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提起作文,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狀況總是令人擔憂:手撐著腦袋,嘴咬著筆頭,眼睛盯著題目,腦子一片茫然……家長犯急,卻愛莫能助,于是,抱怨聲不絕于耳:平時看那么多書怎么就不生效?嘴巴能說會道怎么就不會寫?家長越急,孩子心里就越煩,僅有的一點兒興致也蕩然無存。偶然幾次,和學生一起午餐、午休,輕松詼諧地聊起生活軼事,驚喜的是從中誕生了幾篇充滿真情實感的佳作,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一種新的作文教學思路在筆者腦中初步形成。此后,筆者從教材中走出來,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觀察、研究學生的事情、思想和情感變化上,試著走進學生的生活領(lǐng)域。孩子們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時常觸到筆者的心靈深處,讓筆者感受到童真童趣的可愛。
一、豐富生活,創(chuàng)造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中,除了要注意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形式的新穎。為此,筆者邀請一位富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家長走進課堂,客串了一堂課,反響很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加強了。此外,這堂健康課還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寫作素材。這位醫(yī)生家長的孩子寫了《課堂上的媽媽》,表現(xiàn)出對媽媽的刮目相看,不再嫌棄生活中嘮叨的媽媽,對媽媽的敬業(yè)精神肅然起敬;有學生從班級管理的角度寫了敘事文章《這樣的課堂多好》,文章提到這堂課同學們前所未有地守秩序,希望每個同學上好每堂課,認真聽講;還有學生以《特殊的一堂課》為題……同一活動,個人的感受不同,所獲取的素材也不一樣。隨著身體發(fā)育,學生的心理也隨著變化,更強調(diào)自我。同學間的矛盾陡然多起來。筆者要求學生用小品形式再現(xiàn)班級日常生活中典型的負面事例。一個個小品如同鏡子折射出生活中的道理,學生也從小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由此,寫作的大量素材應(yīng)運而生:有寫自己如何戰(zhàn)勝膽怯心理《第一次登臺》;有贊嘆他人才藝的《搞笑第一人》;還有剖析問題引人深思的《鏡子》…….只有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他們才會有思想,因此,要解決學生在作文中沒素材的問題,就是要盡量豐富他們的生活,使學生了解并認識到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
二、交流生活,挖掘素材
課間、午休時間,教師如能和學生親近、交流,會不由驚嘆:學生小腦袋里積累的感性材料可真不少啊!筆者抓住幾個典型的材料順勢引導(dǎo)進一步把寫作話題說開、說透。學生看到大家都對自己的話題感興趣,就越說越來勁,繪聲繪色,甚是可愛。如有學生傾訴,他搬了新家,每天放學回家都要過一條很寬很寬的大馬路。其他學生不以為然,說:“走十字路口,有紅綠燈怕什么?”這學生急了,跳起來說:“根本沒有紅綠燈,而且馬路四十多米寬,大小汽車川流不息……”這時,其他學生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屏住呼吸,有個學生小聲說問道:“那你怎么過去呀?”剛剛搬家的學生便仔細描述起過馬路的每一個動作,不忽略任何一個細節(jié)?!澳悴慌卵??”“怕呀!”學生充分尋找富有表現(xiàn)力的文學手段,如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把自己過馬路時的心理變化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出來,一驚一乍、牽動著在場每個人的情緒。事后,筆者鼓勵學生把他剛才用語言描述的內(nèi)容用文字寫下來,題目就是《過馬路的險情》。又如,有學生談到某人平時沉默寡言,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可另外一個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其實這個同學很善解人意,并列舉實例:有一次自己在校吃飯,菜不合胃口,吃的很慢,眼看其他同學陸續(xù)走了,心里著急,而這位“冷漠”的同學卻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對面,陪他一起吃完……不久,有學生以此為素材,采用對比的手法寫了一篇《外冷內(nèi)熱的xx》的文章,寫得有血有肉,感情真摯。由此可見,孩子的感情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一直在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認識周圍的人和事,只要教師順應(yīng)孩子的認知特點引導(dǎo)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讓他們用我手寫我心,表我意,這樣的文章才會生動具體,才會避免言之無物、空話連篇、感情貧乏、無病呻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
三、 精心提煉,打造成文
學生有了自己感興趣的素材,就會有話可說,下筆如行云流水。但生活的內(nèi)容不等于作文的內(nèi)容。要把生活的內(nèi)容變成作文的內(nèi)容,必須經(jīng)過分析、比較,從豐富的生活內(nèi)容中選取最能表達文章中心的材料。怎樣幫助學生提高這種能力呢?一是學會借鑒,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文章,入選的文章都是典型的值得借鑒的好作品,讓學生圍繞文章的中心分析作者所寫材料,提高感性認識;二是學會比較,等學生寫出作文后挑選若干篇目,讓大家評議,分析材料的選擇是否典型,在實踐中熟練技法。反復(fù)訓練,學生不斷閱讀借鑒,不斷動腦筋,思維能力得以提高,進而懂得如何圍繞文章中心選擇典型的寫作材料。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yīng)該遵循他們的心理特點,走進他們的生活,引導(dǎo)學生把情感和生活淋漓盡致地表述出來。(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