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規(guī)章,促進了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但由于我國政府對社會的管控能力較強,管控思維延續(xù)。因此,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互動關系明顯處于一種不對立的狀態(tài),非營利組織附屬于政府部門。研究我國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互動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 政府 互動研究
一、相關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1.相關概念界定。
1.1非營利組織。有關非營利組織的界定,國際上還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霍布金斯大學的教授萊斯特·薩拉蒙,他認為非營利組織必須符合組織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個特征。薩拉蒙的定義得到了大部分學者的同意,影響較廣。我國非營利組織分為民間非營利組織和官方非營利組織,民間非營利組織主要指,由民政部登記注冊的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和基金會等;官方非營利組織指一些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受到政府管轄的事業(yè)單位。
1.2.政府。一般意義上的政府指的是國家的行政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zhí)行機關。我國的政府職能包括經(jīng)濟調(diào)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因此,我國政府職能涉及到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在國家正常運行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基礎。
2.1政府失靈理論。所謂的政府失靈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的過程中存在局限性,存在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作為公共物品的提供主體,往往不能滿足每一個公民對公共物品的需求。二是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存在著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問題。政府行為的低效率往往被人詬病。三是政府會出現(xiàn)為謀求自身利益而導致公共利益的偏離。當前,政府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便是政府自主性的加強,政府權力的擴大導致了往往會違背自己的宗旨,謀求個人利益或個人私利。政府失靈的存在為非營利組織存在和發(fā)展提供了契機。
2.2公民社會理論。公民社會,也稱市民社會或民間社會,該詞來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后,公民社會發(fā)展成一股洪流,其影響也越來越大,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認可和接受。公民社會能夠反映出該社會民主化的進程和公民的素質。由于西方發(fā)達國家民主化進程較快,公民社會在西方得到了長久的發(fā)展。而我國的公民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改革,起步較晚。近年來,我國的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提高,社會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社會組織或者社團,公民社會在我國正在興起。
2.3治理、善治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公民社會的深入和各社會組織的發(fā)展,他們對公共事務的影響越來越大,一個新的潮流和新的理論開始出現(xiàn)。治理理論的產(chǎn)生進一步正視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爸卫怼币辉~雖然難以界定,但治理能推動公共事務的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協(xié)調(diào),卻是大家公認的。因此,治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增進公共利益,在增進公共利益的過程中,公民的行為得到有效的引導和控制。當然,治理不是萬能的,它也存在責任與效率、競爭與合作的各種矛盾。為了克服治理的失敗,學者又提出了“善治”的概念。善治更強調(diào)合法性、責任性、回應性和有效性。善治實際上是還政于民的過程,重視公民社會的影響作用,公民社會是善治的基礎。善治理論能促進非營利組織健康有序發(fā)展。
二、當前我國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互動現(xiàn)狀
總體上,我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處于一種不平等狀態(tài),非營利組織附屬于政府。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非營利組織過度依賴政府。我國自古就缺乏國家—社會的二元對立關系,公民社會的出現(xiàn)是從改革開放之后開始的。盡管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了新氣象,但政府對社會直線管理的思維一直延續(xù)下來。就目前而言,社會領域仍然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因此,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系屬于從屬性的,不對立的二元狀態(tài)。一方面,非營利組織的財政來源依賴于政府的資助或扶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非營利組織運作資金的50%以上來源于政府。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將非營利組織作為政府人員分流的目的地,非營利組織往往帶有行政級別,完全被“行政化”了??傮w來說,非營利組織作為政府的附屬物,其發(fā)展受到政府的制約。
2.政府對非營利組織認識上存在偏差。我國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勢必要影響到政府的執(zhí)政效果,往往將非營利組織作為政府的對立面。這就導致了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對非營利組織過分進行管制。其次,政府對非營利組織實行雙重管理體制,制約著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此外,政府職能轉變本是將權力下放,政府由“劃槳”向“掌舵”轉換。但現(xiàn)實中,政府職能轉變的阻力較大,沒有在該退出的領域退出,政府仍管理著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空間非常狹窄。
3.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已初步形成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以及各地方、各部門形成的地方性法規(guī)或部門規(guī)章。但這些法律規(guī)范總體指導性較強,但立法層次低,操作不足,不配套,特別是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專門的非營利組織的法律,還有一些領域處于法律的真空狀態(tài)。比如,國家在一些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的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稅收優(yōu)惠等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另外,非營利組織內(nèi)部法律規(guī)范管理不配套,還沒有形成邊界清晰的內(nèi)部管理制度。法律的不健全在實際中會出現(xiàn)“暗箱操作”的現(xiàn)象,政府的行為會缺乏管理和規(guī)范,這就會使得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干預更加隨意。
三、建立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互動的新型關系——合作中競爭
1.轉變認識,加強合作。政府應該及時轉變觀念,認識到非營利組織在我國民主化和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認識其客觀存在性和歷史必然性?,F(xiàn)實中,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都會存在,政府只有尋求和非營利組織的合作,強化社會的自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推進經(jīng)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這要求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收縮其權利邊界,將原本屬于社會的返還給社會,提高非營利組織的自治理能力。
2.引入競爭,良性互動。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應加入競爭,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局面。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我國政府作為唯一提供者,極易產(chǎn)生資源浪費和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的現(xiàn)象。如果在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中加入競爭,非營利組織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就能促進效率的提高。此外,在對公共資源的占有和財政資源的分配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都可以引入競爭,通過競爭中的合作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應該注意的是,這種關系不屬于對抗性的關系,而是一種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因此,必須建立良好的制度或法律來進行規(guī)范。
3.完善法律體系,營造良好環(huán)境。就目前而言,無論是促進非營利組織的健康發(fā)展,還是規(guī)范政府的行為,都需要建立健全非營利組織的相關法律。具體而言:一是由政府來推動建立一部非營利組織的基本法,即《非營利組織法》。二是按照目前我國非營利組織的分類制定單行法。我國非營利組織包括三大類: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基金會。由于每一類別都有各自的特點,單行法的制定就能體現(xiàn)類別特點和具體情況。三是制定相應的專項法規(guī)。如建立《非營利組織稅收管理條例》,對稅收進行分類管理。建立《非營利組織內(nèi)部管理法》,對非營利組織內(nèi)部管理、財產(chǎn)等進行規(guī)范??傮w來說,通過政府推動建立由非營利組織基本法、單行法和專項法規(guī)在內(nèi)的法律制度,能夠有效規(guī)范政府行為,有效促進非營利組織發(fā)展,有效實現(xiàn)政府與非營利組織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黃波等.非營利組織管理[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8.
[2]羅湘.政府與非營利組織良性互動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06(05).
[3]文明超.走向合作中的競爭[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3(03).
[4]黃暉.我國政府管理和培育非營利組織的現(xiàn)狀、問題及改善措施[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11).
[5]施巍巍,楊風壽.國外非營利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研究[J].商業(yè)研究.2008(06).
作者簡介:王雪(1988—)女。山東德州人。天津市河西區(qū)職工大學。管理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城市管理、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