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子
好友是一名雜志記者,她已經(jīng)工作五六年了,工作算是努力,但未見什么成績。有時她也會嘲笑自己,但更多時候她還是安之若素,她知道自己沒有過人的天賦,只求做到問心無愧。她常將一些采訪前后的故事講給我聽,有一則讓我印象深刻。
幾年前她曾做過一次葉嘉瑩教授的采訪,談論古典詩詞。報道照例沒有太大反響,但有一位山東的讀者特地給她發(fā)來短信,講了自己的故事。這位讀者因為對自己的學校教育不滿,便在周末聚集同事和鄰居的孩子開設私塾教授古典文學。然而以如此“理想”占用孩子們本應去學英語、學奧數(shù)的時間究竟是對是錯,他心里常有疑惑。直到他讀到那篇報道,看到葉嘉瑩教授以一生的感悟現(xiàn)身說法,他終于又找到了堅持下去的勇氣。
她告訴我,她并不奢望自己做的事情會推動社會進步,一篇報道哪怕只對一個人有實際的影響,也就足夠了。
那時好友正在人生的低谷期,住在冬天時會猛灌冷風的小房子里,她沒想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被曾經(jīng)的努力反哺。
這個故事其實是我看到紀錄片《尋找小糖人》后想起的。這部獲得201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激動人心。
20世紀70年代,美國歌手羅德里格斯錄制了兩張唱片,制作人和唱片行老板都稱贊他唱得比鮑勃·迪倫還棒,然而唱片發(fā)行后卻無人問津。
沒人知道,在遙遠的南非,羅德里格斯的音樂被瘋狂傳播與追捧,甚至有人把專輯的封面圖案刺在自己的肩膀上。那些以逃離大城市、追求自我為內容的歌詞被南非受壓制的人們賦予反體制的含義。他們如夢初醒,意識到“還有出路”,他們齊聲高唱著他的歌曲,走上街頭抗議,甚至由此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自由運動。
有趣的是,南非流傳著羅德里格斯早已在舞臺上自殺身亡的謠言。多年來,人們帶著惋惜的心情緬懷著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然而一位音樂記者在不懈挖掘之后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還活著。在美國,在那個幾乎沒人關注他唱歌的國家,他在為別人修房頂。
南非人沸騰了。他們迅速安排了羅德里格斯到南非的巡回演出。媒體、樂迷甚至組織者都不敢相信這個消息,他們暗自做好從飛機上接下一個冒牌貨的準備。然而這位他們奉為音樂教父的人真的出現(xiàn)了,他自自然然上臺,平平靜靜地唱起他們傳唱多年的歌。5000多人的演出現(xiàn)場被激情充塞,人們喊著、唱著、哭著,懷念青春,懷念反抗的日子。
羅德里格斯平靜地經(jīng)歷了這一切后回到美國繼續(xù)做木工。他知道,自己只是寫了想寫的歌曲,在美國沒有遇到知音,這沒什么;在一個遙遠的國家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他也覺得沒什么,這不過是做好自己的事罷了。
羅德里格斯的傳奇與好友所講的故事看似沒有多少可比性,但在我看來,兩者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每一分努力都不會白費。這道理不必多說了,還是現(xiàn)身說法最有力量。
(文章摘自網(wǎng)絡)endprint
求學·文科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