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要:地理學科涉及豐富的自然、人文美,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認識地理事物之美、探究地理邏輯之美、運用地理語言之美,提升對美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及人地和諧發(fā)展等地理人文素養(yǎng)。關鍵詞:地理教學;感受美;鑒賞美;體驗美
“美來源于生活”,人類生產生活離不開環(huán)境,當仔細觀察時就會發(fā)現(xiàn)地理事物是那么美好。地理學科中涉及自然、人文美的內容十分豐富。地理教學中千姿百態(tài)的美,不僅能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而且可以陶冶學生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及人地和諧發(fā)展的地理人文素養(yǎng)。
一、認識地理事物之美,引導學生感受美
地理事物本身具有景觀美,對于其美的發(fā)現(xiàn)與鑒賞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而一個人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時代非常重要。中學地理教學中可以挖掘地理事物的美感,對學生適時進行美育滲透,還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及適當輔以野外實習,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同時更要從理論與方法上進行審美指導。
1.欣賞自然之美
自然景觀具有形象美、色彩美、動態(tài)美、聽覺美 。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致,是最具體、最直觀的美育教材。將其運用在教學中,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體味蘊含的美感,更能讓學生在愉悅中獲取必備的地理知識。如教會學生欣賞自然景觀時,一是學會選擇觀賞位置,因距離、角度、俯仰的變化造成透視關系、縱深層次、視野范圍的差別,所產生的美感不同,即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而,在欣賞不同景觀時,最佳位置各不相同。如欣賞瀑布,應在仰視的位置;觀云海,則應在高山處。二要把握好觀賞時機,如泰山觀日出、黃山觀日落,不同的人去旅游以后,可能有人感覺美不勝收,盡興而歸,也有人會覺得古人言過其實,究其原因與觀賞時機是否選擇得當密切相關,因為高海拔地區(qū)的風景名山應選擇雨過天晴的時候最佳。再如,錢塘江觀潮,要想看到最壯觀的大潮,最佳時間應是農歷8月18日,這是因為潮汐的形成與天體引力、夏季風有關。
2.領會人文之美
人文景觀也具有結構美、色彩美、質感美。對于人文景觀的欣賞,則要教會學生抓住景觀特征,如欣賞園林建筑,要了解園林常用構景手法中的主配、層次、框景、借景,從而確定瀏覽路線,掌握好游覽節(jié)奏韻律,達到最佳欣賞效果。另外,較多的人文景觀在欣賞之前還須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識,如帶領學生參觀重慶市重點保護傳統(tǒng)街磁器口。磁器口古鎮(zhèn)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嘉陵江畔,是過去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繁盛一時,被贊譽為"小重慶"。其形成背景與所處地理位置有關。磁器口古鎮(zhèn)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馬鞍山踞其中,左邊金碧山,右邊鳳凰山,三山遙望。鳳凰、清水雙溪瀠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形成天然良巷,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昔日的繁華。這樣將觀賞與思考結合,既滿足感官的需要,又能適應心理的需求,有助于在整個觀賞過程中保持飽滿情緒。通過地理教學對地理景觀審美原理的講解,不僅強化地理知識的掌握,更有助于學生未來對于美的感受能力的提高,學會更好地生活。
二、探究地理聯(lián)系之美,引導學生鑒賞美
自然界萬事萬物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許多事物之間因為地理聯(lián)系而產生和諧之美。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自然事物內部生生不息循環(huán)不止的和諧之美;土地使植物具有了附著的根本,而植物的生長又促使土地肥力的形成,這是自然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整體統(tǒng)一性而產生的和諧與邏輯之美。
1.尋找和諧之美
在自然與人類之間因和諧統(tǒng)一也能產生無與倫比的美。人們通過研究與體會,有意識地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這是中國自然風景區(qū)最大的特色,人文景觀因勢得體突出了自然景觀的自然美。如自然風景區(qū)的寺廟,多建在山麓、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之中,造成一種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并與佛教宣揚的超脫于紅塵之外的思想相一致,而這樣的寺廟又襯托了山的幽深。
人地和諧美的地理體現(xiàn)更是不勝枚舉,如北方具有降水較少的氣候特點,園林與建筑的色彩濃重,與藍天白云的天空相輝映,同時又具有開闊平坦的地形特點,所以園林規(guī)模一般較為宏大;而南方地區(qū)地形沒有北方那么完整開闊,所以園林規(guī)模較小,布局精巧;又因高溫多雨的氣候特征,山清水秀,所以建筑色調以黑白為主,既迎合人們追求閑適寧靜生活的心理需要,又與水鄉(xiāng)風光、濕潤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地和諧之美無處不在,即“一方山水一方情”,如西雙版納的熱帶風光形成傣族人的潑水節(jié),內蒙古大草原風光造就蒙古族的賽馬叼羊及蒙古人的驃悍,成都平原的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造就成都人閑適的心情和休閑的生活方式。通過這些事例的講解,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判斷地理事物,提高鑒賞能力,意識到和諧可以產生“美”,不和諧可以產生“丑”甚至“惡”。隨著人類對資源不合理的開發(fā)和對環(huán)境的肆意破壞,當今社會,這種不和諧的人地關系日益嚴重,最終導致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各地霧霾愈演愈烈等。通過人地關系惡化的案例,學生可以總結出自然環(huán)境影響著人類活動、人類活動也能反作用于自然環(huán)境,并且人類活動之間也會相互制約與影響的思路思考地理現(xiàn)象,讓學生從小形成人地協(xié)調觀、環(huán)境倫理觀與全球意識,學會去關愛賴以生存的地球,并養(yǎng)成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責任心,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具備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優(yōu)秀品格。
2.推導邏輯之美
由于地理事物現(xiàn)象之間的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地理教學中常常要用到綜合分析的思維方式,通過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不斷深入展開,形成對地理事物完整深入的認識,在分析綜合的思維過程中,又充滿對事物認識層層深入的邏輯美,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思考習慣以及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
例如,講授有關交通方式及發(fā)展的地理內容,可以用重慶的 “川江號子” 、 “碼頭文化”等案例引入,再層層剖析其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原因,歸納總結出:重慶地形復雜,修路不易,只有利用長江航道。而重慶至巫山的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舊社會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纖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tǒng)一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水上歌謠——川江號子。川江號子高亢、豪邁而有力,它起著在行船中統(tǒng)一搖櫓和調劑船工急緩情緒的作用。作為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的重慶,江邊碼頭林立,蜀中、中國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里都有交融,形成重慶獨特的碼頭文化。
再如,在“山地的形成”授課中,研究地質構造規(guī)律有很強的實踐性,對生產、生活有指導意義,可結合圖1,讓學生分析并闡述哪些應用不合理。
這類示意圖簡潔,富有形象直觀的美感。學生在討論探究中,運用邏輯推導獲得知識和鑒賞力,尋找地理事物的規(guī)律,并得出結論,形成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
三、 運用地理語言之美,引導學生體驗美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古代的文人墨客對于自然與人文之美采用許多優(yōu)美詩文進行總結與表達,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恰當引用一些具有音韻之美的描述,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事物美的理解和感悟。例如,講授“黃河”時,教師常引用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運用該句“天上”概括黃河源頭很高——巴顏喀拉山,也說明黃河補給之水來自大氣降水,而“?!庇终f明黃河注入渤海,是一條外流河,這樣,既利于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又讓學生體會到黃河在文學作品中的壯美。以文學作品優(yōu)美的文字表現(xiàn)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例子有很多,如“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以豪放的風格體現(xiàn)地球的自轉與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山如碧玉簪,水似青羅帶”以婉約的風格描繪桂林喀斯特地貌山體纖秀與該地區(qū)降水較多的特征;“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則在幽遠的意境美中生動地表現(xiàn)高山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當然,地理課堂上對地理事物現(xiàn)象描述的音韻美不僅體現(xiàn)在對古詩文的引用,還體現(xiàn)在教師課堂語言的準確與藝術,這就要求教師應在基本功上多作研究,課堂用語有更高的美學境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影響,養(yǎng)成用語準確、優(yōu)美的習慣,這將令其終身受益。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蹦敲矗鳛橐幻乩斫處?,為了更好地對學生實施美育教育,在平時應當培養(yǎng)自身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并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美的元素,對學生施以有意無意的影響,有效地引導學生感悟美、享受美,最終促使學生的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
參考文獻:
[1] 黃京鴻.《中學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林雁.中學地理教育的美育價值 [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0(4):11-12.
[3] 張?zhí)?試論中學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滲透[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