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蒨
高中學生在化學學習中,上課的“學”與課后的“做”是必不可少的兩大部分。上課學的知識必須通過課后的“做”加以鞏固。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對“高中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具體的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有的教師認為這些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要用于“育人”,與考試解題沒有太大關系,只要抓好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即可,其實這五大方面是學生應具有的化學學科特質的關鍵能力,在化學解題中可以隨處體現(xiàn)。
在此以2014年北京西城區(qū)高三理綜第二次模擬考試中的題目為例:
某學習小組依據(jù)SO2具有還原性,推測SO2能被Cl2氧化生成SO2Cl2。查閱資料:SO2Cl2常溫下為無色液體,極易水解,遇潮濕空氣會產生白霧。
(1)化合物SO2Cl2中S元素的化合價是 。
(2)用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制氯氣的化學方程式是 。
(3)在收集氯氣前,應依次通過盛有飽和食鹽水和 的洗氣瓶。
(4)用如下圖所示裝置收集滿Cl2,再通入SO2,集氣瓶中立即產生無色液體,充分反應后,將液體和剩余氣體分離,進行研究:①研究反應的產物。向所得液體中加水,出現(xiàn)白霧,振蕩、靜置得到無色溶液。經檢驗該溶液中的陰離子(除OH-外)只有SO42-、Cl- ,證明無色液體是SO2Cl2。A. 寫出SO2Cl2與H2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B. 檢驗該溶液中Cl-的方法是 。②繼續(xù)研究反應進行的程度。用NaOH溶液吸收分離出的氣體,用稀鹽酸酸化后,再滴加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A. 該白色沉淀的成分是 ;B. 寫出SO2與Cl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闡述理由 。
在這道題的解題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得以充分體現(xiàn),具體如下:
第一, 題(3)在收集氯氣前,應依次通過盛有飽和食鹽水和 的洗氣瓶。題目的解題應從資料中提?。篠O2Cl2極易水解,遇潮濕空氣會產生白霧,學生應具有證據(jù)意識,能通過分析推理建立觀點,即為“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
第二,題(4)的① 根據(jù)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電子轉移情況及質量守恒定律推測出,判斷SO2Cl2水解的產物是硫酸和氯化氫,其化學方程式為 :SO2Cl2+2H2O=H2SO4+2HCl ,這體現(xiàn)了“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科學素養(yǎng)。
第三,題(4)的中的② A要求分析白色沉淀的成分,若尾氣中只含二氧化硫,被氫氧化鈉吸收后滴加鹽酸再滴加BaCl2溶液,不會產生白色沉淀。只含氯氣也不會產生白色沉淀,所以尾氣中有氯氣和二氧化硫氣體,白色沉淀是BaSO4。學生要能依據(jù)事實,分析實驗現(xiàn)象,才能準確分析沉淀的組成,體現(xiàn)了“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的科學素養(yǎng)。
第四,題(4)的②中的 B寫出SO2與Cl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由上一題的結論,應大膽提出:反應后的混合氣體中必然存在SO2和Cl2兩種氣體,因此SO2和Cl2生成SO2Cl2的反應為可逆反應:SO2+Cl2 SO2Cl2。在此解題過程中,學生應能科學地加工,提取處理題目所給的現(xiàn)象,判斷此反應為可逆反應,此為“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體現(xiàn),而對該現(xiàn)象的判斷也應建立在學生樹立了“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基礎上,清楚化學反應有一定的限度。
由此可知,核心素養(yǎng)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小到解題,大到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對教師來說并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任務,它一直貫穿我們教學的始終。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只是就題論題、分數(shù)至上,而應在習題中多引導學生問為什么、怎么辦,應挑戰(zhàn)其認識角度,多概括、預測、設計、模型建構、分析、解釋、評價,應注重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活動,讓理論與實際相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我們并不是要每個學生都成為化學家,而是要在化學學習中讓他們留下終身受益的知識,以后能多關注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積極參與和化學問題有關的社會事務。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需要,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成為我們教學中的指揮棒,引導我們真正體現(xiàn)化學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下的作用。所以,解題作為我們在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應把在解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作為我們設計教學、命題、作業(yè)以及考試的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