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級教師
一
“同課異構”這一教研模式,滿足了人類普遍的“愛看熱鬧”的心理。那場面,猶如一群看客圍觀兩三個人“吵架”,恨不得他們大打出手。不管誰輸誰贏,有熱鬧看,就行。
不少教研觀摩活動,都把名師新秀“同課異構”當作看點。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將其演繹得完全不同。這一模式至今依然風行,且作為教研活動的亮點,受人矚目??梢灶A見,“同課異構”必將長期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同課異構”不要僅僅作為“看點”,而要通過“看點”去“看見”。看見文本解讀的異同,看見目標制定的異同,看見課堂實施的異同,看見課堂理答的異同,看見教學智慧的異同。然后,求同存異,深入思考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板塊的推進……唯有深入思考,才能從“同課異構”中,獲得足夠多的啟迪。
否則,只是看熱鬧罷了,就像“中國好聲音”的 PK環(huán)節(jié),熱鬧過后,啥都沒了。
二
在“同課異構”備受關注的同時,我們一直忽略了很重要的磨課方式,那就是“同課同構”。就是同一篇課文,用同樣的教學設計,由不同的老師在不同的班級演繹。課文是相同的,教學設計是相同的,但,教學效果常常大相徑庭。這里邊的東西,更值得深入研究。
同樣的教案,呈現(xiàn)不同的教學效果,是什么原因?是教師個人底蘊差異,還是學生基礎不同?是臨場調控出現(xiàn)問題,還是學習氛圍不對?是教師個人風格和教學設計不匹配,還是學生集體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不吻合?是關鍵性的環(huán)節(jié)沒處理好,還是課堂預熱沒處理好……課后,可以借助錄像,反復回放,兩兩對比,分析原因,尋找對策,進而總結規(guī)律性的東西。
這樣的“同課同構”,適合于年輕教師“克隆”名師課堂。模仿,是學習本領極為重要的途徑,任何人概莫能外。年輕教師在起步階段,反復觀看名師錄像或課堂實錄,然后,借助名師的設計,到自己班里試著上上看。這種“試著上上看”,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 “同課同構”。從學不像,到慢慢地越學越像,這就是進步。至少,你可以把名師的設計演繹得以假亂真。雖然,這還停留在“模仿秀”階段,但這種模仿,在教學技術提升上作用是很大的。
年輕教師,可以選定自己的偶像(要慎重選擇,一定要選擇和自己氣質相仿的,否則,你只能東施效顰),與之 “同課同構”——把他(她)不同時期的課都找出來,一節(jié)一節(jié)地模仿,模仿到別人都覺得以假亂真了,就不再繼續(xù)。這時,你可以試著擺脫他(她),開始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風格。
三
“同課同構”“同課異構”,各有不同價值。前者,側重研究教學實施的智慧;后者,側重研究教學設計的智慧。還有一種研究方式,也非常值得推崇,那就是“異課同構”——這里的“構”有“建構”之意。
“異課同構”有三層意思。
一是圍繞同一位名師不同的課,研究他的課堂共性。比如,研究支玉恒、薛法根老師不同時期的閱讀課,從中探究其教學設計藝術,有哪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還可以研究其課堂應答智慧、練筆設計技巧、朗讀指導技術等。這樣的“異課同構”,圍繞著同一位名師進行,把他讀深讀透,就能初步把握他的教學思想精髓和教學藝術本質。這樣系統(tǒng)的研究,比孤零零地看很多人的課,更有價值。因為這樣的研究,是透過“開滿鮮花的課堂”,探究精彩背后的智慧??匆还?jié)課是否精彩,可能更多停留在“技”的表象,而透過一群課的研究,可能會觸摸“道”的內核。
二是研究同一體裁(或類型)不同的課,從中把握這一類課的教學規(guī)律。比如,研究小說怎么教,可以找出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經(jīng)典小說?!督疱X的魔力》《草船借箭》《王熙鳳初見林黛玉》《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凡卡》《小音樂家楊科》……通過這一系列課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小說教學的規(guī)律。甚至可以細分為:中國古典小說、現(xiàn)當代小說、西方翻譯小說、小小說。以此類推,散文、非連續(xù)性文本、詩歌,一類一類研究,教學智慧一定會慢慢增長。這,也是“異課同構”。
三是研究同一篇課文不同名師的精彩演繹,從名師“對對碰”(甚至“多對碰”)的課堂中,尋找語文之道。這樣的課例,難以枚舉。《豐碑》《再見了,親人》有支玉恒、賀誠版本;《長相思》有于永正、王崧舟版本;《祖父的園子》有于永正、竇桂梅、薛法根、虞大明、蔣軍晶、武鳳霞、閆學、陳金才版本;《曼谷的小象》有支玉恒、楊明明版本;《圓明園的毀滅》有于永正、王崧舟、竇桂梅版本;《二泉映月》有薛法根、孫雙金、王崧舟版本;《水》有薛法根、管建剛、魏星版本;《林沖棒打洪教頭》有于永正、竇桂梅、張康橋版本;《去年的樹》有王崧舟、周益民、蔣軍晶版本;《伯牙絕弦》有閆學、羅才軍版本……有時候,我也會不揣淺陋,把自己的課和他們的進行比較研究。如 《狼牙山五壯士》《祖父的園子》《金錢的魔力》《和時間賽跑》《窮人》等,我也試著和他們“對對碰”。雖然我無法企及他們的高度,但,探索的喜悅無法言表。
這樣的研究,把課置于更寬闊的背景下,在充分、反復的比較中,思考、辨析、提煉,往往能發(fā)現(xiàn)很多有價值的東西。這樣的“異課同構”,特別有意思。福建特級教師陳寶鋁先生,編撰過一本類似的書,是這種研究范式的佳作。
四
“同課異構”“同課同構”“異課同構”,這三種研究方式,既可以交叉運用,也可以階段性實施。個人以為,年輕教師起步階段,更適合“同課同構”,在反復模仿中學步;骨干教師更適合“同課異構”,在與別人的對比研究中,增長教學智慧;邁向卓越的教師,則可以多些“異課同構”,在系統(tǒng)研究中,改造心智模式,形成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