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華
在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班主任常常充當“家長”“警察”“保姆”的角色,對學生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細節(jié)實行緊盯戰(zhàn)術。中學生獨立意識、逆反心理明顯增強,這種管理方式不但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 且易造成學生的依賴性,抑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在倡導培養(yǎng)學生能力與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下,班主任如何引導學生自主管理,從日常瑣碎、帶有重復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 保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班級整體與學生個體的發(fā)展?
一、以積極者的角色進入職業(yè)生活
班主任工作的辛苦與繁瑣,是很多老師不愿當班主任的重要原因。在“被迫”與“被安排”的無奈之下,不少教師抱著“不出事”、“不最差”的心理,工作以完成學校任務、不被考核扣分為目的,沒有工作熱情的班主任工作,是無法取得滿意效果的。青年教師若以此心度日,只怕漫漫幾十年職業(yè)生涯,是苦不堪言的。
馬克思在論及職業(yè)選擇時,曾寫過一段令人難忘的話:“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yè)——在從事這種職業(yè)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chuàng)造。”獨立的創(chuàng)造,正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質方式,人的智慧的發(fā)展、精神世界的豐富,沒有可以不通過個體的經驗、獨立的體悟,就能完成將外在的知識、文化以及其他人的創(chuàng)造轉化為自身的發(fā)展與成長。人的生命力也只有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才能煥發(fā),職業(yè)生活,是人成年以后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怎樣度過生命的日常方式,會決定人成為怎樣的人。
因此,很多時候可能無法選擇自己擔不擔任班主任工作,但在班主任崗位上,可以選擇不做“奴隸般的工具”,而選擇“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中,享受因過程本身而帶來的自身生命力煥發(fā)的歡樂。
“選擇積極的角色進入生活,容易使人成為一個成功者?!边@是魏書生的話。魏書生剛參加工作,就被分配做班主任兼兩個班的語文教學。面對簡陋環(huán)境,淘氣、后進的班級學生,他也埋怨、灰心、等待,結果發(fā)現,“不僅自己沒有改變的希望,還可能因為自身的弱點使外界更不如意”。因而他從改變自己開始,以積極的角色進入職業(yè)生活,千方百計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最終獲得成功。
二、以智慧者的角色管理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guī)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他人成功的經驗只能供我們學習借鑒,而不能成為我們機械模仿與運用的模式或套路。對于班主任而言,面對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與學生,不但要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更需要的是一種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為一種教育力量的智慧,把學生管理工作,變?yōu)殄憻拰W生、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和團結合作能力的手段,變成讓學生在為集體貢獻過程中展現特長、發(fā)揮優(yōu)勢的舞臺。
首先,要能做到公正而又不違背學生的天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謂公正,就是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尊重個性,維護自尊心,給予每個學生發(fā)展的平臺與機會,客觀全面地評價每個學生,同時,建立必要的措施與規(guī)則并嚴格執(zhí)行之,以維護這種公正。這種公正,意味著班主任要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去關心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至少直接知道其中某一種事情是他們希望獲得的權益。這種公正,也意味著師生間的就“事”論事的恰當性,而決不是就“學生”論事的某種方式。這不僅僅表現為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態(tài)度和行為上的公正平等,正直無私,更表現在班主任能真正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而班主任的厚此薄彼、主觀武斷的評判,常常會讓學生充滿了失望和不信任感,從而對班主任再教導他們的任何東西,都會抱拒斥態(tài)度。破壞這種公正性,首先傷害的是學生,班主任本人其實也受到傷害——損害了自身的形象。
其次,要能形成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供學生自育共育。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和諧的教育”,認為“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chuàng)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這和諧,即是班主任在管理上的智慧體現,也就是營造能供學生自我教育與相互教育的班級氛圍,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增長技能 、展現自我中獲得充實的精神生活。
三、以反思者的角色不斷實踐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是緊密相聯的。德育更是如此,德育過程不僅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反復思考的過程,而且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摸索,在實踐中形成經驗,從而提高工作水平。因而,班主任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實踐的角色,是一個理性的思考者,也是一個感性的實踐者。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的班主任認為,工作總是那些繁瑣的重復性的勞動,沒有什么價值可言。即使是很漂亮地處理了一些問題或者遇到了一些挫折、困惑,也覺得那是尋常事而沒有放在心上。其實,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被教育實踐教育、被教育對象教育”,這正是班主任工作最需要反思的內容之一。把這些記錄下來,加之以研究、交流、探討,形成新的經驗與方法。很多的教育家正是在學習、實踐、思考、再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蘇霍姆林斯基就提倡寫教師日志,認為“記日志有助于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其次,要敢于對自我的更新與解放。
從我國教師教育的實踐來看,往往有著“自然成熟”的傾向。一個優(yōu)秀班主任的成長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方面這與長期以來我國的德育理論相對落后,大環(huán)境下德育教師專業(yè)化培養(yǎng)不受重視,班主任得不到應有的專業(yè)培訓,教育方法陳舊、單一,難以發(fā)展不無關系;另一方面,教師個體忽視德育工作研究也是重要原因。隨著當前德育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班主任不僅應當更新教育觀念,解放思想,變“管”為“導”,變“應付”為“研究”,變“我的班”為“我們的班”;還應當大膽改革教育方法,變“一手包辦”為“自我管理”,變“人治”為“法治”,把自身從繁瑣的事務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讓自己成為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型的教育者。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