(fā)展期、成熟期、深化期 3個階段,研究方法更加科學規(guī)范,研究范圍向縱深化發(fā)展,交叉學科研究逐漸增多。但研究主題仍極不平衡,對技戰(zhàn)術、教學與訓練的關注密切,誕生了多項成果,研究已成體系。而以心理學視角切入的大賽比賽動機、心理意識、內部需求研究,以乒乓球發(fā)展視角切入的職業(yè)聯賽俱樂部管理與運營、乒乓球運動市場化開發(fā)研究以及運動員體能發(fā)展與評估研究較為鮮見。
4.3 從總體基金項目上看,國家級項目與省部級項目數量平分秋色,文獻總體基金資助率高,整體質量較好。在 3個奧運周期內,基金數量保持穩(wěn)定。
4.4 從未來研究熱點看,打破國際乒聯規(guī)則改革的慣性思維,構建中國乒乓球運動的世界話語權成為研究的熱點;打造全新的“國球”品牌,探索“國球”推廣新模式成為研究的重點;探尋國球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方式,凸顯“國球”精神獲得重新認識與重視;加強人才培養(yǎng),拓展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yǎng)多元化路徑成多方關注中心。
[1]徐公仁.小學7-10歲乒乓球運動員的選材、啟蒙教學和訓練[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1,(3):91-93.
[2]葛慧,謝雪峰.高校乒乓球專項選修課“分層次”教學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3):100-102.
[3]吳愛芳,彭說龍.念動訓練法對提高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學效果的實驗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3,13(26):93-97.
[4]凌超超.關于乒乓球目標教學法應用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0,14(4):41-43.
[5]房杰,林辛.自主學習在高校乒乓球選項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2):256-257.
[6]屈芳.“單多球結合”教學法在高校乒乓球選項課中的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
[7]馮國浩,關文明.論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訓練[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84,(2):59-62.
[8]王大志.論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訓練[J].中國體育科技,1994,30(7):32-35.
[9]陳湛炳,曾振豪,云瓊青.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心理訓練方法體系的系統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1996,32(3):54-58.
[10]周映春,陳貴奇,劉興鵬.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運動員心理訓練方法的研究[J].2007,26(5):87-90.
[11]朱方婷,王欣.女子乒乓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諸因素與比賽成績的相關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1996,32(8):62-64.
[12]唐建軍.乒乓球專項身體素質研究狀況及其訓練方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7,23,(2):25-28.
[13]郭仲熙,張瑛秋.中國優(yōu)秀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水平綜合評價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5):44-46.
[14]張瑛秋,甄九祥,王福文.中國優(yōu)秀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水平綜合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2):1706-1708.
[15]張瑛秋,韓華,李永安.中國優(yōu)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水平綜合評價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2):233-236.
[16]李振彪,李浩松.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中國乒乓球隊技戰(zhàn)術特征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5):434-436.
[17]蔣津君,李振彪,徐金陸.莫斯科第五十屆世乒賽中國女子乒乓球隊技戰(zhàn)術特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2):142-144.
[18]韓冬.張繼科乒乓球世界杯單打決賽技戰(zhàn)術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2,(9):37-40.
[19]虞麗娟,張輝,凌培亮.乒乓球比賽技戰(zhàn)術分析的系統研究與應用[J].2008,32(6):39-43.
[20]楊青,張輝.乒乓球比賽技戰(zhàn)術“四段指標評估法”的構建與應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29(5):439-442.
[21]于慶川.乒乓球規(guī)則的演變對乒乓球技術發(fā)展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3(3):425-427.
[22]唐建軍.乒乓球發(fā)球技術發(fā)展與規(guī)則限制——競技運動技術發(fā)展問題的社會視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3):423-425.
[23]李今亮,趙霞,章潮輝.新規(guī)則對世界乒乓球運動技術發(fā)展趨勢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0):1414-1416.
[24]蔣津君,徐金陸,郭銳.[J].乒乓危機——以競賽規(guī)則改革促乒乓球運動順勢發(fā)展的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2):177-181.
[25]鐘宇靜.對我國乒乓球俱樂部現狀與發(fā)展對策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23(5):616-619.
[26]周桂珍.對我國乒乓球俱樂部聯賽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25(82):98-91.
[27]何元春,楊文慧,張曉蓬,彭勃,鐘宇靜,蘭彤,肖丹丹.“魯能杯”乒乓球超級聯賽經營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25(3):242-245.
[28]郭涵.我國乒乓球職業(yè)聯賽發(fā)展的問題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4,35(2):113-116.
[29]蘭彤.中國競技乒乓球后備人才多維度可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1):63-66.
[30]于洋.我國乒乓球后備人才“體教結合”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與評價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9.
[31]程序,李永安.乒乓球俱樂部競技后備人才的發(fā)展現狀及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8):84-88.
[32]李穎,宋紹興,閏芬.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后備力量培養(yǎng)現狀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37-140.
[33]林麗珍,李永安,張瑛秋.中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員后備力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5(3):288-292.
[34]Muelling Katharina,Kober Jens,Kroemer Oliver.Learning to select and generalize striking movements in robot table tenni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2013,32(3):263-279.
[35]Muelling Katharina,Kober Jens,Peters Jan.A biomimetic approach to robot table tennis[J].Adaptive Behavior,2011,19(5):359-376.
[36]Zagatto Alessandro M,Morel Erika A,Gobatto Claudio A.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ble tennis matches determined in official tournament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0,24(4):942-949.
[37]Sperlich Billy,Koehler Karsten,Holmberg Hans-Christer.Table Tennis:Cardiorespiratory and Metabolic Analysis of Match and Exercise in Elite Junior National Play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11,6(2):234-242.
[38]Iino Yoichi,Kojima Takeji.Kinetics of the upper limb during table tennis topspin forehands in advanced and intermediate players[J].Sports Biomechanics,2011,10(4):361-377.
[39]Iino Yoichi,Kojima Takeji.Mechanical energy generation and transfer in the racket arm during table tennis topspin backhands [J].Sports Biomechanics,2016.15(2):180-197.
[40]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54.
[41]張紅霞.近十年我國乒乓球運動研究進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2):59-61.
[42]王安翔,許明榮.試論乒乓球訓練創(chuàng)新[J].體育文化導刊,2009,(6):54-55.
[43]張輝,劉煒,戶進菊.對抗性項目技術效益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9):44-49.
[44]陳小華.我國少兒乒乓球直拍進攻型打法訓練中應處理好三種關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9):76-79.
[45]騰守剛,許立南.多球訓練法中多人供球方式在乒乓球教學訓練中的應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11):82-86.
[46]牟春蕾,肖丹丹,吳飛,楊華.我國競技乒乓球后備人才梯隊建設與培養(yǎng)路徑的優(yōu)勢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37(12):133-139.
[47]李海,徐琳.我國“乒超”聯賽職業(yè)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路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5):56-63.
[48]施之皓,章建成,任杰,黃睿,候爽.比賽重要性及比賽進程與頂級乒乓球運動員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J].體育科學,2015,35(6):41-44.
[49]吳漂生,胡蓉.2006年《情報科學》載文、作者與引文統計分析[J].情報科學,2007,(10):1491-1494.
[50]黨亞茹.基于SSCI的中國社會科學論文基金資助項目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55-61.
[51]董聲.乒乓球規(guī)則、器材改革的怪圈——寫在塑料球改革之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62-64.
[52]梁立啟,鄧星華,栗霞.話語權:全球化時代中國體育的訴求[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11):32-36.
[53]Steven Jackson.Reflections On Communication and Sport:On Advertising and Promtional and Promotional Culture[J].Communication and Sport,2013,(1):100-112.
[54]張軼,謝英,張林,Brenda G.PITTS,James J.ZHANG.重新定位中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基于一種定性研究方法的探討[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33(2):193-199.
[55]James Santomier.New Media,Branding and Global Sports Sponsor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Sponsorship,2008,(10):9-22.
[56]Mark Wysocki.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Sports Communication:An Analysis of NBA Teams Strategy[D],2012.
[57]Jimmy Sanderson.It Is a Whole New Ball-Game:How Social Media Is Changing Sport[J].Joural of Sport Mangement,2013,2:261-262.
(責任編輯:陳建萍)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able Tenni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Hot Topics— With 10 Sport Core Journals as the Samples
ZHONG Fei,LI Rongzh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China Table Tennis College,Shanghai 200438,China)
With the methods of bibliometrics and statistics and the samples of the papers on table tennis in the 10 sport core journals of 2006-2015,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quantity of the papers,the research projects and themes of the studies.It compar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China to that of the foreign countries.It also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ble tennis in China.
recent ten years;table tennis;hot research topic
G80-05
A
1006-1207(2017)01-0031-07
課題,特別是國家基金項目,都經過嚴格評審和篩選,一般是本專業(yè)的前沿或重點項目,因此基金論文具有新穎性和較高的學術水平,通常代表著一門學科研究領域的新動向、新趨勢,引領著學科的發(fā)展方向[49]。
根據科研計分標準表,本研究將課題劃分為 4個板塊。第一個板塊為國家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第二個板塊為省部級項目,包括國家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教育部一般項目、國家體育總局一般項目等;第三個板塊為廳局級項目,包括總局運動管理中心項目、市教委項目、市體育局項目;第四個板塊為校級項目。
由表3可知,近十年10種核心期刊中乒乓球論文屬國家級項目的有 15篇,占 48.38%;省部級項目有 14篇,占45.16%;廳局級和校級項目各1篇,占 3.23%。表明10種核心期刊乒乓球立項論文幾乎全部以國家級項目和省部級項目為主,廳局級和校級項目較少。在國家級項目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 4項,國家社科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各占 3項,其余兩項分別是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和教育部科學技術重點研究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研究成果發(fā)表時間分別為 2011年、2012年、2014年、2014年,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成果發(fā)表時間分別為2012年、2013年、2014年。表明近年來隨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對乒乓球支持力度的加大,其研究成果也十分豐碩。在省級項目中,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基金3篇,上??萍及l(fā)展基金和湖北省教委科研基金、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各2篇,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技攻關計劃、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各1篇。從表中看出,在 2006—2008年,2009—2012年,2013—2015年 3個時間段內,國家級項目和省部級項目的文章分布平均,各時間段內不同級別項目文章的發(fā)表總和趨于相等。文獻計量學推崇 “基金論文資助的比例”及“篇均基金數”兩項衡量指標[50]。統計數據顯示,10年來 10種核心期刊各類基金資助項目的資助率為12.6%,篇均基金數為0.126項。反映出 10種核心期刊乒乓球研究的整體水平較高。綜上可知,在2006—2008年,2009—2012年兩個奧運攻關年及2012年奧運會以后乒乓球前沿理論研究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
2017-01-10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類)(16BTY005)。
鐘飛,男,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乒乓球運動發(fā)展。E-mail:13207277775@163.com。
*通訊作者簡介:李榮芝,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乒乓球運動發(fā)展。E-mail:lirongzhi05@26.com。
上海體育學院,中國乒乓球學院,上海 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