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
翼龍不是恐龍,但是它與恐龍一樣,都是生活在中生代的爬行動物。一般來說,翼龍與恐龍在外觀上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長有一雙由皮膜構成的、能夠飛翔的雙翼,不過有一種恐龍卻打破了這種界限,它就是奇翼龍。
在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中國的河北省覆蓋著大片的森林,森林中有許多湖泊,從高空向下望去,就好像點綴在綠色地毯上的一顆顆珍珠。幾只達爾文翼龍從森林上空飛過,它們正在尋找著位于森林頂層的食物。
看著最后一只達爾文翼龍從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樹頂掠過,很快就消失在森林的盡頭,一只躲藏在銀杏葉間的小恐龍扭動了幾下身體鉆了出來,它就是奇翼龍。奇翼龍的身上長有短而細密的羽毛,毛發(fā)的顏色以綠色和棕色為主,這讓它能夠與樹枝和樹葉很好地融為一體。
奇翼龍觀察了一下四周,確定沒有危險后準備爬下大樹,它用彎爪牢牢地抓住樹干。奇翼龍向下爬了大約十幾米,它的大眼睛就發(fā)現一只蟬正靜靜地停在一旁的樹枝上。發(fā)現獵物的奇翼龍改變了方向,為了不驚動蟬,奇翼龍輕手輕腳地靠了過去。正當奇翼龍馬上就要捕到蟬的時候,蟬也發(fā)現了奇翼龍,它立即張開翅膀向另一棵大樹飛去。
看著蟬飛走了,奇翼龍緊隨其后,只見它展開前肢一躍而起,露出了由皮膜構成的雙翼。依靠著像鳥一樣的雙翼,奇翼龍在空中快速滑翔靠近了蟬,并在蟬將要落在樹干上的那一瞬間,張嘴從后面捉住了它。奇翼龍收起雙翼,嘴里叼著還在發(fā)出響聲的蟬,向樹冠的方向爬去。
河北省的發(fā)現
2007年,河北省青龍縣的一位農民在當地采石場采石時,發(fā)現有的石板中嵌了一些類似化石的東西,他將這些石板送到了天宇自然博物館中。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開始對化石進行分析研究,他們注意到化石中保留了獨特的骨骼結構和軟組織,認為這些化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鑒于化石的重要價值,天宇自然博物館立即邀請著名恐龍專家徐星帶隊組成科研小組研究這些來自青龍縣的化石。經過科研小組多年的研究,其相關的研究論文發(fā)表在2015年的《自然》雜志上,在論文中,這種新恐龍被稱為翼龍。翼龍的屬名Yi只有兩個字母,它因此成為學名最短的恐龍。由于翼龍的中文名字與我們熟知的那種也會飛但并不是恐龍的翼龍重名,為了區(qū)分,人們就把這種新發(fā)現的恐龍稱為奇翼龍。
神奇的膜翼
奇翼龍的體形非常小,體長不足半米,即便算上尾巴上的長羽毛也不足1米。奇翼龍的體重很輕,大約只有380克。由于化石中很好地保存了其毛發(fā)痕跡,所以科學家推斷出它們身上長有較長的絲狀羽毛。
奇翼龍有一個大腦袋,腦袋上長著一對大眼睛。奇翼龍的嘴里長有銳利的牙齒,這表明它們是食肉動物。奇翼龍的脖子較短,身體偏瘦,身體后面的尾骨也不長,但是尾巴上有四根長長的羽毛。
與纖瘦的身體相比,奇翼龍的四肢長而有力,前后肢的長度差不多。奇翼龍的前肢末端長有三根手指,其中第三指的長度遠遠超過第一和第二指。它們的腕骨上還長有一根細長的棒狀骨,這根骨頭在其他恐龍的身上沒有發(fā)現過,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奇翼龍最不同凡響的結構來自于其化石中保存的軟組織。古生物學家通過分析,確認奇翼龍的前肢上長有皮膜。奇翼龍的皮膜可能僅僅是長在前肢上的,也可能是從前肢一直連到后肢上,而腕部那個奇怪的細長棒狀骨正是用來撐起皮膜的。當奇翼龍張開前肢時,這根棒狀骨將皮膜撐開就變成了翅膀,幫助它在天空中飛翔。奇翼龍不僅是恐龍家族中唯一腕部長有奇特棒狀骨的,同時還是唯一長有膜翼的成員。
演化的死胡同
奇翼龍生存于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晚期。與奇翼龍生活在一起的還有許多小巧而且長著羽毛的恐龍,包括有天宇龍、近烏龍、曉廷龍、耀龍等等。除了恐龍,當時那里還生存著大量的翼龍和哺乳動物。
樹木繁茂的森林是奇翼龍的家,這片綠色的世界既安全又能提供足夠的食物。為了躲避食肉動物的攻擊,奇翼龍平常都生活在樹上,它們是善于攀爬的小動物。在樹上爬來爬去的奇翼龍主要以昆蟲為食,它那雙大眼睛能夠輕易地發(fā)現隱蔽在樹枝間和樹干上的獵物。有的時候為了捕食或躲避危險,奇翼龍會張開雙翼從一棵樹滑翔到另外一棵樹上,就像今天的鼯鼠那樣。
奇翼龍那由皮膜構成的雙翼在恐龍家族當中是獨一無二的。由于化石并不完整,因此目前科學家們還并不確定奇翼龍的雙翼是只長在前肢上還是與后肢相連,也不確定奇翼龍到底是只會滑翔還是能像鳥類一樣用翅膀飛行。
無論奇翼龍的真正外形和飛行方式是怎樣的,它們都是恐龍家族中的另類。奇翼龍代表著恐龍家族向天空進化的一種嘗試,盡管這種嘗試最終走進了死胡同,但是卻證明了自然演化中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