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然后”一詞在外國學生敘述體語篇中的濫用比較嚴重。分辨不清小句間微妙的語義關系、分辨不清時間先后義之外所夾雜的其他時間義、不了解敘述體語篇中如何實現(xiàn)句子連貫,這些都是濫用“然后”的原因。
關鍵詞:然后;連貫
“然后”一詞在現(xiàn)今被年輕人頻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謂泛濫,很多“然后”都是可有可無的,去掉并不會造成交際障礙(齊燕,2009)。據(jù)觀察,外國學生漢語口語和書面作文中的“然后”,也有此特點。如果說口語具有瞬時性,只要不影響交際,外國學生濫用一下“然后”倒也沒什么大礙,但是如果將這種口頭濫用遷移到書面語體作文中,卻是寫作教學所不能容忍的了。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外國學生敘述體語篇中“然后”一詞的偏誤,指出問題所在,提出解決辦法。文中偏誤均出自外國學生寫作課上的作文。
一、小句間微妙的語義關系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對“然后”的解釋為:
【連】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前句有時用“先、首先”等。后句有時用“再、又、還”等。
顯然,“然后”用于表達時間先后關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某些邏輯關系,如因果關系、行為——目的關系等的背后也存在時間先后關系,但這種時間先后關系是潛藏的,如果借助“然后”使之外顯,則顯得不妥。例如:
a他昨天生病了,沒有去上班。
b他昨天生病了,所以沒有去上班。
c他昨天生病了,然后沒有去上班。
a句客觀敘述,前后既有因果關系,也有時間先后關系,“生病”在前,“沒去上班”在后。b句加上連詞“所以”后,因果關系顯性化,是論證而非敘述。c加上表時間先后的“然后”,但句子的可接受程度很低,原因就在于“然后”的使用讓原本潛藏著的時間先后關系顯性化了,隨之而來的是原本容易認知的因果關系被抑制,句子顯得非常別扭。外國學生的偏誤中,有一些正是這種因“然后”的使用而抑制了其他某些語義關系的別扭句子。例如:
(1)過了一會兒爸爸就來了,他看到了,兒子玩假的海邊,然后爸爸說玩假的有什么意思我們?nèi)フ娴暮_呁姘伞?/p>
(2)乞丐說,他是一位退休教師,他的家人已經(jīng)離開了他,然后他決定上街頭乞討,但沒有人給他錢,所以只好餓慌了。
(3)十分鐘以后,我看見一家飯店好像只賣面條,然后我決定進去這家飯店。
(1)中“看到……”和“說……”之間(2)中均“家人離開他”和“他決定……”之間(3)中“看見……”和“決定……”之間均構成順承因果關系,宜使用“便/就”或“于是便/就”,而不是“然后”。
又如:
(4)兒子蒙住爸爸的眼睛,然后讓爸爸陪他一起玩兒。
(5)爸爸給兒子一片紙,然后叫他先去自己玩兒以后再跟他一起玩。
(4)中“蒙住眼睛”與“讓爸爸陪他一起玩兒”之間(5)中“給兒子一片紙”與“叫他……”之間實際上是一種“行為——目的”關系,不宜使用“然后”來顯性化時間先后關系。
再如:
(6)有一天,爸爸做工作的時候,他的孩子吵鬧了,然后說陪我玩兒。
(7)那時兒子有點無聊,所以兒子悄悄地進去房間,蒙住爸爸的眼睛,然后說“陪我玩”。
(6)中“吵吵”和“說”之間(7)中“蒙住爸爸的眼睛”和“說”之間均是一種伴隨性關系,即前一動作是后一動作的伴隨性狀態(tài),在句法上最宜構成狀中關系,“吵著說……”“蒙住爸爸的眼睛說……”以生動描寫“說”的情狀,而不是借助“然后”硬性拆分成兩個小句來做敘述。
上述偏誤提醒我們,寫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句子之間的語義關系,針對不同的語義關系,選擇用與不用連接詞,以及用什么連接詞。
二、后時與瞬時、同時、延時等微妙的時間義之間的糾纏
胡壯麟(1994)指出,比較復雜的時間關系往往是在時間先后之外還夾雜其他時間義,如即時性、突然性、間隔性、持續(xù)性、準時性、終止性等。顯然,時間先后之外所夾雜的其他時間義非常微妙,外國學生難以精準把握,所以才會在寫作中濫用簡單的“然后”。同樣是常見的時間詞語,“然后”表后時,“突然”表瞬時,“這時”表同時,“過了一會兒”表延時(即時間推延),外國學生很容易在它們之間糾纏不清,出現(xiàn)以“然后”代其他的偏誤。
(1)大頭兒子看到一些人他們玩兒手球。然后球砸到了兒子的頭,大頭兒子踢回去球。
(2)爸爸再問一遍:“為什么你們不說話?”但是還是鴉雀無聲。然后爸爸看到了,在桌子上有一張餅,就問他們:“這張餅是誰的?”
(3)十分鐘以后他們的鄰居來了,摁門鈴,就丈夫開門,鄰居走了進來。他說“你們在干什么呀?”夫妻都不說話。鄰居又說“你們?yōu)槭裁床换卮鹧??”然后他看見盤子里的一張餅。他沖著夫妻喊,“哎呀,你們怎么知道我喜歡吃的?已經(jīng)做好了??!”就他吃了那個餅。
(4)兒子用紙造成海邊,想象在海邊,他還用一個小凳子做一個小橋。然后爸爸來玩兒,他從小凳子摔倒了,想象自己在海里游泳。
(5)兒子看到了在海里有一些人玩手球,突然球飛到了兒子的前邊,所以兒子要過去踢那個球。兒子慢慢地走進水中。然后爸爸從海里出來,找不到兒子了。
(1)中的“然后”最好改為“突然”,并用逗號與后面句子隔開?!巴蝗弧贝颂幖缺硭矔r,讓敘述顯得生動,還將前后句子連接起來,實現(xiàn)了連貫。(2)和(3)中的“然后”都應改作“這時”,以表明幾乎就在前一事件發(fā)生的同時,另一事件也發(fā)生了?!斑@時”也同樣起到了前后連貫的作用。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4)和(5)中的“然后”應換成表時間推移的“過了一會兒”,而不是表緊隨其后的“然后”。
“突然”“這時”“過了一會兒”這三個除了表時間外,都可在語篇中起連貫作用,這在以句子為中心的日常教學中可能不太被關注。但書面寫作講求連句成段,講求句子之間的連貫,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認識并在寫作中恰當使用一些常見的在語篇中具有連貫作用的詞語。
三、話題鏈內(nèi)部無須使用“然后”
漢語篇章研究中,“話題鏈”是一個重要的結構概念。據(jù)曹逢甫(1979)研究,話題鏈指實際篇章中的一個片段,通常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小句構成,由一個話題引導,作為所有小句的聯(lián)系紐帶。我們認為,漢語敘述描寫性篇章中,最簡單的話題鏈可以概括為“話題+述題1,述題2”,或者是“話題+述題1,述題2,述題3”。比如:
(1)爸爸推開房門,看見兒子正在玩電腦游戲。
(2)韓曉走出房間,來到陽臺上,慵懶地眺望了一會兒遠處的小山。
(1)中,“爸爸”是話題,“推開房門”“看見……”分別為述題1和述題2。(2)中的話題是“韓曉”“走出……”“來到……”“眺望……”分別為3個述題。在這類話題鏈中,前后述題之間無須使用“然后”。外國學生則容易在述題之間濫用“然后”。比如:
(3)有一天,爸爸在房間里工作的時候,孩子悄悄地走進房間里,然后蒙住了爸爸的眼睛。
(4)放學以后,王友到了辦公室。過了一會兒,陶行知也到了辦公室,然后他送給王友第一塊糖,并說這是獎勵他的。
(5)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個叫王友的學生用泥塊兒砸自己的同學,就馬上制止了他,然后陶行知讓王友放學以后去校長的辦公室。
(3)和(4)都是在述題1和述題2之間多用了“然后”,(5)則是在述題2和述題3之間多用了“然后”。
四、小結
語篇中“然后”一詞的偏誤,主要表現(xiàn)為外國學生的濫用,濫用導致恣意地顯性化事件之間的時間先后關系,卻抑制了別的符合常理的邏輯關系的表達,因此出現(xiàn)一些別扭的句子。更為重要的是,“然后”的濫用暴露出的是外國學生在敘述性寫作中組句成段能力的不足,他們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句子之間的連貫,簡單而錯誤地將口語中常見的“然后”用作一個萬能的“連貫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語篇連貫的教學需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齊燕.口語中“然后”正在向書面語擴散[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2).
[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屈承熹.漢語篇章語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黃露陽(1973— ),男,四川南充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