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
摘 要:自從巴赫金的理論于上世紀后期為學術(shù)界重視以來,他的語言學理論往往被視作其文藝批評學的一部分。然而事實上,他的語言學理論作為具有哲學意義的“超語言學”深入影響著他的其他理論。本文試針對他的語言學理論作一個較為全面的評述,旨在從語言學的角度整體看待巴赫金的學術(shù)思想。
關(guān)鍵詞:巴赫金;語言學理論;概述
1 巴赫金學術(shù)理論鳥瞰
米哈依爾·米哈依洛維奇·巴赫金作為一名在當今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俄羅斯學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人們對于他學說的認識,由陌生到熟習,由部分到全面,逐漸形成了一門橫跨文學理論、詩學、美學、哲學、歷史文化學及語言學等眾多領(lǐng)域的“巴赫金學”。
2 巴赫金的語言學理論
巴赫金的超語言學是針對索緒爾的語言學而提出的語言研究理論。索緒爾是在自身規(guī)則一致的形式體系內(nèi)部研究語言,而巴赫金則是在語言之上,或者說是在語言之外研究語言。他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明確提出他研究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具體的言語整體,而不是作為語言學專門研究對象的語言。我們的分析,可以歸之于超語言學(巴赫金1998(5):239)。超語言學不是在語言體系中研究語言,也不是在脫離開對話交際的篇章中研究語言;它恰恰是在這種對話交際之中,亦即在語言的真實生命之中來研究語言(1998(5):269)。巴赫金的語言學思想主要包括“超語言學理論”和“言語體裁理論”兩個方面。
2.1 超語言學理論
2.1.1 語言的基本單位
巴赫金提出了“話語”這一概念。語言真正的生命不在語言體系,不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中各種成分的相互關(guān)系。語言真正的生命在于話語,而話語總屬于具體的個人。話語的生命正在于自身的倫理價值,離開價值便沒有話語?!霸捴杏腥恕币隽硪粋€更為重要的思想——話語的對話本質(zhì)。話語的起意、實現(xiàn)、發(fā)揮、回應,都只能發(fā)生在語言交際中,在同他人話語之間自由而平等的交往中。它因而與他人話語形成對話關(guān)系。離開這種對話關(guān)系,任何話語無由產(chǎn)生也無由存在,不管是講話還是文章,不管是三言兩語還是長篇宏論。話語的這種對話性,往深里看是實現(xiàn)著人類思維的對話本質(zhì)和個人意識的對話本質(zhì)。
話語作為語言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同時具有整體性和基礎單位性的。通常,在巴赫金的論述中,作為語言基本運用單位的話語,有時候還可以用“表述”來表示。
2.1.2 語言的存在方式
“話語”,或者說“表述”作為語言學的基本單位,是以“對話”——這個基本存在方式為前提的。超語言學思想,本身就是一種建立在對話主義基礎上的語言學理論。一般認為,巴赫金對語言本質(zhì)長期思索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語言學理論,而是以語言為對象來闡述他最核心的“對話主義”哲學思想。
2.2 言語體裁理論
巴赫金的言語體裁思想最早見1929年發(fā)表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一書,較系統(tǒng)的論述則出現(xiàn)在《言語體裁問題》(1952-1953)一文中。該理論充滿著對話的泛音,包含著與當時的語言學,特別是修辭學說的論爭。為清晰起見,我們選取《言語交際》、《表述》和《言語體裁》等三個關(guān)鍵詞,對該理論進行簡要的梳理。
2.2.1 言語交際
巴赫金認為,言語交際的本質(zhì)在于獨立主體間的對話性。他認為只從說話人的角度考察言語交際,將受話人視為可有可無的消極存在,實際上取消了受話人的主體地位,造成了說話人的獨白,這從理論上歪曲了交際的本質(zhì)。巴赫金充分肯定受話人的能動性。當聽者在接受和理解言語的意義時,同時就要對這一言語采取積極的應對的立場:同意或是不同意(全部還是部分同意),補充它,應用它,準備實現(xiàn)它等等。(巴赫金,1998:150)受話人積極應答式理解包括行動(相對于口令、命令體裁)、默不作聲的應答(相對于抒情體裁)、遲延的應答式理解(相對于大部分復雜裁)、高聲應答等形式。為促成受話人的積極應答式理解,發(fā)話人應充分考慮受話人的統(tǒng)覺、背景及念信仰等因素,選取相應的體裁樣式及表達手段組織言語。為此,巴赫金認為表述是為他人而構(gòu)建的。
為完整體現(xiàn)言語交際的現(xiàn)實性,巴赫金將他人言語引入言語體裁理論他(說者)那言語的對象本身,不可避免地要成為與直接交談者的意見(在談論或爭論某個日常事件時)或者與各種觀點、世界觀、流派、理論(在文化交際領(lǐng)域里)等交鋒的舞臺。言語中他人的世界觀、流派、觀點、意見構(gòu)成他人言語。因此,說話人的表述不僅指向表述對象,同時也指向涉及該對象的他人言語。作為言語交際鏈條中的一環(huán),表述的兩端連接現(xiàn)實交際者和他人言語。
2.2.2表述
巴赫金認為表述是言語交際的實際單位。它有兩個結(jié)構(gòu)特征:(1)言語主體的更替;(2)意義的完成性。言語主體的更替是表述的形式標志,表述以言語主體的更替作為明確的邊界線,以給他人提供說話機會而告終,仿佛無言暗示,即給聽者一個說者結(jié)束話語的感覺。完成性是表述的內(nèi)在特征,指說話人說盡了此時此條件下想說的一切,并可對其做出應答。表述的完成性由三個因素決定:(1)指物意義的充分性,即表述的客觀因素;(2)說話人的言語旨或言語意圖,即表述的主觀因素;(3)典型布局體裁的完成形式,即表述獲得的特定言語體裁形式。
表述的兩個結(jié)構(gòu)特征決定了表述(作為言語單位)和句子(作為語言單位)的根本差別。句子沒有言語主體的更替來規(guī)定邊界,與現(xiàn)實和他人表述沒有直接聯(lián)系,無法引出應答。因此,句子只具有語法的邊界、完成性和統(tǒng)一性。
2.2.3言語體裁內(nèi)涵
遵循巴赫金的思想,我們將言語體裁界定如下:言語體裁是在一定言語交際領(lǐng)域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表述類型,由功能、交際條件以及具體的交際情景決定的結(jié)構(gòu)、修辭統(tǒng)一體。言語體裁的內(nèi)涵為:一,“言語體裁不是語言形式,而是典型的表述(話語)形式?!倍哉Z體裁在言語中表現(xiàn)為話語模型。三,言語體裁是話語存在的自然形態(tài),離開體裁話語就不復存在。四,言語體裁作為典型的表述形式,具有典型的語調(diào),它是一種凝固了的語調(diào),是對用語調(diào)表現(xiàn)個人情感意志的種種復雜情況的歸納、概括與分類。
參考文獻
[1]劉康,巴赫金研究:“西方與中國”研討會綜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第2期
[2]白春仁,邊緣上的話語一巴赫金話語理論辨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0,第3期
[3]沈華柱,《對話的妙1手一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研究》[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年8月
[4]張勤,論巴赫金對話主義的話語特征[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第1期
[5]張開焱,《開放人格——巴赫金》[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6]巴赫金,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A],見: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周邊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7]巴赫金,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材料與形式問題[A],見: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一卷:哲學美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