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鋒
在一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面對連天的炮火,麥克阿瑟當著幕僚和參謀的面,撂下一句話:“整個德國還沒造出一發(fā)能打死麥克阿瑟的炮彈?!边@豪語是對敵人的蔑視與調侃,充滿血氣之勇;是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炮火洗禮之后才能練就的淡定與從容。恰如魯迅先生所言,這豪語沒有任何“文學上的折扣”。
而有些豪語,卻“往往須打一個扣頭”。
陸游自許“塞上長城”,慷慨激昂地說“老子猶堪絕大漠”,嘲諷“諸君何至泣新亭”。等到暮年,一生多少光榮與夢想、狂放與跌宕,最終化為“更催稚子牧雞豚”。豪言折來折去,最終折成零。
辛棄疾也不例外,“以氣節(jié)自負”,“壯歲旌旗擁萬夫”,期待著在金戈鐵馬中,“了卻君王天下事”,結果卻是在“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滿懷熱情寫就的平戎策,只能“換作東家種樹書”。
在那個“百年歌舞,百年酣醉”的時代,無論是陸放翁還是辛棄疾在詞譜里大喊報國,高呼殺賊,都會像“一勺西湖水”,原本就掀不起多大的風浪。豪語說來,不過是為了獲得一種情感上的宣泄、心靈上的慰藉。想象陸游一邊“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一邊“提刀獨立顧八荒”,實在于心不忍。畢竟,他不像麥克阿瑟那樣受過專業(yè)的訓練,后者在西點軍校時創(chuàng)下一個紀錄,四個學年,年年第一,直到今天,都無人打破。
當千秋霸業(yè)塵歸塵土歸土之后,我們反倒覺得那些不隨流俗與時風的豪語,以及豪語背后所蘊含的銳意進取的精神,不僅讓南宋文學史,充溢著英雄的志氣與血氣,同時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愛國者。
這豪語中的激勵,其實就是對未來的一種積極的期待。這種期待里,蘊含了神奇力量。大澤鄉(xiāng)的篝火映紅歷史星空的不只是陳勝的臉龐,還有那句“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語。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的大腦,其實無法分辨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實,我們會對兩者做出同樣反應。當幻想一個樂觀積極的結果時,我們等于在跨越現(xiàn)實,直接體驗到一個美好的未來。熙寧變法時,王安石用“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樣的豪語來激勵年輕的宋神宗。
當然,如果豪語在腦中形成美夢成真的假象時,那反而會虛耗我們的動力。海陵王完顏亮曾發(fā)下誓言,“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意識雷達,只搜索關于這件事能成功的所有理由,豪語把他的認知束縛在夢想里,而將那些從客觀角度分析可能會出現(xiàn)的阻礙,全都屏蔽起來。
南北朝時期的宗愨,對叔父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焙髞硭鲬?zhàn)四方,建立功勛,算是豪語不曾落空的典范。他“長風破浪”的英姿不知道感奮了多少人。要知道,宗愨很小就開始刻意習武,豪語背后的實力和堅持行動,才是它不打折的理由。
我們要學會用豪語做愿景板,自我激勵,同時尋找一個標桿人物來幫助自己克服障礙。劉邦在咸陽看到秦始皇出游,車馬喧喧、儀仗威武,禁不住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他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這些不足;同時做深層次的自我探索,跳出困境,思考問題。所以,最終他的豪語變成了現(xiàn)實。
不是所有說過豪語的人,都會成為劉邦,成為麥克阿瑟,但至少我們可以把豪語看作是改變的開始,把行動當成它少打折甚至不打折的理由。當然,哪怕最終豪語折成零,激勵一下后來者也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