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的工藝研究

2017-04-25 02:05:50濱趙勤劉勇陳一資張志清蘇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雅安6504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理學院雅安6504
中國糧油學報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瓜籽混料果膠酶

胡 濱趙 勤劉 勇陳一資張志清蘇 趙(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雅安 6504)(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理學院,雅安 6504)

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的工藝研究

胡 濱1趙 勤1劉 勇2陳一資1張志清1蘇 趙1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1,雅安 625014)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理學院2,雅安 625014)

以絲瓜籽為原料,研究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的最佳工藝并對其脂肪酸組成、理化特性進行分析。經(jīng)單因素試驗與混料試驗,確定了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的分步酶解條件為:首先添加2.0%的復合酶(其中維素酶、果膠酶、半纖維素酶的配比為0.663∶0.237∶0.100),在pH 4.8、溫度45℃、液料比7∶1條件下,酶解2.5 h;再加入1.0%的中性蛋白酶,在pH 6.8、溫度45℃條件下,酶解1.5 h,最終絲瓜籽油提取率達到93.85%。該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其酸價、過氧化值等指標符合國家食用油衛(wèi)生標準。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是一種有效的油脂提取方法。

絲瓜籽油 水酶法 混料設(shè)計 脂肪酸組成 理化特性

絲瓜又名天羅瓜或天吊瓜,是葫蘆科一年生攀緣草本植物,原產(chǎn)于印度,在唐末宋初引種到我國。由于它產(chǎn)量高和品質(zhì)好,既可作蔬菜又可作藥用,在我國各地普遍種植。絲瓜籽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特別是油脂含量豐富,具有很高的應(yīng)用價值[1]。隨著絲瓜絡(luò)作為潔具的廣泛開發(fā)利用,我國有多個省市如浙江、江蘇、江西等地大量栽培絲瓜絡(luò),所產(chǎn)生的大量絲瓜籽除少數(shù)藥用以外,大部分被丟棄,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加快絲瓜籽油提取工藝的研究,不僅能夠解決我國食用植物油料資源短缺問題,還可以提供新的優(yōu)質(zhì)食用油脂。目前,有關(guān)絲瓜籽油提取方法的報道相對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溶劑提取法、超聲波輔助提取法、及微波輔助提取法等方面[2-3],但采用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的方法還鮮見報道。水酶法是將酶制劑應(yīng)用于油脂提取的方法,在對油料種子機械破碎基礎(chǔ)上利用酶的降解作用提高油脂的出油率。該法提取油脂反應(yīng)條件溫和,無有機溶劑殘留,可同時得到油和蛋白質(zhì),目前應(yīng)用廣泛[4]?;炝显O(shè)計是一種特殊的回歸設(shè)計,它是要合理的選擇試驗點,通過不同百分比的組合試驗,得到試驗指標成分百分比的最優(yōu)回歸方程,來探索響應(yīng)曲面來估計多分量系統(tǒng)的內(nèi)在規(guī)律,現(xiàn)已在多學科領(lǐng)域廣泛應(yīng)用[5]。為此,本試驗以絲瓜籽為原料,在單因素試驗基礎(chǔ)上,采用混料設(shè)計優(yōu)化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并對其脂肪酸組成和理化特性進行分析,以期為絲瓜籽油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絲瓜籽:成都市國際商貿(mào)城中藥材專業(yè)市場。

纖維素酶(酶活:≥400 U/mg)、果膠酶(酶活:≥500 U/mg)、半纖維素酶(酶活:≥5 U/mg)、酸性蛋白酶(酶活:≥50 U/mg)、中性蛋白酶(酶活:≥50 U/mg)、堿性蛋白酶(酶活:≥200 U/mg):上海瑞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氫氧化鉀、碘化鉀、三氯甲烷、冰醋酸等常規(guī)試劑均為分析純。

FW135型中草藥粉粹機: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DF-101S型集熱式磁力加熱攪拌器:金壇市白塔新寶儀器廠;PHS-25型pH計:上海雷磁科學儀器有限公司;LD5-2A型離心機:上海醫(yī)用離心機廠;7890A型氣相色譜儀:安捷倫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1.2.1 絲瓜籽主要成分的測定

蛋白質(zhì):按照GB 5009.5—2010,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脂肪:按照GB/T 5009.6—2003,采用索氏提取法測定;淀粉:按照GB/T 5009.9—2008,采用酶解法測定;灰分:按照GB 5009.4—2010,采用高溫灼燒法測定;水分:按照GB 5009.3—2010,采用直接干燥法測定。

1.2.2 絲瓜籽油的提取方法

1.2.2.1 操作要點

將絲瓜籽去殼后恒溫干燥至質(zhì)量恒定,經(jīng)粉碎過80目篩,稱取一定質(zhì)量絲瓜籽粉置于三角瓶,加入一定體積蒸餾水,先加入復合酶(纖維素酶、果膠酶、半纖維素酶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加入中性蛋白酶,采用分步酶解法提油。酶解結(jié)束后,在沸水浴滅酶10 min,經(jīng)離心(離心轉(zhuǎn)速3 500 r/min,20 min)后,收集上層游離油,再將游離油在105℃下干燥后稱量,計算提取率。

絲瓜籽油提取率=(游離油質(zhì)量/原料脂肪質(zhì)量)×100%

1.2.2.2 復合酶酶解條件的確定

以提取率為指標,首先研究不同種類酶對提取率的影響;再研究復合酶(設(shè)定纖維素酶、果膠酶、半纖維素酶的配比為0.33∶0.33∶0.33,3種酶比例之和為1)在不同pH、溫度、液料比、時間及酶添加量條件下對提取率的影響,以確定復合酶的酶解條件。

1.2.2.3 復合酶適宜配比的優(yōu)化

在單因素試驗基礎(chǔ)上,按照Design-expert 9.0軟件中混料試驗設(shè)計原理,對復合酶(纖維素酶、果膠酶、半纖維素酶)的不同混合比例進行優(yōu)化,以確定3種酶的適宜配比。

1.2.2.4 中性蛋白酶酶解條件的確定

為進一步提高提取率,在確定復合酶提取絲瓜籽油的最優(yōu)參數(shù)基礎(chǔ)上,進行二次酶解。研究中性蛋白酶在不同pH值、溫度、時間和酶添加量條件下對提取率的影響,以確定中性蛋白酶的酶解條件。

1.2.3 絲瓜籽油脂肪酸組成的測定

絲瓜籽油脂肪酸的甲酯化制備按照 GB/T 17376—2008進行;絲瓜籽油脂肪酸的組成分析按照GB/T 17377—2008進行。

GC分析條件:HP-FFAP型石英毛細管柱(30 m×0.32 mm×0.25 μm);載氣為高純氮氣(純度≥99.999%);恒流模式,流量為2 mL/min;尾吹氣為氮氣,流量為28 mL/min;檢測器溫度為300℃,空氣流量為400 mL/min,氫氣流量為30 mL/min;升溫程序:初始溫度60℃,以10℃/min速率升至220℃,保持10 min;進樣口溫度為220℃,進樣量1 μL,分流進樣,分流比10∶1。

1.2.4 絲瓜籽油理化指標的測定

水分及揮發(fā)物含量:按照GB/T 5528—2008《動植物油脂水分及揮發(fā)物含量測定》測定;相對密度:按照GB/T 5526—1985《植物油脂檢驗比重測定法》測定;皂化值:按照GB/T 5534—2008《動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測定》測定;碘值:按照GB/T 5532—2008《動植物油脂碘值的測定》測定;酸價和過氧化值:按照GB/T 5009.37—2003《食用植物油衛(wèi)生標準的分析方法》測定。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絲瓜籽主要成分分析

絲瓜籽主要成分分析結(jié)果見表1。

表1 絲瓜籽主要成分含量

2.2 酶的種類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預試驗基礎(chǔ)上,將原料粉粹過80目篩,分別研究不同種類酶對提取率影響。具體酶解條件為:纖維素酶添加量2.0%、pH 4.5、時間2.0 h、溫度45℃、液料比6∶1;果膠酶添加量2.0%、pH 5.0、時間2.0 h、溫度50℃、液料比6∶1;半纖維素酶添加量2.0%、pH 4.5、時間2.0 h、溫度45℃、液料比6∶1;酸性蛋白酶添加量2.0%、pH 3.5、時間2.0 h、溫度55℃、液料比6∶1;中性蛋白酶添加量2.0%、pH 7.0、時間2.0 h、溫度45℃、液料比6∶1;堿性蛋白酶添加量2.0%、pH 8.0、時間2.0 h、溫度50℃、液料比6∶1。結(jié)果見圖1。

由圖1知,在相同的酶添加量條件下,不同酶在各自較適宜酶解條件下對絲瓜籽油的提取率差異較大。其中纖維素酶提取效果較好,果膠酶、中性蛋白酶次之。由于植物細胞壁是以纖維素為骨架,并與半纖維素、果膠及蛋白質(zhì)等大分子結(jié)合而成,單一酶無法將細胞壁完全破裂,單獨使用效果有限,故考慮將酶復配使用,以提高提油率[6]。Zhang等[7]在研究水酶法提取月桂樹葉油時也認為,單一酶很難將細胞壁完全分解,將酶復配后使用可明顯提高提取率。此外,細胞壁內(nèi)側(cè)還有一層由蛋白質(zhì)和脂類組成的細胞膜,使得部分油脂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彭瑤瑤等[8]在研究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時也認為,分步酶解法可以顯著提高提取率。因此本試驗采用分步酶解法提取絲瓜籽油,先加入復合酶(纖維素酶、果膠酶、半纖維素酶按一定比例混合)破壁,再加入中性蛋白酶降解蛋白質(zhì),這樣能使細胞壁中的油脂得到充分釋放,以提高提取率。

圖1 不同種類酶對提取率的影響

2.3 復合酶酶解條件的確定

2.3.1 pH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溫度45℃、液料比6∶1、時間2.0 h、復合酶(設(shè)定纖維素酶、果膠酶、半纖維素酶的配比為0.33∶0.33∶0.33,3種酶的比例之和為1)添加量2%條件下,研究不同pH對提取率影響,結(jié)果見圖2。

由圖2知,在pH 4.0~4.8范圍內(nèi),提取率隨著酶解pH的升高而迅速增加;在pH 4.8時達到最高,提取率為61.38%;但當pH超過4.8時,提取率隨pH升高而下降。這可能與復合酶的最適酶解pH有關(guān),當酶解pH偏離其最適pH時酶活下降,對細胞壁破裂效果降低,不利于油脂釋出。因此,本試驗適宜酶解pH為4.8。

圖2 不同pH和溫度對提取率的影響

2.3.2 酶解溫度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pH 4.8、液料比6∶1、時間2 h、復合酶添加量2%條件下,研究不同酶解溫度對提取率影響,結(jié)果見圖2。

由圖2知,酶解溫度由40℃升至45℃時,提取率上升;在45~50℃范圍內(nèi),提取率最高;但溫度超過50℃時,提取率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這是因為在一定溫度范圍內(nèi),隨著反應(yīng)溫度升高反應(yīng)物能量增加,分子間接觸頻率在單位時間內(nèi)增加,反應(yīng)速度加快;當反應(yīng)體系溫度高于酶的最適溫度時,能量被酶分子過量吸收,酶蛋白變性,其活性減弱甚至喪失催化活性,從而降低酶解反應(yīng)速度。林莉等[9]在采用水酶法提取薏米糠油也時證實,酶解過程中若溫度過高,提取率下降。因此,本試驗適宜酶解溫度為45℃。

2.3.3 液料比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pH 4.8、溫度45℃、時間2 h、復合酶添加量2%條件下,研究不同液料比對提取率影響,結(jié)果見圖3。

由圖3知,當液料比在5∶1至7∶1的范圍內(nèi),隨著液料比增加,提取率快速上升;在液料比為7∶1時達到最高,為63.83%。這可能是酶解時隨著水分的不斷加入有利于酶和酶解物質(zhì)的擴散,對酶解有利。當液料比大于7∶1時,提取率反而有所下降,可能是加水過量降低了酶與底物的濃度,使得酶與底物的碰撞概率下降,提取率降低。李靜等[10]在采用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時也證實,隨著液料比增加,提取率先上升后下降,與本研究結(jié)論類似。因此,在本試驗適宜液料比為7∶1。

圖3 不同液料比和時間對提取率的影響

2.3.4 酶解時間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pH 4.8、溫度45℃、液料比7∶1,復合酶添加量2%條件下,研究不同酶解時間對提取率影響,結(jié)果見圖3。

由圖3知,在酶解的前2.5 h內(nèi),隨著酶解時間延長提取率增加;在2.5 h達到最高值66.68%;但在2.5 h以后,提取率增加緩慢。這是由于當酶解反應(yīng)進行到一定時間以后,由于底物減少,使得酶與底物的反應(yīng)已基本完成,提取率不再增加。徐鳳敏等[11]在采用水酶法提取枸杞籽油時也證實,隨著酶解時間延長,提取率上升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與本研究結(jié)論類似。因此,本試驗適宜酶解時間為2.5 h。

2.3.5 復合酶添加量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pH 4.8、溫度45℃、液料比7∶1、時間2.5 h條件下,研究復合酶不同添加量對提取率影響,結(jié)果見圖4。由圖4知,酶添加量由1.0%增加至2.0%時,提取率顯著增加;酶量在2%時,提取率達到最高值;當超過2%以后,繼續(xù)增加酶量,對提取率影響不大。這是由于混合酶可降解細胞壁中的纖維素、果膠、半纖維素等物質(zhì),酶量增加,反應(yīng)速率加快,細胞壁破潰徹底,越有利于細胞壁內(nèi)油脂釋放。但酶量增至一定量后,由于底物濃度不變,繼續(xù)增加酶量對提取率影響不大。祖亭月等[12]在采用水酶法提取橡膠籽油時證實,隨著復合酶用量增加,提取率上升至一定程度后趨于穩(wěn)定,與本研究結(jié)論類似。因此,本試驗適宜的復合酶添加量為2%。

圖4 復合酶的不同添加量對提取率的影響

2.3.6 混料試驗

2.3.6.1 混料試驗模型的建立

采用Design-expert 9.0軟件中混料試驗設(shè)計,選擇纖維素酶添加比例(A)、果膠酶添加比例(B)和半纖維素酶添加比例(C)為自變量,以提取率(Y)為響應(yīng)值,將三種酶百分含量分別限定在0.1≤A<1,0.1≤B<1,0.1≤C<1范圍內(nèi),且A+B+C=1 (100%)。經(jīng)過軟件自動優(yōu)化處理后,生成各因素的試驗方案進行試驗,結(jié)果見表2。

由軟件對表2數(shù)據(jù)優(yōu)化分析,得到Y(jié)與A、B和C回歸方程模型:

Y=57.98A+61.12B+56.51C+62.65AB+ 45.98AC-2.60BC-103.77ABC+156.07(A-B)+ 14.36(A-C)+48.56(B-C)

2.3.6.2 混料試驗模型的顯著性檢驗

對混料回歸方程模型進行方差分析和可信度分析,結(jié)果見表3。

表2 混料設(shè)計試驗方案及結(jié)果

表3 回歸方程方差分析結(jié)果

由表3可知,該回歸方程模型極顯著(P<0.01),失擬項不顯著(P>0.05),表明該回歸方程擬合度好,誤差小,可以用該方程對不同條件下的提取效果進行分析和預測。

通過對回歸方程進行可信度分析表明,R2(回歸方程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99 1,(回歸方程的校正決定系數(shù))為0.997 9,(預測復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843 4,表明該方程可以解釋響應(yīng)值變化的99.91%;AP(信噪比)為96.262,遠大于4,且 CV(變異系數(shù))為0.45%,表明回歸方程的擬合度和可信度均很高。通過P值可知ABC三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對試驗結(jié)果影響極顯著(P<0.01)。3種酶交互作用的等高線圖和響應(yīng)面圖見圖5。

圖5 三因素交互作用對提取率影響的等高線圖和響應(yīng)面圖

由圖5可知,當果膠酶用量較高,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用量較少,或半纖維素酶用量較高,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用量較少時,提取率大概在60%左右。而當纖維素酶用量較高,果膠酶和半纖維素酶用量較少時,提取率較高,為80%左右。這表明3種酶在酶解過程中,纖維素酶起到了主導作用,但是果膠酶和半纖維素酶對提取率同樣有所貢獻。由于響應(yīng)面圖出現(xiàn)了曲面,說明3種酶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因此在酶解過程中,將3種酶適宜配比后組成的混合酶系對油脂提取可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顯著提高提取率。2.3.6.3 驗證試驗

通過Design expert 9.0軟件求解方程,得出理想的混合酶配比為:纖維素酶添加比例0.663、果膠酶添加比例0.237及半纖維素酶添加比例0.100,此時理論提取率為80.91%。為驗證該配比的可靠性,進行3次驗證試驗,提取率平均值為80.62%,與理論預測值基本吻合。這也表明將纖維素酶、果膠酶和半纖維素酶按比例混合后進行酶解,其提取率明顯高于單一酶的提取率。

2.4 中性蛋白酶酶解條件的確定

為進一步提高提取率,在上述復合酶最優(yōu)酶解條件下,研究中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條件。

2.4.1 pH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溫度45℃,時間1.0 h、酶添加量1.0%條件下,研究不同pH對提取率影響,結(jié)果見圖6。

由圖6知,在pH 6.0~6.8范圍內(nèi),隨著pH增加,提取率逐漸增加,當pH在6.8時提取率有最大值;而后隨著pH增加,提取率逐漸降低。這可能是由于中性蛋白酶的最適pH在6.8附近,此時酶活最高,酶對底物的作用效果明顯,提取率較高。因此,本試驗適宜pH為6.8。

2.4.2 溫度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pH 6.8,時間1.0 h、酶添加量1.0%條件下,研究不同溫度對提取率影響,結(jié)果見圖6。

由圖6知,酶解溫度在45℃附近時提取率出現(xiàn)最大值,這可能是中性蛋白酶適宜的酶活溫度,酶催化活性最強。但溫度過高會使酶變性,酶活降低。此外,較高溫度會使絲瓜籽油的某些成分揮發(fā)或者造成絲瓜籽油的分解,導致提取率下降。因此,本試驗適宜酶解溫度為45℃。

圖6 不同pH和溫度對提取率的影響

2.4.3 時間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pH 6.8,溫度45℃、酶添加量1.0%條件下,研究不同時間對提取率影響,結(jié)果見圖7。

由圖7知,在酶解1.5 h之前提取率隨酶解時間的延長上升,但酶解1.5 h之后提取率變化不明顯。這說明隨著酶解進行,反應(yīng)底物不斷減少,油脂釋放不再增加。因此,本試驗適宜酶解時間為1.5 h。

2.4.4 酶添加量對提取率的影響

在pH6.8,溫度45℃、時間1.5 h條件下,研究酶不同添加量對提取率影響,結(jié)果見圖7。

由圖7知,當酶添加量為1.0%時,提取率最高,達到93.85%;當酶添加量超過1.0%時,提取率下降。由此可見,蛋白酶的添加能進一步提高提取率。因為蛋白酶不僅能進入到脂質(zhì)體內(nèi),對脂蛋白起到水解作用,有利于油脂釋放;還可對水解過程中形成的、包裹在油滴外由磷脂和蛋白質(zhì)結(jié)合的蛋白膜進行降解,產(chǎn)生破乳作用,實現(xiàn)油水分離而增加提取率。但蛋白酶添加過量,可使酶分子間產(chǎn)生競爭抑制效應(yīng)和自溶反應(yīng),會導致提取率下降[13]。韓宗元等[14]在采用水酶法提取大豆油時證實,隨著蛋白酶用量增加,提取率先上升后下降,與本研究結(jié)論類似。因此,本試驗適宜的酶添加量為1.0%。

圖7 不同時間和酶添加量對提取率的影響

2.5 絲瓜籽油的脂肪酸組成

將水酶法提取得到的絲瓜籽油,經(jīng)甲酯化處理后進行GC分析,得到總離子流色譜圖如圖8所示。

圖8 絲瓜籽油GC的總離子流圖

由圖8知,絲瓜籽油共分離鑒定出7個峰,采用峰面積歸一法確定了各組分的相對含量,結(jié)果見表4。

表4 絲瓜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組成及含量

由表4知,本試驗得到的絲瓜籽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80%,尤其亞油酸含量高達62.02%。這與董海洲等[15]采用浸提法提取、曹秀軍等[16]分別采用溶劑法和超聲波輔助提取法得到的脂肪酸組成相類似,說明本工藝沒有對瓜籽油脂肪酸組成產(chǎn)生影響,表明本工藝提油具有可行性。

2.6 絲瓜籽油的理化指標檢測

由表5可知,絲瓜籽油的水分及揮發(fā)物含量較低,相對密度值在0.90~0.97的正常范圍之內(nèi)。皂化值為182.68 mg/g,說明其分子質(zhì)量中等。碘值為96.73,屬于不干性油,這主要與其富含亞油酸和油酸有關(guān)。酸價和過氧化值指標符合均符合GB 2716—2005,表明本試驗獲得的絲瓜籽油新鮮程度高,品質(zhì)較好。

表5 絲瓜籽油的理化指標測定結(jié)果

3 結(jié)論

3.1 通過單因素試驗和混料試驗,確定了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的分步酶解條件為:首先添加2.0%的復合酶(其中維素酶、果膠酶、半纖維素酶的配比為0.663∶0.237∶0.100),在pH 4.8、溫度45℃、液料比7∶1條件下,酶解2.5 h;再加入1.0%的中性蛋白酶,在pH 6.8、溫度45℃條件下,繼續(xù)酶解1.5 h,最終絲瓜籽油提取率達到93.85%。通過驗證試驗,證實了該工藝具有可靠性。

3.2 將本試驗條件下獲得的絲瓜籽油進行脂肪酸組成分析,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尤其亞油酸含量高達62.02%,同時還含有一定量的油酸,表明絲瓜籽油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該油的酸價、過氧化值等指標均符合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衛(wèi)生標準》,無須精煉,節(jié)約了油脂加工成本,這也表明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作為食用油開發(fā)具有很大潛力。

所以,混料設(shè)計輔助水酶法提取絲瓜籽油,具有工藝設(shè)備簡單、提取條件溫和、操作安全等特點,應(yīng)用前景廣闊。

[1]呂名秀,王秀娟,盧奎,等.絲瓜籽蛋白提取工藝的研究[J].中國油脂,2013,38(8):18-21 Lu Mingxiu,Wang Xiujuan,Lu Kui,et al.Extraction of luffa seed protein[J].China Oils And Fats,2013,38(8):18-21

[2]閔嗣璠,周雯雯,王純榮.不同方法提取絲瓜籽油的工藝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0,25(4):34-37 Min Fifan,Zhou Wenwen,Wang Chunrong.Extraction of luffaseed oil by different methods[J].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2010,25(4):34-37

[3]楊杰,張金生,李麗華,等.響應(yīng)面法優(yōu)化微波輔助提取絲瓜籽油的研究[J].林產(chǎn)化學與工業(yè),2013,33(4):128-132 Yang Jie,Zhang Jinsheng,Li Lihua,et al.Optimization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luffa seed oil by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J].Chemistry and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2013,33(4):128-132

[4]Teixeiraa C B,Macedo G A,Macedo J A,et al.Simultaneous extraction of oil and antioxidant compounds from oil palm fruit (Elaeis guineensis)by an aqueous enzymatic proces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3,129:575-581

[5]Sarteshnizi R A,Hosseini H,Bondarianzadeh D,et al.Optimization of prebiotic sausage formulation:effect of using βglucan and resistant starch by D-optimal mixture design approach[J].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62 (1):704-710

[6]Yusoff M M,Gordon M H,Niranjan K.Aqueous enzyme assisted oil extraction from oilseeds and emulsion de-emulsifying methods:A review[J].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41(1):60-82

[7]Zhang Y L,Li S,Yin C P,et al.Response surface optimisation of aqueous enzymatic oil extraction from bayberry(Myrica rubra)kernels[J].Food Chemistry,2012,135(1):304-308

[8]彭瑤瑤,王千千,王愛梅,等.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研究[J].中國油脂,2014,39(6):12-17 Peng Yaoyao,Wang Qianqian,Wang Aimei,et al.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paeonic suffruticosa seed oil[J].China Oils And Fats,2014,39(6):12-17

[9]林莉,秦禮康,劉榮林,等.響應(yīng)面法優(yōu)化水酶法提取薏米糠油工藝研究[J].中國油脂,2015,40(4):1-5 LinLi,Qin Likang,Liu Ronglin,et al.Optimization of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adlay bran oil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China Oils And Fats,2015,40(4):1-5

[10]李靜,姚茂君,李俊,等.響應(yīng)面法優(yōu)化牡丹籽油的水酶法提取工藝[J].中國油脂,2014,39(10):14-18 Li Jing,Yao Maojun,Li Jun,et al.Optimization of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peony seed oil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China Oils And Fats,2014,39(10):14-18

[11]徐鳳敏,趙揚.水酶法提取枸杞籽油工藝優(yōu)化[J].食品與機械,2014,30(2):219-213 Xu Fengmin,Zhao Yang.Optimization of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extraction of lycium seed oil by quadratic orthogonal rotation design[J].Food and Machinery,2014,30(2):219-213

[12]祖亭月,何美瑩,張連富.水酶法提取橡膠籽油的工藝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3,28(2):37-42 Zu Tingyue,He Meiying,Zhang Lianfu.Study on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oil from rubber seeds[J].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2013,28(2):37-42

[13]Rosenthal A,PyleD L,Niranjan K.Aqueous and enzymatic processes for edible oil extraction[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1996,19(6):402-420

[14]韓宗元,江連洲,李楊,等.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擴大試驗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5,30(2):37-43 Han Zongyuan,Jiang Lanzhou,Li Yang,et al.Scale-up of soybean oil from enzyme-assisted aqueous extraction Pcocessing[J].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2015,30(2):37-43

[15]董海洲,劉傳富,王強.絲瓜籽油浸提最佳工藝條件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09,24(9):61-65 Dong Haizhou,Liu Chuanfu,Wang Qiang.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luffa seed oil[J].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2009,24(9):61-65

[16]曹秀軍,盧文昱,倪英萍.超聲波輔助提取法對絲瓜籽油的理化性質(zhì)及成分的影響[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8(3):62-65. Cao Xiujun,Lu Wenyu,Ni Yingping.Influence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ingredient of luffa cylindrica seed oil By ultrasound assisted extraction[J].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2011,28(3):62-65.

Research on Process of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Luffa Seed Oil

Hu Bin1Zhao Qin1Liu Yong2Chen Yizi1Zhang Zhiqing1Su Zhao1
(College of Food,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1,Yaan 625014)
(College of Scienc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Yaan 625014)

Research on optimal process of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luffa seed oil was done based on taking luffa seed as raw material and analysis of its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was done.On the basis of single-factor test and mixture experiment,the step-by-step enzymolysis conditions of 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luffa seed oil were determined:firstly adding 2.0%of complex enzyme(where rate of cellulose,pectinase and hemicellulose:0.663∶0.237∶0.100)in the case of pH value of 4.8,temperature of 45℃ and ratio of material and solution of 7∶1,enzymolysis for 2.5 h was done,followed by use of dosage of neutral protease 1.0%,in the case of pH value of 6.8 and temperature of 45,enzymolysis for 1.5 h was done.In the end,optimal extraction rate of luffa seed oil reached 93.85%.The oil was rich in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its acid value,peroxide value,etc.conformed to national hygiene standard for edible vegetable oil.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luffa seed oil was an effective way for oil extraction.

luffa seed oil,aqueous enzymatic extraction,mixture design,fatty acid composition,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TS229

A

1003-0174(2017)03-0061-08

四川省教育廳課題(2014-450-55)

2015-07-22

胡濱,男,1975年出生,副教授,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學

張志清,男,1976年出生,教授,糧油食品加工工藝學

猜你喜歡
瓜籽混料果膠酶
一種具有混料功能的橡膠射出成型機
香瓜里面的籽可以吃嗎?
長江蔬菜(2019年5期)2019-04-01 08:18:12
新疆打瓜籽油氧化穩(wěn)定性的研究及貨架期預測
白屈菜多糖果膠酶提取及脫色工藝的優(yōu)化
中成藥(2018年7期)2018-08-04 06:04:20
長興吊瓜籽油脂肪酸組成分析和毒理學初步評價
基于PLC的混料罐控制系統(tǒng)設(shè)計
電子制作(2016年21期)2016-05-17 03:52:46
聚丙烯/CaCO3共混料中CaCO3含量測定方法對比
一類混料指數(shù)模型的D-最優(yōu)設(shè)計
果膠酶酶解紅棗制汁工藝的研究
中國果菜(2015年2期)2015-03-11 20:01:03
果膠酶澄清柚子汁工藝條件研究
中國釀造(2014年9期)2014-03-11 20:21:10
许昌县| 荣昌县| 桦南县| 枣阳市| 方城县| 二手房| 元朗区| 囊谦县| 舞阳县| 托克逊县| 曲靖市| 桐庐县| 合阳县| 绍兴县| 沙湾县| 宜兴市| 浮梁县| 南丹县| 台南市| 临汾市| 达尔| 乐东| 麟游县| 英超| 海晏县| 收藏| 体育| 西宁市| 玛多县| 普格县| 麻城市| 高唐县| 聊城市| 同德县| 长汀县| 盈江县| 缙云县| 乐都县| 德惠市| 夏邑县| 弥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