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倩+閆華
摘要:本文對類型學視角下連動式的研究歷程進行梳理,從國內(nèi)外兩個方面同時發(fā)現(xiàn)三點不足之處:1,國內(nèi)外連動式界定標準不同;2,重視共時研究,忽視歷時研究;3,在類型學視角下連動式研究仍是薄弱之處。
關鍵詞:類型學 連動式
中圖分類號:H1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77-02
第一屆肯特崗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就是以“類型學”為主題,該會文集《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角》(2005)代前言中,劉丹青提出了“語言類型學是當代語言學的一門顯學,但目前還不能說已經(jīng)是漢語語言學中的顯學”的觀點。古今漢語、各地方言之間都很少有實質性的聯(lián)系,顯然在這樣的研究格局下類型學很難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到了20世紀80年代,陸丙甫、陸致極翻譯格林伯格的論文和沈家煊翻譯科姆里的《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才使得類型學引起了國內(nèi)學者的注意。雖然連動式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類型學下連動式研究仍需要進一步的深化。
一、國外類型學視角下連動式研究
連動式作為一種語法現(xiàn)象在語言分析中存在了很長時間,西方對于此種語言結構研究相對較早。連動結構普遍存在于克里奧爾語、西非、東南亞、亞馬遜、大洋洲、新幾內(nèi)亞語之中。西方關于連動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連動式的底層結構(Larson1991)主要是生成語法理論背景下的研究,研究側重于連動式的句法結構及如何實現(xiàn)論元共享?!糑G-*2〗(2)連動式的語法化(Givon1971、Lord1993)和連動式中的動詞結構,以及連動式和前綴之間的關系(Lehmann1989)。(3)連動式在類型學框架下的研究(Aikhenvald2006)主要通過類型學視角研究不同語言中存在的連動結構,找出其中的量化參數(shù)標準,分析其中的特征。Aikhenvald和Dixon首次通過類型學對粵語、巴斯克語等12種語言進行分析,主要從連動式的分布、核心參數(shù)標準、特征這幾個方面對連動式作出更清晰和深層次的研究。
(一)連動式的分布
首先對12種語言中連動式所占比例做了一個初步的統(tǒng)計:印第安塔里阿那語(Tariana)大于70%;艾維語(Ewe)、東克耶黎語(EasternKayahLi)、新幾內(nèi)亞一種語言(Dumo)50%—70%;巴斯克語(Goemai)、泰語(Thai)、南島海洋的一種語言(Dili)墨西哥維拉克魯斯語(Olutec)、粵語(Cantonese)20%—50%;南島語(Mwotlap)、所羅門島語(Toqabaqita)、美國南部方言(Lakota)5%—20%;科伊桑語(Khwe)小于1%。
(二)連動式核心參數(shù)標準
提出關于連動式六個標準:單謂語性、單小句性、韻律特征的連貫性、語法范疇共享性、語義相關性、論元共享性。通過不同語言的分析與概括,清楚地判別連動式所用的幾個核心參數(shù),但是當一個動詞結構滿足所有條件時,并不能夠判定它就是連動式,因此其標準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研究漢語中連動式采用的是粵語的語料,并不能與普通話、其他方言及古漢語中的連動式界定保持相同,還需要具體語言具體分析。
(三)連動式的特征
在總結了連動式的核心參數(shù)標準和分類后,對連動式的屬性參數(shù)做了總結,并概括了它的十點特征:如在連動結構中的動詞在其他從句中都可以單獨使用,沒有明確的聯(lián)系以及從屬關系在連動結構中等。
《連動結構——跨語言的類型學》從類型學的角度闡述了連動結構的性質特征以及范疇,提出連動結構研究的幾個重要標準,對連動式的種類、共元性、及物性、語序、組成、語義幾個方面作出了歸納性總結,同時關于連動式中對稱結構和非對稱結構,作者通過動詞是否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和詞匯化(lexicalization)、指向、價變、比較級和最高級的標記性、連詞和補語標記性幾個方面的比較,分析區(qū)別特征,得出了對稱性連動結構會產(chǎn)生詞匯化、非對稱性連動式會產(chǎn)生語法化的結論。
書中連動結構的跨語言描寫和研究建立了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代表了當前使用類型學研究連動式的最新進展,為我們?nèi)蘸蟮难芯刻峁┝烁玫馁Y料,同時也對國內(nèi)用類型學研究連動式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定的基礎范式。
二、國內(nèi)類型學視角下連動式研究
作為孤立語的漢語,與印歐語系相比,連動式這個句法結構活躍度明顯更高,在口語中習慣性用時間的順序把幾個動詞聯(lián)合使用。國內(nèi)對連動式的思考從最初到現(xiàn)在已有百年歷史,“連動式”這個名稱的提出及研究至今也有60多年了。連動式探索歷程,分為探索建立時期、爭論廓清時期、多元發(fā)展時期三個階段,在類型學的框架下研究連動式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個階段。
(一)自覺建立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
主要是《馬氏文通》、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楊樹達的《高等國文法》、王力的《中國現(xiàn)代漢語》、高名凱的《漢語語法論》等。
在第一階段的研究過程中,主要是從西方理論體系中借鑒,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西方總結的普遍共性有的并不能直接套用。連動式是很復雜的語法結構,從“散動”〖BF〗“坐動”到單拿出來陳述確實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是很顯然《馬氏文通》中“動字相承”的這種語法結構是模仿西方理論體系得到的,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到黎錦熙、楊樹達、王力、高名凱先生也沒有正式提出“連動式”這個確定的術語,不過這種語法現(xiàn)象已經(jīng)被語言學者所注意,在爭議和廓清的時期產(chǎn)生了大量的碰撞與思考。
(二)爭論和廓清時期(20世紀40年代—20世紀80年代末)
此時關于連動式的爭論更為激烈,提出了“連動式”或其他名稱的說法,從它的存廢之爭、定名之爭再到定界之爭都是廣為討論的內(nèi)容,通過爭論,更廓清了連動式的研究。
關于連動結構的界定,在動詞連用、單謂語性上已確定。爭議存在于是否有停頓 、動詞或動詞短語之間是否有連詞 、V著形式是否是連動結構 等問題上。
(三)多元發(fā)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連動式的研究在經(jīng)過了探索建立時期的保守學習西方理論體系,再到爭論廓清時期對連動式是否需要存在、定名以及界定的爭論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連動式的存在已經(jīng)引起了更多的關注與討論,并且討論的范圍正在逐步擴大,主要集中在連動式三個平面以及類型學視角幾個方面的探討。
類型學視角下連動式的研究本身就源于西方,最初也是在西方的理論框架下研究漢語中所存在的連動式。連動式早在甲骨卜辭就已經(jīng)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連動式的研究成績是非常豐富的,但古漢語的研究到了多元發(fā)展時期才有所興起,主要集中在概述類研究、專書研究以及類型學視角下研究幾個方面。
與其他結構形式、不同時期的語言做對比:王聚元的《古漢語連動式的三種特殊形式》、張景霓的《西周金文的連動式和兼語式》及魏兆惠的《周秦兩漢連動式的發(fā)展變化》(2005)選取上古漢語文獻《尚書》《左傳》《史記》《論衡》,將上古漢語中周秦兩漢連動式的專題研究和專書研究結合起來,其實正采用了跨語言類型學的思路,將共時和歷時相結合,經(jīng)過對這四部文獻的連動式詳細的描述,探究了上古多年來連動式經(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和變化,并對這些發(fā)展變化作出解釋。
專書研究:經(jīng)過了對古代漢語中連動式的一系列研究后,學者的目光更加集中于專書連動式語法研究,比如:張耿光的《<莊子>的連動結構》、魏兆惠的《<左傳>的趨向連動式及其與動趨式的關系》(2004)、鐘發(fā)遠的《<論語>連動結構研究》(2005)、馬立春的《<三國志>連動句“而”“以”“則”使用情況考察》(2006)、郭驥的《對<左傳>“而”連接的連動式的范疇化探討》、王偉業(yè)的《<戰(zhàn)國策>連動結構探究》(2011)等。
這些研究多從專著中找出連動式具體語料,從三個平面來探究其中的特點,偏向于連動式的基礎研究,并沒有找出其中蘊含共性并發(fā)現(xiàn)可比性語言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類型學視角:趙博源的《漢語連動式與日語相應句式的比較》(1990)及余東濤、鄧嶸的《從漢語連動句的英譯看英漢語句子結構的差異》(2004)、德力格爾瑪?shù)摹睹蓾h語連動句對比研究》(2007)和《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漢外語言對比研究》叢書(2014)等。
將傳統(tǒng)的對比語言學延伸到了類型學的領域下,在類型學的視野下將漢語與日語、蒙語、法語等其他語言比較,發(fā)現(xiàn)了某些語言之間的蘊含共性,為宏觀的、系統(tǒng)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條新的研究思路。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國外連動式的從底層結構研究到語法化、詞匯化再到跨語言對比研究,國內(nèi)從古漢語整體的結構概括性探討到具體文獻的篇目研究、總結歸納其中連動式的特點,再到不同語言或不同文獻中的連動式對比,歷時研究和共時研究相結合,體現(xiàn)了對這種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的思考正在慢慢深入,但是國內(nèi)外研究仍有三點不足之處:
(1)連動式界定標準不明確,國內(nèi)外對連動式的范圍與標準的不同,造成了研究結果的差異性。如共元性問題:Aikhenvald舉出“運芋頭運香蕉”問題,這里芋頭和香蕉都是受事賓語,重復出現(xiàn),所以不是連動結構。國內(nèi)學者則沒有談到這個問題。
(2)重視共時變化,缺乏歷時研究。國外研究多是不同語言之間的描寫,缺少同一語言的不同時期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研究連動式也多是現(xiàn)代漢語,或者是階段性、專書研究,沒有用歷時演變的方式看問題。只有魏兆惠的《秦漢時期漢語連動式及類型學考察》(2006)及戴慶廈、邱月的《OV型藏緬語連動結構的類型學特征》(2008)把語言演變過程用類型學角度分析。
(3)類型學視角下研究連動式在國內(nèi)也是薄弱之處,類型學是以實驗和觀察為根據(jù),是科學性的,是以調(diào)查語言本質為主的,多年來學者對語言的研究并不能僅僅存在于紙面上,更多的應該是把語言融會貫通起來,利用類型學的一些方法論才能用跨語言歸類、語義地圖模型這樣的新手段去解釋“舊”語言,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我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但相信在這種方法論的視角下研究一些語法必將走入一個新的高峰。
參考文獻:
[1](美)威廉·克羅夫特.語言類型學與語言共性[M].龔群虎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AlexandraY.AikhenvaldandR.M.W.Dixon,eds.2006.SerialVerbConstructions:Across-LinguisticTypolog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3]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4]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5]李新魁.漢語文言語法[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
[6]劉丹青.語言類型學與漢語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3(4):5-12+2.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