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文
“你怎么就不聽媽媽的話呢?”
“寶貝兒,你能不能按照我說的做?”
“我是為你好,你再不聽話,就不許出去玩兒!“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對寶寶就是這樣說的。從這些話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父母對于寶寶們熾烈而焦急的愛,更多的是父母對于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困惑。
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寶貝好好“聽話”,開心愉快地形成對他們今后人生有益的習慣呢?我來告訴大家這其中的奧秘。
情景回放1:
貝貝今年3歲了,總是不吃青菜,卻特別愛吃巧克力。剛開始的時候,奶奶總是會夾著青菜哄著貝貝吃,有的時候甚至會追在貝貝身后,但她依舊不愛吃青菜。
貝貝媽在一次吃飯的時候爆發(fā)了:“貝貝,如果你今天不吃青菜,就什么都不許吃。”
奶奶實在是心疼貝貝,就說:“貝貝媽,也不用這么嚇唬寶寶呀,不吃就不吃吧?!必愗悑尯貌蝗菀紫露Q心要懲罰貝貝,結果奶奶的這番話讓貝貝頓時有了后援,貝貝的臉上寫著“奶奶都說了我可以不吃”。
貝貝媽一下子就發(fā)起火來,說:“媽,您能不能不要添亂?”
奶奶說:“寶寶這么小,干嗎總要求這么多,她不想吃你就不要逼她吃嘛,這怎么是我添亂呢?你這么說我就不愛聽了?!?/p>
飯桌上的氛圍頓時尷尬起來,貝貝媽繼續(xù)說:“貝貝,我說話你聽見了沒有,今天你不吃青菜,就不要吃飯,什么都不許吃?!必愗惵牭竭@兒就大哭起來,奶奶見狀趕忙抱起貝貝回房間去了。
貝貝媽沖貝貝爸爸說:“你看看你媽,根本就是在搗亂,寶寶這樣下去,什么好習慣都養(yǎng)成不了,你剛才也不說句話?!必愗惏忠参暮埽畔驴曜踊匚萘?。
奶奶為了哄貝貝,又給她吃了巧克力。貝貝媽更生氣了??墒撬灿X得很委屈:自己明明是為了寶寶好,怎么就里外不是人了呢?
分析:
誰的做法更需要糾正?
1.大多數(shù)父母都深有體會,如果家里面有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就特別容易慣著寶寶,或是舍不得寶寶受苦。這很容易導致寶寶養(yǎng)成一些不良習慣。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要理解老一輩對于孫輩的感情,多數(shù)情況,是由于沒有和他們及時溝通有關。我們并不能改變他們對于孫輩的疼愛甚至是溺愛,但是我們可以跟他們商量好一個共同的方案。另外,如果采用正確的提醒方式,相信大多數(shù)老人會理解并同意幫助寶寶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的。
2.場景中的貝貝媽選擇了在家庭成員都在的時候發(fā)脾氣,這一舉動非常不利于家庭溫馨和睦氣氛的建立,而溫馨和睦的氣氛是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另外,這種做法會在寶寶的心目中留下“媽媽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就要發(fā)脾氣”這一負面形象;與此同時,還很有可能會影響貝貝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貝貝也可能在遇到自己不滿意的事情時選擇“隨便發(fā)脾氣”這種處理方法哦!
3.貝貝媽想幫寶寶建立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卻采用了我們最不倡導的“懲罰”的方式。
·首先,寶寶不吃青菜就不讓寶寶吃飯,這樣對寶寶的身體不好。
·其次,寶寶今后一想到青菜,就和“媽媽不讓我吃飯”這樣不愉快的記憶相“聯(lián)結”,會加重她對于青菜的不喜愛,會適得其反。
·最后,懲罰會導致奶奶負面情緒的產生,形成家庭成員方面的阻力。
讓寶寶開心地“聽話”
怎樣才能讓寶貝兒們更愛吃青菜,或是開心地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呢?
Method 1:正強化與負強化結合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我們建議貝貝媽采取“正強化與負強化結合”的方式來幫助寶寶建立愛吃蔬菜的習慣。
正強化:貝貝媽可以告訴貝貝,如果每天吃掉足夠的青菜,就獎勵貝貝可以放學以后多玩半個小時或者當天吃一顆她最愛吃的巧克力。
負強化:與此同時,如果哪天沒有吃足夠的青菜,就取消多玩半個小時的權利,或是取消今天的一塊巧克力定額。
Method 2:尋求家庭成員的支持
我們還要建議貝貝的媽媽,在實施改善計劃前,可以召開一個家庭會議,和貝貝爸爸、貝貝的爺爺奶奶達成統(tǒng)一意見。告訴貝貝的爺爺奶奶,理解他們愛寶寶的心情,但是也請他們尊重做父母的苦心,大家都是為了貝貝好。達成一致意見,就確保了家庭教育的統(tǒng)一性,也不會出現(xiàn)不和睦的氛圍。
Method 3:父母自我修煉,增強情緒控制能力
貝貝媽媽可以適當?shù)剡M行一些心理輔導或心理訓練,主要針對她控制情緒的能力進行鍛煉。因為情緒的控制能力對于一個人今后的學習、工作與生活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好,寶寶的情緒控制能力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在糾正其他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寶寶會更加容易哭鬧、不配合、發(fā)脾氣,給父母增加教育難度。
情景回放2:
龍龍是家中的大寶貝兒,小姨在他五歲生日時送給他一個iPad,龍龍別提多高興了。現(xiàn)在,龍龍每天抱著iPad不撒手,跟他講道理說玩時間太長對眼睛和身體都不好,可是根本沒有用。
后來,龍龍總是趁著爸爸媽媽還沒有下班的空檔偷偷玩iPad,有一次被提前下班回家的爸爸發(fā)現(xiàn)了,爸爸直接沒收了iPad。龍龍因此在家里又是哭鬧又是打滾,爸爸還是堅持不給他玩。后來,爸爸和龍龍商定好了,每天最多玩一個小時的iPad,結果每次龍龍都央求好說話的媽媽多玩一會兒,而且每到游戲時間結束的時候,就是龍龍鬧脾氣的時候。龍龍的爸媽很苦惱,究竟怎么樣才能讓寶寶聽話地、有限制地玩iPad呢?
分析:
現(xiàn)在寶寶對于手機和平板電腦有著非常強烈的依賴,很多父母因為在一開始沒有和寶寶定好規(guī)矩,導致后期對于寶寶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難以控制。
用現(xiàn)實游戲代替電子游戲
我們應該讓寶寶體會到現(xiàn)實生活中游戲的魅力,并通過與寶寶一同做游戲、分享父母的成長經歷,與寶寶一起度過愉快的相處時光。
1.寶寶們對于電子產品的依賴,主要來源于他們對于游戲、互動的渴望?,F(xiàn)在小區(qū)內寶寶的聯(lián)系較少,而父母工作比較忙,沒有人陪伴他們玩耍,手機和平板電腦中豐富有趣的游戲正好滿足了他們的心愿。兒童都有做游戲的需要,而“一個人玩耍”的游戲形式本身存在缺少反饋、需要自己設置挑戰(zhàn)或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等麻煩;當寶寶玩著玩著,感覺到信息反饋太少、自己設置的環(huán)節(jié)不夠有趣時,自然就會被更加有趣、信息反饋及時的電子游戲所吸引。
2.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寶寶沉迷于iPad游戲的時候,在旁邊玩“游戲”,只不過這些游戲是對寶寶的身體與智力都有積極作用的,例如跳棋、丟沙包、拼樂高等等。爸爸媽媽可以表現(xiàn)出游戲有多么好玩兒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并且通過爸媽之間的語言互動將寶寶吸引過來,最后演變?yōu)橐患胰说挠螒驎r光。
3.在第一次吸引成功之后,和寶寶約定好,每天固定時間或每周固定時間是家庭游戲時間。這樣既幫祝寶寶擺脫對平板電腦或手機的依賴,又能夠促進與寶寶的良好交流,建立愉快的家庭氛圍。
情景回放3:
快4歲的佳佳是個漂亮文靜的小女孩,她最喜歡的玩具就是芭比娃娃。這一天,佳佳的媽媽帶著她去商場逛街,佳佳一進商場就看到了賣芭比娃娃的柜臺,并且拿著新款的芭比娃娃愛不釋手。
媽媽說:“佳佳,家里已經有好幾個芭比娃娃了,而且這個芭比娃娃價格很貴,不能再買給你了,聽話哈,寶貝兒。”
佳佳一聽媽媽不能買給她,眼淚馬上就充滿了眼眶,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媽媽見狀就和她講:“佳佳,媽媽已經和你說了,芭比娃娃很貴的,你已經有好幾個了,家里也沒有那么多錢用來買玩具。乖,我們去玩別的?!?/p>
這時,佳佳開始放聲哭了起來,媽媽一看佳佳鬧脾氣,就發(fā)起火來:“你不聽話是不是,我和你說了多少遍,不能買不能買,你別在這兒無理取鬧??!”佳佳看媽媽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訓斥自己,哭得更厲害了。
顯然,佳佳媽媽的提醒和教育對佳佳并沒有效。那么,佳佳媽媽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分析:
有些小朋友會抓住父母不愿意在公共場合訓斥自己這個弱點,借機提出一些無理要求。但是,當著太多人的面訓斥寶寶,對于自尊心比較強的寶寶來說,確實是非常不好的做法,不僅損傷寶寶的自尊心,次數(shù)多了還有可能在小朋友心中留下陰影。
提前立規(guī)矩
建議爸爸媽媽們還是要在寶寶小的時候,就提前“立規(guī)矩”,例如:如果你在外面哭鬧,本來可以得到的東西,反而得不到了,每個月只能買一個玩具。每次出門前,也要和寶寶講清楚,我們今天出去玩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遇到賣玩具的,媽媽也不會給買。
但是,如果寶寶抓住父母“不想在公共場合訓斥自己”的內心弱點,提出無理要求,又該怎么解決呢?在這里給大家推薦“故事暗示法”和“親身體驗法”。
故事暗示法
父母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構建榜樣,讓寶寶體會到如果他們不隨便要東西、不在商場哭鬧會有一個什么樣的好結果,或是隨便索要東西、隨意哭鬧會產生什么樣的不好的效果。
在每次講故事之后,要詢問寶寶聽完故事的心理感受,并將父母自己的感受分享給寶寶,引導寶寶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也形成與寶寶良好的溝通。
親身體驗法
哭鬧和索要玩具是基于寶寶對金錢價值和勞動價值的不了解。場景中的佳佳快4歲了,已經可以力所能及地干一些家務活了,因此我們可以規(guī)定佳佳每洗一次碗或每天把自己的被子疊好,可以得到5塊錢?!叭绻阆胍疟韧尥?,就要完成與芭比娃娃等價的勞動”。讓她親身體驗到金錢的來之不易與勞動的辛苦。
寶寶通過故事中的人物以及親身體驗,能真正意識到隨意要東西是不好的,在外面哭鬧也是非常不禮貌、不得體的行為,最重要的是金錢來之不易、勞動很辛苦。
情景回放4:
6歲的博文已經快要上小學了,博文的爸媽像其他父母一樣,積極配合學前班老師的學習計劃,每天按時檢查博文的作業(yè)。不過最近讓博文爸媽頭疼的是,博文總是不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爸爸問他原因,博文低著頭也不吭聲,博文爸爸一看他不說話,就生氣地說:“我問你話呢,你聽見了嗎?為什么學習任務沒有完成?!”博文非常小聲地說:“因為學習太沒意思了,還不如看動畫片、跟小朋友玩兒。”
博文爸爸徹底被激怒了:“學習沒有意思,什么有意思?動畫片有意思,看動畫片將來能考上大學么,以后你要是再不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罰你晚上不許睡覺,把老師的作業(yè)抄寫一遍。第一次發(fā)現(xiàn)抄一遍,第二次發(fā)現(xiàn)抄兩遍。現(xiàn)在開始抄。聽見沒?!”
分析:
博文本來就表示了他覺得學習沒有意思,而看動畫片、和小伙伴玩兒更有意思?,F(xiàn)在爸爸讓他抄作業(yè),會加深他對于“學習很枯燥”這一印象,導致寶寶更加不愛學習。既然博文愛看動畫片,喜歡和小伙伴們玩兒,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焕眠@兩個特點來改變博文的拖拉習慣、幫助他愛上學習呢?我要介紹的最后一種方法就是——觀察學習法。
觀察學習法
觀察學習是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它是指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從而間接地產生學習。具體應用在博文身上,父母可以選擇有意思、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例如:
·英文的動畫片——幫助寶寶建立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增長科學知識的動畫片——讓寶寶體驗到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包含有“小朋友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之后再去玩耍,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和其他小朋友的贊美”內容的動畫片。
博文通過看動畫片自然會領悟到:按時完成與父母、老師商量好的任務,會得到獎勵(有形的或是無形的);完成任務也會帶給自己一種快樂——成就感與滿足感。
另外,父母還可以與博文的小伙伴的父母們聯(lián)絡,特別是那些能夠提前完成作業(yè)的小朋友、沒有拖沓習慣的小朋友,讓博文多和他們接觸。然后在游戲后交流玩耍情況,詢問“這些小朋友是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出去玩兒的嗎”之類的問題,暗示博文:其實你如果提前把學習任務完成了,爸爸媽媽非常支持你出去玩。這樣,通過小伙伴們的榜樣作用和激勵作用,以及爸媽的態(tài)度暗示,寶寶一定會領悟到,原來只要我先把學習任務完成了,爸媽會很開心地讓我出去玩,也不會因為玩耍而訓我。
提示:在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的時候,爸爸媽媽們首先要發(fā)自內心地改變對寶寶的態(tài)度,真誠地相信寶寶會進步。否則,以寶寶們的敏銳,父母無意間表露出的一個懷疑的眼神、一個將信將疑的表情,都會讓寶寶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不放心,從而讓寶寶陷入“爸爸媽媽不信任我”的失落中,各種方法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發(fā)自內心地相信寶寶會改變+正確的方法,相信寶寶的成長會越來越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