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文科數學是多數大學文科專業(yè)課程中的基礎課程,重點在于培養(yǎng)大學文科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邏輯思維和數學應用能力。在大學文科數學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模式,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大學文科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本文以合作性學習模式為基礎,對大學文科數學教學改革的實施策略進行了分析與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合作性學習模式 大學 文科數學
引言
合作性學習主要是指,在同一學習目標(任務)的基礎上,以學習小學的形式,進行分工互助性學習,從而完成學習目標(任務)的教學模式[1]。合作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應用,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認知能力,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合作意識、交流與溝通能力、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的培養(yǎng)與提升。因此,在新時期大學文科數學教學改革中,為促進大學文科數學教學對學生數學素養(yǎng)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實現合作性學習模式的有效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诖?,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合作性學習模式基礎下的大學文科數學教學改革進行了如下分析。
一、提高認識,激發(fā)學生對大學文科數學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
目前,在我國大學文科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基礎薄弱、學習方法單一、缺乏學習動機、缺乏自信心等問題[2]。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文科數學的學習興趣,限制了文科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改革的推進。而實踐證明,合作性學習模式所具有的小組合作探索性、開放性以及互幫互助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大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積極指數,提升學生對文科數學的積極學習態(tài)度與自信心。與此同時,通過團體(小組)研討的互幫互助,學生的自主參與性得到了提升,加大了基礎薄弱學生對文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與期望值。此外,合作性學習模式的有效實踐,打破了傳統(tǒng)學生文科數學學習的弊端,有效轉變了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觀念,為文科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利支持。因此,教師在大學文科數學合作性學習模式教學中,應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側重于對文科數學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疑問點的準確講解,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造提供學習和思考空間,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自我發(fā)現與合作探討性。
二、科學選擇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合作性學習問題
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合作性學習模式基礎下的大學文科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選擇,保證學科基礎知識安排的合理性,實現文科數學教學內容中知識重點、難點與疑點的具有體現。例如,在大學文科數學“微積分思想與文化”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明確“微積分思想與文化”教學目標,將“微積分思想與文化”中“極限”、“連續(xù)”、“微分”、“導數”、“定積分”等的基礎概念分析與簡單應用(包括近似計算中微分的應用、幾何圖形中導致的應用、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中定積分的應用等)設置為教學重點[3]。從而實現數學概念由抽象化到形象化、生活化的轉變,強化學生對學生對文科數學理論概念的理解與記憶,轉變學生對文科數學的學習態(tài)度。
合作性學習題目的合理化設計,是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成功與否的直接影響因素,因此在進行課堂以及課后小組合作性學習研討題目時,應注重題目的合理性與開放性,用以保證題目探討的可行性與開拓性,加強學生對文科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促進小組合作中學生整體的有效溝通與交流。例如,在上述“微積分思想與文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所確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設計如下問題,如“在馬克思、恩格斯對微積分的評述的基礎上,談談微積分在哲學觀點下的理解與認知”、“以生活實際為例,分析導數、定積分以及極限的應用”、“請舉例分析微積分所具有的美學性質”、“談談極限思想在中國古代中的發(fā)展”等等。小組學生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資料查閱、分析與整理,并根據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與分析,在討論過程中加深對文科數學知識的理解,感知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所具有的應用魅力,激發(fā)了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數學素養(yǎng)與合作能力。
三、建立科學合作性學習評價體系,創(chuàng)新文科數學教學評價方法
教學評價作為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不僅對學生自我自認、自我評價以及自我提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定以及教學問題的發(fā)現與解決同樣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合作性學習模式基礎下的大學文科數學教學改革中,教師應建立科學評價體系與評價方法,用以保證教學評價作用的有效發(fā)揮,提升教學質量。首先,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以“數學試卷成績”為準則的評價方法,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與評價。例如,構建“學生總成績=50%期末成績+35%合作性學習討論成績+15%平時成績”的評價體系,其中學生的合作性學習討論成績則根據學生個人表現(包括資料查閱、個人研討態(tài)度、自主研究報告等)以及小組整體表現(包括班級討論情況、小組整體研討情況等)進行判定。與此同時,為促進學生的活動參與性,教師利用分層次評定法對小組以及小組成員進行公平、公正、公開性評價,用以肯定學生的能力,優(yōu)化教學質量。
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合作性學習模式下的大學文科數學教學改革,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對文科數學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tǒng)文科數學中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學習思維,開拓了學生潛在能力,為大學文科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蔣立兵,陳佑清.高校文科課程翻轉課堂有效性的準實驗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7:107-113.
[2]張金玲.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有效性提升路徑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6(05).
[3]張珍珍,汪濤.關于“先學后教”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況的研究——以安徽省安慶市某高級中學為例[J].職業(yè),2017,04:29-31.
作者簡介
姓名:宋敏(1963.03--);性別:女,籍貫:四川省成都人,學歷:本科,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大學;現有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大學數學教育教學,文科數學教育)計算機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