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年抗戰(zhàn)爆發(fā),中華民族危在旦夕,西安事變是這漫長戰(zhàn)爭中的一劑“強心針”,這次事變震驚中外,一般認為事變是張學良促成的;而我認為,從西安事變發(fā)生之前,再到事變發(fā)生種種表現(xiàn),以及各方態(tài)度來看,楊虎城才是促成這次事變的主角。
【關鍵詞】西安事變;楊虎城;張學良
一、西安事變的前期準備
1、楊虎城所作的準備
楊虎城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1928年11月?lián)蔚诙瘓F軍21師長,由于蔣介石和馮玉祥關系的破裂,楊虎城投向蔣介石擔任新編第11師師長,駐防河南。九一八后,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積極主張抗日。1933年又請纓抗日,遭到蔣介石拒絕;同年6月,與川北紅四方面軍達成互不侵犯默契。奉令阻截紅25軍,被打敗后楊虎城向蔣介石進言,要求停止“剿共”,無果而終。隨后楊虎城在共產(chǎn)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影響下,傾向“聯(lián)共抗日”,在西北形成紅軍、東北軍、第17路軍三方合作的局面。
“楊虎城對日本的認識就是比較高的,他回國不久,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第五天他就發(fā)表了楊虎城泣告全國人民電,這是全國高級將領不看蔣介石眼色的第一人,同時把他的方向都轉向如何實現(xiàn)抗日上來”說明他一直想要抗日的渴望和決心,在張學良率東北軍到陜甘地區(qū)剿共時,他主動去做張學良的工作,使其接受了抗日的想法。所以,楊虎城一直是站在主動的角度采取行動,張學良在前期的準備中只能算是被動,整個事變在什么時間,如何行動,怎么安排和部署,甚至可以說全局都是楊虎城在把控。
2、楊虎城、張學良對于共產(chǎn)黨的態(tài)度
楊虎城接受三民主義,也接受共產(chǎn)主義,并且在1928年提出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由于他認為蔣介石違背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所以在日本游學期間,與當?shù)毓伯a(chǎn)黨來往密切。他們希望發(fā)展其為黨員,也得到中央批準,但由于時間問題,楊虎城錯過了。這也說明楊虎城與共產(chǎn)黨早有聯(lián)系,并非從西安事變才開始。一二九運動后,國內要求一致抗日的呼聲愈發(fā)強烈,蔣介石仍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到1936年蔣介石對共產(chǎn)黨實行兩面政策。一面和共產(chǎn)黨秘密談判,另一面繼續(xù)實行“剿共”。由于對英、美的失望,蔣介石完全“剿共”的對立態(tài)度開始轉變;他也希望透過共產(chǎn)黨改善與蘇聯(lián)的關系,但都不是真心的合作。隨后蔣介石向西北調兵,開始“剿共”。
從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后,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經(jīng)歷國破家亡的悲痛,抗日意愿日益迫切;楊虎城也對蔣介石對日不抵抗政策有諸多不滿。在1935年10月,紅軍完成長征到達陜甘邊區(qū),蔣介石將張、楊二人的部隊調往陜甘一帶,卻多次被擊敗,傷亡很大卻未補充兵力,使二人都感到“剿共沒有出路”。同時國家危在旦夕,蔣介石還執(zhí)意“剿共”,這與張、楊二人主張的聯(lián)共抗日的想法相悖,多次乞求無效后,張、楊二人最終決定“兵諫”。強迫蔣介石改變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結束了他十分不愿意結束的十年內戰(zhàn),在1936年4月9日,周恩來與張學良舉行會談,就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lián)軍等問題取得了一致意見,并商定了紅軍和東北軍互不侵犯、通商、互派常駐代表等項事宜。此次會談之后,促使張學良也決定走向聯(lián)共抗日的道路。
1936年春,王炳南被共產(chǎn)國際派回國內,到西安說服楊虎城聯(lián)合抗日,他后來成為楊虎城的秘書,也成為張、楊二人與共產(chǎn)黨的聯(lián)絡官。這說明楊虎城比張學良更早的下定了聯(lián)合抗日的決心,也更早的采取行動,并與共產(chǎn)黨聯(lián)系緊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也提過:“我是由王炳南引薦給楊將軍的,王與他的妻子安娜當時就住在楊家。王是楊的政治秘書,也是中共中央與張少帥、楊將軍之間在西安的主要聯(lián)絡官?!?/p>
二、“兵諫”蔣介石,促使西安事變發(fā)生
在西安事變之前,張、楊二人多次力勸蔣介石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但都遭到拒絕。1936年10月27日,蔣介石在王曲軍官訓練團講話時聲稱:“我們最近的敵人是共產(chǎn)黨,為害也最急;日本離我們很遠,為害尚緩”,對“不積極剿共而輕言抗日”者,“要予以制裁”。這些都說明蔣介石并不認為抗日是當務之急,認為“剿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對于張、楊的抗日訴求一直持反感態(tài)度,甚至親自督促“剿匪”工作。
之后蔣介石調集三十個師從河南進入陜甘地區(qū)“剿共”,并且他于1936年12月4日到達西安,逼迫張、楊率領部隊到達陜北前線“剿共”,并威脅二人,若違抗“剿共”命令,將給以“相當?shù)奶幹谩薄?2月7日,張、楊二人又與蔣介石爭論,最后蔣介石嚴厲的說:“你現(xiàn)在就是拿槍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變?!贝藭r他們如果不赴陜甘前線作戰(zhàn),那么將被分別調往閩、皖,并且蔣會調集中央紅軍進駐西北“剿共”。張學良和楊虎城雖然不愿意與紅軍再進行戰(zhàn)斗,但是也不愿離開西北,也不愿軍隊被蔣介石收編和吞并,使二人處于兩難。由于楊虎城不斷說服張學良運用兵諫策略,抓住最高統(tǒng)帥,所以張、楊二人在12日凌晨“兵諫”蔣介石。
蔣介石離開西安后,西安事變并沒有結束,蔣介石一到南京就調兵,重新逼近西安,此時楊虎城竭力維持東北軍、十七路軍的團結,避內戰(zhàn)的發(fā)生,穩(wěn)定了局勢,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所以他從前期準備到后期都完整參與其中,在整個事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總結
從1936年西安事變直至今日,多數(shù)人都認為這次事變張學良是主角,而楊虎城只是輔助作用,但是諸多的依據(jù)說明真正的主角是楊虎城。1990年張學良在美國回答張之丙姐妹的訪談時說:“西安事變那可是說他是主角哇,不過名義是我,我是主角了,當然由我負責任?!比绻麤]有張學良的幫助,或許西安事變也不會成功,或許還有其他的結局;但是事實上,張學良只是站在了“前端”,而真正的主角是楊虎城,蔣介石也認為是他一手策劃的西安事變,所以最終蔣介石殺害了楊虎城,對張學良并沒有痛下殺手。也正是由于他所做的一切,共產(chǎn)黨才會對他進行營救。
楊虎城對于西安事變所作的貢獻是無法代替的,因為他的堅持,以及在整個西安事變前后所作的各種努力,才強迫蔣介石改變了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結束了蔣介石不愿意結束的十年內戰(zhàn),開啟了一個新的“國共合作”時期。使全民族團結一心,才真正成就了這個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的發(fā)生和成功。西安事變的重要性和影響都是舉足輕重的,它的發(fā)生也使抗日戰(zhàn)爭走向了一個新階段。
【參考文獻】
[1] 楊 翰. 楊虎城與西安事變[M].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4.
[2] 李 文. 中國國民黨史[M].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1.
[3]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一卷上冊)[M].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2002.
【作者簡介】
劉煒亮,陜西西安人,中共陜西省委黨校中共黨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共產(chǎn)黨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