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作
作文怎么做到一波三折
◎陸生作
小名片
陸生作,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少年作家》雜志、《歷史揭秘》雜志執(zhí)行主編,致力于探索寫作方法、推廣微童話與傳統(tǒng)民間故事。
長話短說,講三點內容,純純的干貨,特別是前面兩點,你值得擁有。
在寫作中,會講到一個方法,叫“移花接木”。這“花”和“木”,其實都可以理解為“積木”。積木本是一種玩具,但拿它來研究作文,是個好東西。用專業(yè)術語說,“積木”叫母題,或者情節(jié)單元。
舉個例子:江上漂來一只木盆,木盆里有一個嬰兒。這就是一塊“積木”,由它列五條內容——
◆岳飛幼年遭遇洪水,在木盆里漂流。
◆《西游記》中,唐僧在木盆里漂流,被老僧救下。
◆民間故事,悅城龍母傳說:溪邊有一老漁夫,無兒無女,一日打魚,見木盆漂來,盆中有一女嬰。
◆印度電影《巴赫巴利王》中,后有追兵,情急之下,母親將嬰兒于溪水中漂走。
◆據(jù)希臘神話改編的電影《諸神之戰(zhàn)》,珀爾修斯和母親被釘在棺木中,被扔下海,被漁民所救。
其實它們都是一樣的。如果你的作文里需要這只“木盆”,請拿去用,千萬別客氣。這里只是舉一個例子,其他“積木”自己在平時多多歸納、積累,然后有機組合,就會有新故事。這樣,能把作文變成一個技術活,然后再藝術化。
還想提一點:寫作中,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千萬別“齊刷刷地一刀切”。比如:在用“木盆漂來嬰兒”這塊“積木”時,有學生說,木盆漂在大海里。我說,這太危險了吧?風高浪急的,不怕孩子淹死嗎?學生說,母親狠心,就是要孩子死。確實夠狠!但一聽就有故事。雖然,若真要孩子死掉,放木盆好像有點麻煩,但學生能自圓其說就好了,說不定“木盆放在大海里”更能表現(xiàn)母親的糾結呢?!
老師指導學生,讓學生掌握知識、學以致用很重要,但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甚至胡思亂想,也很重要;活學活用就更重要了。
看故事,評價作文,常會用到“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句說濫的話。
怎么讓作文有波折啊,我常說“制造矛盾、解決矛盾”這個方法。若換個角度講講,或許能理解得更有故事。比如,從主人公的情緒這個角度去理解一波三折。舉個例子:
◆我想買糖吃,問媽媽要五塊錢,媽媽很大方地給了。我高興。
◆放學了,去買糖,一摸口袋,錢不見了。我不高興。
◆低頭走在路上,撿到了五塊錢。我高興。
◆再往前走,又撿到十塊錢。我更高興。
◆繼續(xù)往前走,興奮過頭,走路不小心,摔了門牙。我不高興。
……
在“高興”與“不高興”之間,作者將人物情緒“玩弄”于股掌之間,那情節(jié)自然就起起伏伏、一波三折了。
當然,上面這個例子太簡單,我只是為了說明情緒的波折。而在寫作中,一定是具體的某件事、某個處境,令主人公或喜、或怒、或哀、或樂。也就是說,作者要用一個具體的故事去“證明”主人公的情緒。
在作文構思時,可從主人公情緒這個角度去構思故事情節(jié),然后再去“移花接木”,把“積木”用起來,然后再用上“伏筆、照應”什么的,讓它們有機一體,那就大功告成了。
前面兩點,如果能用好,編個好故事是不成問題的。
這時,請適當考慮第三點:讀者讀了這篇作文有什么用呢?也就是說,你為什么要寫這篇作文呢?你想表達什么呢?這問題與立意有關。
文以載道,一切真善美都可立意。但對學生來說,掌握三個大方向:溫暖、哲理、教訓。
在作文時,想清楚這篇作文要交給讀者的是什么?是溫暖?是哲理?是教訓?取其一即可。
如此一來,不論作文的“內在一口氣”,還是“外在筋骨皮”,有機地合在一起了,有神,又有形,神形兼?zhèn)?,活了?/p>
責任編輯:巫作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