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新
1歲的果果前幾天還挺好的,怎么這兩天就拉稀了呢?全家回想了一下,果果最近兩天精神挺好,睡得也不錯;每天3頓飯、2頓奶,外加2頓水果菜泥;家里也沒有人感冒或者腹瀉。是不是前一天洗澡著涼的緣故?要不要去看醫(yī)生,化驗一下大便呢?
帶著這些疑問,果果媽咨詢了一位兒科主任。主任向她詳細講解了怎樣觀察小兒糞便,了解孩子的消化情況。
第一點意見:大便是胃腸道的一面“鏡子”
小兒糞便的次數(shù)和性質(zhì),往往反映出胃腸道的生理和病理狀態(tài)。所以,大便是胃腸道的一面“鏡子”。正常的小兒糞便含80%的水分,其余主要為食物殘渣,包括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一定量的中性脂肪、脂肪酸和以鈣鹽為主的礦物質(zhì)。此外,還有少量黏液和細菌。
第二點意見:大便依進食改變
新生兒最初3天內(nèi)排出胎便,性質(zhì)黏稠,色深綠或黑色,無臭味,由脫落的上皮細胞、濃縮的消化液及胎兒時期吞入的羊水組成。在吃奶以后,2~3天大便就會轉(zhuǎn)為正常嬰兒糞便。如為純母乳喂養(yǎng),嬰兒的大便呈金黃色或黃色,稠度如膏狀,偶呈稀薄帶綠色,有酸味但不臭,每日大便2~4次。也有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每天大便5~6次,但是體重增長正常,不能認為是病態(tài)。如平時每天大便僅1次,忽然增加到5~6次,那么就要考慮是腹瀉。嬰兒長期腹瀉會引起體重不增。母乳喂養(yǎng)的小兒隨著輔食的添加,大便次數(shù)會逐漸減少。以牛奶喂養(yǎng)為主的嬰兒,大便呈淡黃色,呈中性或堿性,大便次數(shù)較少,每日1~2次,性狀較干,因牛奶中蛋白質(zhì)較多,有明顯蛋白質(zhì)分解后的臭味。
人乳和牛乳喂養(yǎng)同時加淀粉類食物,則小兒大便會增多,呈輕度褐色,臭味增加。若多食蔬菜、水果,大便的性狀與成人相似。初加菜泥時,常有菜泥從糞便中排出,使糞便染成綠色,這不是消化不良,而是健康嬰兒換食品后常見的現(xiàn)象,數(shù)天后綠色會逐漸減少。
第三點意見:哪種大便是病態(tài)
糞便異常是消化道疾病的反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大便臭味過濃,表示蛋白質(zhì)消化不良;大便帶酸味多泡沫,反映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發(fā)酵旺盛;大便外觀呈奶油狀,表示脂肪消化不良;大便常見到多量的奶瓣,呈酸臭味,說明小兒飲食過量;牛乳喂養(yǎng)兒大便呈綠色,表示腸蠕動增快或腸道有炎癥,是嬰兒腹瀉的一種癥狀;大便呈蛋花湯樣,次數(shù)增加,那么不論母乳還是牛乳喂養(yǎng)的小兒,都提示有感染性腹瀉,最多見的是輪狀病毒引起的秋季腹瀉;大便呈膿血樣,可能為菌痢或其他細菌性腸炎等;大便帶血絲,多數(shù)系肛門裂、直腸息肉所致;如果為漿樣大便,結合陣發(fā)哭鬧、腹痛、腹部腫塊,應考慮為腸套疊;大便灰白色,提示可能有膽道梗阻;大便黑色,則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或服鐵劑等所致。
對于以上異常的大便,家長需要注意,最好保留大便,送醫(yī)院化驗,以使患兒得到及時診治。
第四點意見:加強護理待觀察
鑒于果果大便以黃稀便為主,每天也就3~4次,有時放屁帶出一點,偶爾有點稀,沒有較多黏液及肉眼可見的膿血,因此判斷消化不良或者非感染性腹瀉的可能性較大。
處理措施:1.多喝水,注意休息,減去水果菜泥的攝入量; 2.加益生菌,進行補菌治療;3.可以試用推拿、按摩和足療洗浴等物理療法;4.若有變化,應及時就醫(yī),讓專業(yè)醫(yī)師根據(jù)化驗結果及時進行專業(yè)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