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
很久以前,在山高路陡的渝東南仙女寨,當(dāng)?shù)厝松a(chǎn)勞作要消耗大量的體能,但那時,他們的食物常以紅薯、土豆類的粗糧為主,肉食則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由于飲食長期葷素搭配失衡,致使他們在勞作時經(jīng)常有氣無力。后來,有人得知食用山中的野巴豆(即仙女豆),可以強身健體。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家家戶戶都開始在房前屋后種植仙女豆,一時間,仙女豆受到當(dāng)?shù)厝藷崆榈淖放?,直到后來成為“武隆三寶之冠”?/p>
詩人王維在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千古佳句時,只知道紅豆生長于南方(今四川南充),卻不曾想到,在重慶武隆的仙女山、仙女湖、仙女寨等地,也同樣生長著他所寄思的“紅豆”。
仙女豆為蔓性草本植物,需要搭架才能進行種植,它的根系發(fā)達,主根入土較深,具有耐寒的作用。仙女豆對溫度的要求較高,溫度太低和太高的環(huán)境都不適合它生長,但它的盛產(chǎn)季卻常在春、冬兩季,因此,它被種植在武隆仙女山、仙女湖、仙女寨海拔600~800米的高度上。另外,仙女豆對土壤的適應(yīng)性很強,有較高的抗鹽性,而它的生產(chǎn)區(qū)山清水秀,生態(tài)環(huán)境好,加上大部分地區(qū)是砂壤土,腐殖質(zhì)豐富,因此尤其適合生長。
仙女豆果實呈扁平橢圓狀,似扁豆,幼嫩時,莢壁就已開始硬化,豆粒以褐紅色為主,其間有白色的經(jīng)絡(luò)條紋、色彩斑斕。仙女豆雖小,但作用和功效卻不容小覷。仙女豆因含21種人體必備的營養(yǎng)成分而得名,富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因此也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極豆”“神豆”“養(yǎng)生豆”。
和許多豆類一樣,仙女豆在烹煮前,也需要泡軟。浸泡的時間大約在30分鐘左右,此后剝?nèi)ネ馄?,換水再泡,待仙女豆中的雜質(zhì)完全去除后,即可隨意烹調(diào)。作為筵中美味的煲湯上品,它在古時是進獻給皇帝的貢品,而今為老百姓的家常食物。
仙女豆的豆莢纖維較多,所以人們一般不會食用,其蛋白質(zhì)及淀粉是豆類之冠,進食后能供給人體所需的大量熱量。鮮嫩的豆仁,柔嫩味甜,既可以用作炒菜、鹵肉或是煮湯,也可以加工制作成蜜豆裝罐,深受當(dāng)?shù)厝藲g迎和喜愛。
有意思的是,用仙女豆燉雞肉或排骨,特別開胃,而且它能降低肉類中的脂肪,實為神奇的煲湯佳品,在民間享有“豆中之王”的美譽。仙女豆多達17種的氨基酸,具有補血補鈣和治療冠心病的功效,對肥胖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是豆類植物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