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運(yùn)榮
摘 要: 一個杰出作家的生命狀態(tài),既存在于其個體的軀體中,又寄寓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老舍在歷史浩劫中投湖自盡,“坦然赴死”,是他素有輕生之念,還是存在他骨子里的理想超度?本文從老舍悲劇人生結(jié)局及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窺探老舍的創(chuàng)作心理動因。
關(guān)鍵詞: 老舍 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心理動因
一
哪吒通過剜腸剔骨的死亡,才重現(xiàn)蓮花化身;宋江等梁山好漢經(jīng)過死亡,才能回歸星宿的位置;岳飛因?yàn)榍貦u的陷害冤死,才回到他原本大鵬的本體;林黛玉焚稿斷情,通過死亡回歸于靈河岸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在這些例子中,主人公都是以死亡作為再生的契機(jī),也就是說他們必須以死亡或出家結(jié)束原有的生命狀態(tài),始能回歸于原來的神話生命,為了讓人回到原始生命,必須讓他們經(jīng)過今生的死亡,死亡是通往隔離的過渡,是精神的再生,是由俗到圣、由死而再生的不可或缺的過程。
老舍投湖自盡于“文革”開始時,他走得這樣的倉促,是他素來就有輕生之念嗎?不是。老舍在《還想著它》中提到他在華僑中學(xué)開始教書不久,便病倒了,身上起了小紅點(diǎn)。他自己說過“痧疹歸心,不死才怪”,因此“有點(diǎn)怕死”,“可是,住了不到幾天,我發(fā)燒,身上起了小紅點(diǎn)。平日我是很勇敢的,一病可就有點(diǎn)怕死。身上有小紅點(diǎn)喲,這玩藝,痧疹歸心,不死才怪!把校醫(yī)請來了,他給了我兩包金雞納霜,告訴我離死還很遠(yuǎn)。吃了金雞納霜,睡在床上,既然離死還很遠(yuǎn),死我也不怕了,于是依舊勇敢起來……”[1]
當(dāng)死神來臨時,老舍流露出對生的眷戀,對死顯得那么懼怕,那他又何來勇氣,自己主動投奔死神呢?或許我們能從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找到蛛絲馬跡。因?yàn)槿魏我幻艹龅淖骷?,其生命的狀態(tài)都不僅存在于個體的軀體中,更寄寓在他的作品中。
二
由于某種原因,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大都具有殉道式的心理特征,他們或以死亡,或以出家結(jié)束原有的生命狀態(tài),并回歸到屬于他們的理想的生命、世界之中。
在《宗月大師》中,宗月大師是劉大叔出家后的變體。劉大叔在出家前是個十足的闊大爺——有著兩個大院子的宅子,宅子后面有個后花園,宅子的前后左右全是他的房屋,如果把那些房子齊齊排起來,可以占半條大街,除此之外,他還有幾處店鋪。但是,他只懂得花錢,而不知道怎樣計算。人們吃他,他甘心讓他們吃;人們騙他,他付諸一笑。他的財產(chǎn),有一部分是賣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騙了去的。可是,他不管,不肯去請律師。貧與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樣的,他的笑聲照舊是洪亮的。到“我”在中學(xué)畢業(yè)的時候,他只剩了那個后花園,已一貧如洗了。假若在這時候,他不再隨便花錢,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園和城外的地產(chǎn)。兒女受著饑寒,自己也受盡折磨;可是,他還是去辦貧兒學(xué)校、粥廠等慈善事業(yè)。他忘了自我,也忘了——給民眾放糧放錢,不過只是延長貧民們受苦難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攔住他們心靈和肉體的死亡。劉大叔還是那么熱心、那么真誠。在“我”出國以前,劉大叔的兒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園也出了手。在歷經(jīng)這種生命的劇痛之后,他入廟為僧,夫人與小姐入庵為尼。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他也嫖也賭,但是絕對不會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F(xiàn)在,他每日一餐,入秋還穿著件夏布道袍。這樣苦修,他的臉上還是紅紅的,笑聲還是洪亮的。出家以后,劉大叔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沒過多久就被驅(qū)趕出來了——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不惜變賣廟產(chǎn)救濟(jì)苦人。但廟里不容許這種方丈。一般來講,方丈的責(zé)任是擴(kuò)充廟產(chǎn),而不是救苦救難的。離開大寺,他到一座沒有任何產(chǎn)業(yè)的寺廟里做方丈。他既沒有錢,又要日日為僧眾們找到齋吃。同時,他還堅(jiān)持舉辦粥廠等慈善事業(yè)。他窮,他忙,他每日只進(jìn)一頓簡單的素餐,可是他的笑聲還是那么洪亮。
宗月大師熱衷于關(guān)注社會群體生命狀態(tài),以殉道式的精神放棄了自己的家庭與財富,犧牲個體以濟(jì)群體。以出家結(jié)束原有的生命狀態(tài),并回歸到屬于他的簡單而淳樸的、救濟(jì)蒼生的理想的生命與世界之中。
在《微神》中,“我”暗戀的純情女子,面對生活的艱難、生存技能的有限,背負(fù)不能承受的生活重任,而不得不拋棄道德,走上不歸路?!捎凇拔摇钡呐橙踹h(yuǎn)赴南洋,女子因隔離而心發(fā)了慌:盡管她想念著“我”,但還是接受了一個長得像“我”的青年。肉體的獲得不完全是愛的滿足,容貌的相似不能代替愛的真形,兩人最終走向陌路。而這時候,她父親破產(chǎn),不得不把自己賣給一個闊公子,為了供給她的父親買煙吃。她把愛藏在心中,拿肉體掙來的茶飯營養(yǎng)著它,深恐肉體死了,愛便不存在了。長久的,她丈夫感受不到她的愛,對她由討厭變?yōu)楣_辱罵、痛打。最終,逼得她承認(rèn)自己是心另有所寄。于是,她被趕出來了。而她的父親照樣找她要錢,不得已,她選擇了當(dāng)妓女。雖淪為妓女,為著“我們”曾經(jīng)有過的朦朦朧朧的一段戀情,一段美好又高潔的戀情,她心里永遠(yuǎn)愛“我”。假如“我”不回來,“我”就是她茍活于世的唯一緣由??墒?,“我”偏偏回來了,而且回來得這樣遲——她見了“我”,找不到自己,不知道拿什么給“我”,于是在打胎的時候自己下手殺了自己。她念及的是:“我”回來遲了,她別再死遲了——她再晚死一會兒,她便連住在“我”心中的希望也沒有了。她不愿破壞自己在“我”心中的形象,而不惜自殺身亡。
這些人物的死亡,或出家,都表明老舍將筆觸伸及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惰性中,不遺余力地想把民族血液中的沉淀物剔除掉,希望在惰性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中多增添一點(diǎn)亮色。而這最好的捷徑,便是讓作品的人物多一些剛烈的性格,甚至不惜恤身?!半y道生活是那么美好,值得我們用鐐銬去換取嗎?”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三
老舍對民眾社會心理的批判,透視國民的劣根性,反省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作心理主要集中在他的畢生代表作《四世同堂》之中——說好話的磕頭作揖的哲學(xué),無法避免祈天佑的受辱;傳統(tǒng)的禮節(jié),不能消弭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老舍用事實(shí)告訴人們:逆來而順受,自己只管自己過活的思想,是釀成如今苦難生活的根源之一。因此,作者希望有抗?fàn)幍幕鹦?,嘹亮國人黑暗的心理、懦弱的精神。?fù)載這種精神的使者需有不屈的犧牲精神。于是出現(xiàn)了祈天佑的不堪侮辱而自殺;棚匠劉師傅去家離城而從軍;曾經(jīng)沉湎于茶、酒、詩、畫之中的錢默吟,在經(jīng)歷了血的教訓(xùn)之后,明白了“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假若北平是樹,我便是花,盡管是一朵閑花。北平若是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必活下去”[2]。他由隱士轉(zhuǎn)變?yōu)閼?zhàn)士,并且轉(zhuǎn)變?yōu)楦矣跔奚亩肥俊?/p>
這些人物的殉道式犧牲精神,是老舍賦予他們的,他們的精神就是老舍先生的理想精神。他希望這種精神感召人們,沖破國人那封建守舊、迂腐頹唐,懶散茍且、糊涂懦弱的“本色”,力摒沒有明晰的國家意識、缺乏健全人格的病態(tài)性格和畸形心理。
毋庸置疑,老舍的這種思想是有現(xiàn)實(shí)根源的。這是受其母思想的影響,使他具有“軟中硬”的思想,對“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態(tài)度,把吃虧看作當(dāng)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么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界限”[3]。他曾說:“及至社會上真有了禍患,他會以身諫,投水,他殉難!”
老舍在那場民族的浩劫中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實(shí)現(xiàn)了自己三番五次在書寫中勾勒的理想,超越了世俗的精神,飛升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國。
參考文獻(xiàn):
[1]老舍.還想著它[A].老舍自傳[C].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
[2]老舍.四世同堂[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
[3]老舍.我的母親[A].老舍文集[C].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