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鮑廣麗
論資排輩,在畫家中謝稚柳和張大千、徐悲鴻是同輩,但謝稚柳是最年輕的。張大千比謝稚柳大十一歲。他們的交往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謝稚柳的兄長謝玉岑以詩書名重一時,張善子是當(dāng)時的著名畫家,兩人作畫賦詩,在當(dāng)時的文壇傳為佳話。張善子的弟弟張大千,便因乃兄的關(guān)系與謝玉岑交好。謝稚柳又因謝玉岑的關(guān)系,與張大千結(jié)為至交。
張謝初交
謝玉岑見弟弟謝稚柳很有藝術(shù)天分,又癡迷于繪畫,曾多次對他講起張善子、張大千兄弟,告訴他善子擅畫虎,大千仿石濤可以亂真。還說,張大千食量大,很會說笑話,他的畫室叫大風(fēng)堂,他們是四川人,居上海、蘇州兩地,當(dāng)時正住蘇州網(wǎng)師園,園內(nèi)飼有老虎。
1930年冬天,張大千畫展在上海舉辦。二十歲的謝稚柳正在謝玉岑那里,玉岑便帶著他前往參觀。這天,雨雪交加,參觀的人卻絡(luò)繹不絕。張大千見謝玉岑前來,非常高興,更高興他還帶來了謝稚柳,因為,他也曾聞?wù)f謝稚柳才情過人。他看稚柳人才出眾,文采風(fēng)流,一見即知為筆墨中人,相見恨晚,羨慕地說:“玉岑兄,你好有福氣,有這么好個弟弟!”稚柳看大千,果然長髯濃密,瀟灑非凡。張大千向他問長問短,一口四川腔。他陪謝家兄弟參觀。謝稚柳看那滿堂的墨彩,為清湘、雪個、漸江、髡殘風(fēng)貌,不勝欣喜。這次見面,拉開了張大千、謝稚柳友情的序幕。
謝稚柳與張大千相識之后,有時也到蘇州的網(wǎng)師園——張大千的家中去住幾天。在網(wǎng)師園,謝稚柳也揮毫作畫。這時,陳老蓮的風(fēng)格也從他的畫上表現(xiàn)出來。張大千看出他的路子,就把自己收藏的陳老蓮的作品悉數(shù)拿給謝稚柳看,謝稚柳欣喜至極。張大千看謝稚柳如此喜歡陳老蓮,寫陳老蓮又那樣逼真,就把陳老蓮畫送給他。張大千寫石濤,謝稚柳寫陳老蓮,互為滲透,互不干涉。張大千見到陌生人,開始總是沉默寡言,熟悉之后,他就擺起四川的“龍門陣”來。他對朋友坦率、真誠,無話不談,閑暇時,他給謝稚柳講了許多自己寫石濤以假亂真的故事:某日,著名的山水畫家黃賓虹持篋到李梅庵家觀摩石濤真跡。黃賓虹的鑒賞力同繪畫水平一樣威震全國。他一邊看,一邊贊不絕口??吹胶髞恚S賓虹興致更好,他從自己篋中取出一卷畫來,對李梅庵說:“梅庵公,今天我買了一幅石濤,花錢不多啊!”他隨即將畫鋪展在畫案上,面有矜色。李梅庵打開畫卷,正在沉吟,一旁的張大千畢竟年輕沉不住氣,開腔說:“老師,這不是石濤的真跡,是學(xué)生仿作的?!秉S賓虹一聽,俯身盯視,搖頭說:“這怎么可能呢?”張大千氣盛,但也彬彬有禮地請他們看宣紙的右下角,在那不起眼的右下角里,果然有一個小小的“爰”字。那“爰”字的寫法與眾不同,千真萬確是張大千的手跡。鼎鼎大名的黃賓虹,做夢也沒料到會栽在二十多歲的張大千手里。李梅庵為了下臺,連忙厲聲說:“季 ,休得無禮!”張大千在長者面前,禮節(jié)周到,聞聲停止了話題。黃賓虹畢竟是長者,驚詫之余,又復(fù)嘖嘖稱贊,覺后生可畏也!
張大千生性坦蕩,磊落不羈,只服從真理,不迷信權(quán)威,深信后輩可以超邁前賢,對后起之秀謝稚柳非常器重,所以對他敞開胸懷。他俠骨柔腸,他的“龍門陣”是有意無意地勉勵謝稚柳走自己選定的道路。
張善子畫虎養(yǎng)虎,傳為奇談。他養(yǎng)的那只虎就在網(wǎng)師園里。一天,謝稚柳和張大千坐在花壇邊閑聊,那只老虎從他們后面走過來,把一雙前爪搭在謝稚柳的雙肩上。謝稚柳哪里見過?頓覺毛骨悚然,不敢動彈。這時,張大千站了起來,用手拍拍老虎的前額,喚著:“虎兒,虎兒。”老虎竟溫順地把雙爪從謝稚柳的肩上抽了,馴服地臥在地上,望著他倆交談。張大千告訴謝稚柳如何同老虎玩耍的訣竅,還告訴他張善子以虎為題,集《西廂記》的十二名句,畫了十二幅虎。此事謝稚柳是知道的,當(dāng)時全國為之轟動。只是作品未能謀面。他來遲了,這十二幅畫沒有見到。
盡管這十二幅虎只留下傳說,不無遺憾,謝稚柳在網(wǎng)師園還是看過不少張善子畫虎、張大千補景的畫幅。
從網(wǎng)師園以后,張、謝切磋藝事,過從甚密。
與張大千同游
1936年,第一次全國美術(shù)展覽后,張大千、謝稚柳、于非闇一起去游黃山。黃山是我國東南名山之一。歷代名人畫士在此留下了許多詩畫。明代江陰徐宏祖曰:“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秉S山更是畫家爭相描摹的題材,在山水畫方面,逐漸形成了一個黃山畫派,石濤就畫過許多黃山圖。張大千、謝稚柳、于非闇這些山水花鳥畫家自然向往黃山。
到了黃山,正好遇到徐悲鴻,就結(jié)伴而行。一路山峰峭立,云霧迷蒙,野花爛漫,奇卉馨香。清奇古瘦的勁松,嶙峋突兀的奇石,還有流水、嵐氣、鳥語,到處是詩是書是畫,叫謝稚柳靈感叢生。大家一路觀山望景,各自搜集著山中的奇畫,也聽張大千擺了一路的龍門陣,他有一肚子的笑話。這次黃山之游,謝稚柳受到的啟示很多。從黃山山體的劈地摩天,石峰崢嶸,陽剛勁露,他感到亢奮,獲得一種雄渾峻峭的意境。他認(rèn)識到大自然的美,是藝術(shù)家的乳汁,它同現(xiàn)實生活,構(gòu)成藝術(shù)生命的源頭。他決意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搜盡奇峰打草稿”。從游黃山以后,謝稚柳開始畫山水,以宋人為格。
1972年2月,八十二歲的張大千憶舊游,作《黃山云門峰圖》,題詞曰:“遙天突兀聳雙峰,云氣沖門午不溶。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祗解剪吳淞?!笨梢婞S山留給他深刻的印象。謝稚柳看了山水風(fēng)景,當(dāng)時不描繪,經(jīng)過積淀,去粗取精地創(chuàng)造出來。在他以后的畫卷中,常有黃山的影子,特別是他的《松瀑鳴琴圖》,那石,那松,那瀑流,都令人想到黃山。
黃山歸來,次年,謝稚柳又和張大千、于非闇、黃君璧、方介堪五人,到雁蕩山游覽。雁蕩之游,張大千、謝稚柳在以后的畫圖中,三致意矣。他們先到了杭州,找到一輛小汽車,向雁蕩山進(jìn)發(fā)。雁蕩山向以峰崗雄偉嚴(yán)峻著稱,在大約方圓六百里內(nèi),有一百零二峰,六十一巖,四十六洞,十三瀑等奇景。其瀑布“大龍湫”則以宏偉奇麗享譽,自古以來,就成為詩人、藝術(shù)家抒情寫意勝地。這次雁蕩之游,張大千在雁蕩草就《雁蕩大龍湫》圖畫稿,回到上海創(chuàng)作始成。畫面清幽奇穎,氣象博大高遠(yuǎn),是畫家這一時期的得意之作。可惜人事倥傯,書卷飄零,張大千此一畫卷,經(jīng)廣州商錫永收藏,是從廠甸畫肆購得,后商錫永贈送廣州友人王貴忱。1978年,謝稚柳南往廣州,王貴忱出示此畫。謝稚柳略微思量,遂即在畫上加題,筆意醇厚嫻雅,與張大千原題遙相對稱,不僅為畫面平添墨彩,又補述舊游故事,相得益彰,使當(dāng)代畫壇佳話連綿。
他們從雁蕩山下來,經(jīng)過紹興東湖。東湖有船,船身狹長,不能并坐,而且是用腳劃船,這就是浙江有名的烏篷船。張大千建議上船,泛舟湖上,眾人皆應(yīng),唯于非闇總覺不是,罵張大千:“張八,大胡子,你想置我們于死地??!”張大千說:“這可是你釣魚的好地方啊?!边@是因為,他們上了烏篷船,船身狹長,人坐在船上又不能動,動則船身就搖晃欲翻。這下苦了來自北方的于非闇,于坐船很不習(xí)慣,何況又是這種烏篷船,對張大千的建議很不高興,只好說浙江落后,用腳劃船,很不文明。此時,謝稚柳歷數(shù)張大千的故鄉(xiāng)四川內(nèi)江的風(fēng)俗習(xí)慣還不如腳劃船文明,張大千只好生悶氣。下船后,大家驚魂甫定,埋怨此行之險。此行是張大千約他們來的,就紛紛責(zé)怪張大千。這樣,張大千更加生氣,任憑謝稚柳逗他發(fā)笑,他也不開腔了。
幾十年后,謝稚柳談起這段往事,仍然感嘆:“大千心中可貴的鄉(xiāng)情,那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p>
為張大千代賦題畫詩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張大千到了重慶,與張善子、謝稚柳相晤,暢敘途中顛沛流離之苦。整理行囊中,撿得扇面一片,將自己在北平作的“三十九歲畫像”畫在扇面上,贈給謝稚柳。畫自己頭戴東坡高帽,身著漢裝,表情嚴(yán)肅而有苦相,坐在巍巍鐵干勁松之下,身前有一溪潺潺清澈流水,水中有幾塊石頭,水在石邊有流動的漩渦。畫完之后,張大千在扇子的另一面題一首《浣溪沙》小令:“十載籠頭一破冠,峨峨不畏笑寒酸,畫圖留與后來看。久客漸知謀食苦,還鄉(xiāng)真覺見人難,為誰留滯在長安?”
此圖此詩,道盡了張大千的心情,辛酸苦辣,向老朋友謝稚柳盡情傾吐。謝稚柳深知張大千的苦衷,對他安慰了一番,又在一起畫畫作詩了。張大千在重慶盤桓數(shù)日,就攜眷去了成都,然后在青城山住下。
張善子、張大千兄弟與謝玉岑、謝稚柳情同手足,張大千常把謝稚柳當(dāng)小弟看待,除了關(guān)心謝稚柳畫藝的進(jìn)步外,有時也不客氣地請謝稚柳為他撰文賦詩,這本來是謝玉岑生前干的事,現(xiàn)在卻由謝稚柳來承擔(dān)了。
1939年,謝稚柳接到張大千從青城山寄來的一封信,展開一看,是一張四尺整張宣紙,張大千在宣紙上用白描雙勾了一幅陳老蓮的荷花,畫上題款“溪山陳洪綬寫于南峰之老鐵軒”。此幅荷花為插在供瓶中之折枝,張大千勾摹時,把供瓶省去,在那供瓶空下來的地方寫了一封信給謝稚柳,其中說道:“友人嚴(yán)谷聲其尊人雁峰先生為湘綺門人,此公好讀書與藏書,為陜之渭南人,今海內(nèi)數(shù)藏書者,嚴(yán)亦居其人。舊有《山寺諷讀圖》今佚,索兄補之。乞弟代擬一詩,能仿李長吉尤感?!敝x稚柳不違張大千的心愿,隨即代擬長吉體絕句及時寄去。張大千和黃君璧同游峨眉,回到青城山,接到謝稚柳代擬的另一首詞,甚為高興,隨即又致信謝稚柳,“茲更有請求,此詞系仲堅索和清真原韻,當(dāng)時忘卻告弟,茲將仲堅和詞乞用其韻,仍以登峨眉為題意,企盼萬千?!睘閺埓笄ТP賦詩撰文是很不容易的事,不只是要限定內(nèi)容,還要限定韻律或牌,還要做得好,可以說是一件辛苦的差使。
不僅如此,謝稚柳還要幫張大千售畫。張大千到了四川之后,聽到去過敦煌的嚴(yán)教齋、馬文彥的描述,興趣更濃,決心去敦煌一游。但此時沒錢。為了籌備款項,一方面開畫展賣畫,一方面托朋友賣畫。此時謝稚柳利用關(guān)務(wù)處及在《中央日報》任經(jīng)理時的朋友關(guān)系,為張大千銷售了不少畫。對此,張大千深表感謝。
為張大千辯誣
1941年5月,張大千率夫人楊畹君、次子心智再赴敦煌。張大千本來準(zhǔn)備到敦煌走馬觀花,流連三個月即回成都。但是當(dāng)他走進(jìn)莫高窟,即被滿壁古代繪畫精美彩塑所驚倒,遂決定將觀摩時間由三個月改為半年,半年不夠,再往后延長。
敦煌藝術(shù)之美,張大千要與朋友分享,他首先想到的是謝稚柳,于是就給謝稚柳寫信描述敦煌的光輝藝術(shù),并請他到敦煌來共同研究壁畫。
接到張大千的信,謝稚柳心想,憑著大千的才識、眼力,對那里的藝術(shù)價值的判斷肯定是不會錯的。謝稚柳畢竟是江南才子,憑著自己的藝術(shù)感覺,覺得那是一個神秘的藝術(shù)海洋,是一部博大雄奇的巨著,是他譜寫藝術(shù)生涯新篇章的好地方,他決意西行。
在敦煌工作的日日夜夜,謝稚柳越來越感到這種自覺工作的偉大意義——不僅在于研究藝術(shù)的歷史,還在于揭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力量。
有一天,謝稚柳正在洞里量啊,寫啊,記啊,想啊,忽然聽到張大千在洞口喊他出來。謝稚柳從洞子里走了出來,看到有一個人正在和張大千說話。來客是敦煌縣政府的,先用不大友好的目光瞅了瞅張大千,又瞅了瞅謝稚柳,說:“有人說你們不愛惜壁畫,毀壞壁畫!”“什么?我不愛惜壁畫,毀壞壁畫?”張大千將手一伸,“拿證據(jù)來!”客人從懷里掏出一張電報紙,遞給張大千。張大千迅速地把電報看了兩遍,勃然大怒,大聲喊道:“不把伯希和、斯坦因當(dāng)強盜,反而把我們當(dāng)賊人,有意找我們的麻煩,豈有此理!”謝稚柳拿起扔在桌上的電報,看到上面寫著:“張君大千,久留敦煌,中央各方,頗有煩言,敕敦煌縣縣長,轉(zhuǎn)告張君大千,對于壁畫,毋稍污損,免茲誤會?!敝x稚柳看完電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他沒有作任何解釋,只是用嘲諷的口吻質(zhì)問來客:“怎么?彌天大罪?我們排除了窟前的流沙,這是破壞?我們?yōu)槎纯呔幜颂枺@是污損?他們坐在萬里之外,夏啃西瓜,冬吃火鍋,那就是對壁畫的保護(hù)?”
受到一連串責(zé)問的客人,臉色反而開朗了。大千和稚柳帶領(lǐng)客人看看畫室,客人看到室內(nèi)都是宣紙、畫布和那剛剛臨摹的壁畫,他站在那里看得入神,不用過多的解釋,心里已經(jīng)全明白了。謝稚柳站在那里,總覺得這是事出有因,否則,怎會發(fā)來這樣的電報呢?他想起了,這可能是和他到來之前,張大千在第二十號石窟干的事情有關(guān)……
那天下午,張大千率領(lǐng)學(xué)生們在第二十號石窟臨摹,注意力集中在東壁左面的一幅宋代壁畫上,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見早已剝落的那小塊壁畫下面,內(nèi)層隱隱約約有顏色和線條。他趕忙蹲下去,靠近一看,果然是斑斑點點的顏色和線條。啊,原來是畫下還有畫。
當(dāng)天晚上,張大千到寺上的老喇嘛處請教,老喇嘛想了一陣才告訴他:“我幼年進(jìn)廟時,有一次老法師帶我觀摩壁畫,曾經(jīng)對我說,莫高窟到處是寶,畫下有畫,寶中有寶,其他我就不知道什么了。”
張大千和學(xué)生們反復(fù)商量,決定剝掉那層壁畫,重現(xiàn)內(nèi)層壁畫的舊觀。剝落前,他們將上層壁畫照原樣臨摹下,然后再剝掉那幅宋代壁畫,下面果然是一幅敷彩艷麗、行筆敦厚的唐代壁畫。
謝稚柳向客人講述了這樣的過程,就說:“要是你在這里搞臨摹,遇到這樣的情況,你也會把外層壁畫打掉的。”
謝稚柳對張大千介紹的第二十窟,作了詳細(xì)考查,內(nèi)層的這幅壁畫,是唐開元、天寶年間所作,對研究唐代繪畫藝術(shù)提供了直觀材料。謝稚柳在筆記上寫道:“天寶之唯一可證者,為第二十窟?!?/p>
對于張大千剝落壁畫之事,人們一直記在心中,而且是一個已解之謎。1982年,謝稚柳香港之行,新聞界又再次提及張大千打掉壁畫之事。謝稚柳說:“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講敦煌壁畫的結(jié)構(gòu)。敦煌的墻壁是戈壁灘的石子,一塊塊砌成的,墻壁不平,要在上面畫畫,先要在墻壁上涂上泥巴、石灰,把墻壁鋪平。敦煌壁畫,由北魏至宋。歷代前來祈福求神的人很多,敦煌的墻壁前人畫滿了,后人再在墻壁上涂一層泥巴,一層石灰,繼續(xù)再畫,經(jīng)歷若干朝代,目前敦煌的墻是厚厚的,由好幾層壁畫組成。張大千打掉的兩幅壁畫,外層畫的是五代作品,內(nèi)層是唐代天寶年間的壁畫。我到敦煌之前,張大千將這兩幅壁畫的外層打掉了,沒有親眼看他打掉的過程。要是你在敦煌,也會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層已被剝落得無貌可辨認(rèn),又肯定內(nèi)層里還有壁畫,為什么不把外層去掉來揭發(fā)內(nèi)層的精華呢?”
知大千者,稚柳也。
編輯: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