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吳 融 生 卒 年 新 考

2017-04-13 18:12:54
關鍵詞:翰林

艾 炬

(山西師范大學 戲劇與影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吳融為唐末著名文人,官居翰林學士承旨,《新唐書》《唐才子傳》有其傳,《全唐詩》收錄其詩297首,《四庫全書·集部》收其詩集《唐英歌詩》3卷。歷代詩論家對吳融的詩作多有稱道。宋劉克莊《后村詩話》稱:“吳子華詩五言合作絕少,七言佳者不減致光?!盵1]214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說:“吳融、韓偓同時,慨嘆兵戈之間,詩律精切,皆善用事。”[2]1367明許學夷稱:“吳融七言律‘太行和雪’一篇,氣格在初、盛唐之間?!盵3]301清翁方綱云:“吳融《李周彈箏歌》起句:‘古人之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乃知此語未必然,李周彈箏聽不足?!似鸱?,已開元人門徑?!盵4]162吳融作為晚唐詩人的杰出代表,對后世的詩詞創(chuàng)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吳融多有研究,但囿于遺留的生平資料較少,關于其生卒時間的考證,至今尚無令人信服的結論。

吳融之生年,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柏俊才先生在《吳融年譜》中考證的會昌六年(846年);[5]22—24二是臺灣胡雅嵐女士在《吳融生平及其詩作研究》中提出的大中四年(850年);[6]20三是竺岳兵先生在《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跡考》中轉引《源一堂吳氏總譜》記載的大中八年(854年)。[7]129吳融之卒年,岑仲勉先生曾根據有關史料推測為天復三年(903年),傅璇琮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贊同這一說法,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采納這一說法,此后,有關吳融的研究著述均采用此說,一時幾成定論。

吳融是唐末文壇和政局的參與者、見證者,對其生平及創(chuàng)作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學史和政治史價值。如果能考辨清楚吳融的生卒時間,不僅有利于我們準確理解其詩文作品,而且有利于我們對唐末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認識和判斷。筆者通過梳理相關家譜資料、史籍記載以及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吳融生于大中四年(850年)一說最為可信,而卒于天復三年(903年)之說明顯有誤,吳融卒年當在唐亡以后?,F撰文試述之,以求教于方家。

一、吳融當生于850年補說

吳融生于何年,正史沒有記載,現存詩文中也無確鑿證據。據《新唐書》吳融本傳及《登科記考》所載,吳融于龍紀元年(889年)春登第,同時及第的還有韓偓等人。胡雅嵐女士根據吳融《祝風三十二韻》及韓偓《與吳子華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懷恩敘肯因成長句四韻兼呈諸同年》中相關記述,參以及第時間,得出吳融約生于大中四年(850年)的結論。鑒于《祝風三十二韻》是諸多學者研究吳融生平的重要依據,在此先將原詩中涉及到生平的后半部分抄錄如下:

余仍轗軻者,進趨年二紀。秋不安一食,春不閑一晷。腸回為多別,骨瘦因積毀??韧倌耆?,揶揄空睹鬼。中又值干戈,遑遑常轉徙。故隱茅山西,今來笠澤涘?;恼卟粡蛯ぃ菡哌€有以。將正陶令巾,又蓋姜肱被。不敢務有馀,有馀必驕鄙。所期免假匄,假匄多慚恥。驕鄙既不生,慚恥更能弭。自可致逍遙,無妨閱經史。吁余將四十,滿望只如此。干澤尚多難,學稼茲復爾。窮達雖系命,禍福生所履。天不饑死余,飄風當自止。[8]7871—7872

胡雅嵐女士從詩中“干澤尚多難”之句推斷,此詩作于及第之前;從“進趨年二紀”、“吁余將四十”等句推斷,吳融參加科考屢試不第達“二紀”(二十四年)之久,作此詩時年近四十歲,當是三十八九歲;又據韓偓詩中“二紀計偕勞筆研,一朝宣入掌絲綸”之句推斷,吳融在困于舉場二十四年后不久即登第。由此,胡女士認為,吳融此詩當作于文德元年(888年),上推三十九年,即吳融約生于大中四年(850年)。

在這一推論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確定《祝風三十二韻》的創(chuàng)作時間。胡雅嵐女士對《祝風三十二韻》的創(chuàng)作年代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證。首先,詩中所言“茅山”,在潤州延陵縣,吳融曾隱居于其西;其次,光啟三年(887年),杭州刺史錢镠攻常州,又命阮結攻潤州,此后,常潤二州兵禍連年,詩中所言“干戈”應當指此;再次,“笠澤”即松江,由“今來笠澤涘”、“是時立秋后”等句可以推知,吳融當時已自武康回到長洲。故該詩最有可能的寫作時間為光啟三年(887年)之后,龍紀元年(889年)及第之前,即文德元年(888年)。這一推論基本符合詩文所記內容,當是比較接近事實。而且,細細揣摩整首詩作,作者似有退出科場、歸耕田園之意,故有理由認為,吳融創(chuàng)作該詩之后不久即進士及第,否則,他可能會因屢次下第而放棄了科舉,這樣也就無后來及第之事。

柏俊才先生將吳融生年定為會昌六年(846年),其主要依據也是《祝風三十二韻》,但其論述的核心問題是吳融始置田產于長洲的時間。據其考證,吳融在長洲置田產的時間約為乾符元年(874年),而《祝風三十二韻》詩題下作者自注說“有田在吳將十祀”,又由“吁余將四十”可知,作此詩時年近四十,故吳融始置田產于長洲時近三十歲。若以二十九立論,則吳融當生于會昌六年(846年)。隨后,柏先生又根據這一出生時間,將《祝風三十二韻》的創(chuàng)作時間定為中和四年(884年)。

細考柏先生的整個推論過程,似有一些矛盾之處。其一,如果吳融生于會昌六年(846年),則其及第時已困于考場二十九年。這不僅與韓偓詩中提到的吳融蹭蹬科場二十四年后及第不相符合,而且也與《祝風三十二韻》中欲歸隱田園的詩意不符。其二,據柏先生考證,吳融于咸通十年至咸通十三年(869—872年)宦游長洲。在此期間作有《寄殿院高侍御》一詩,其中寫道:“黃梅細雨冪長洲,柳密花疏水漫流。釣艇正尋逋客去,錦衣方結少年游。”[8]7859—7860古代男子二十歲為弱冠,需要舉行冠禮,以示成年。如果將吳融的生年定為會昌六年(846年),此時他已經是成年人,二十四五歲了,按照古人的婚育觀念,應該已經結婚生子。況且,唐代法令對男女婚嫁有明文規(guī)定,唐太宗時期頒布詔令:“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喪達制之后,孀居服紀已除,并須申以婚媾,令其好合?!盵9]1527唐玄宗時期再次頒布詔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盵9]1529一個早已到了結婚生子年齡的人似乎不大可能稱自己為“少年”。因此,吳融生于會昌六年(846年)于情理不通。而如果他出生于大中四年(850年),則此時他正好處于弱冠前后,與“錦衣方結少年游”的詩句非常契合。

另外,關于家譜所載吳融生于唐大中八年(854年)的說法,因竺岳兵先生在轉引《源一堂吳氏總譜》的記載時并未提到家譜所依何據,而該家譜又不易得見,故難以詳考。若照此說法,則吳融及第時三十五歲,這似與其詩作中近四十歲尚未及第的自述相違。對比分析以上三種說法,吳融生于唐大中四年(850年)一說較為合情合理,可能性最大。

二、吳融卒于907年以后新考

《新唐書》吳融本傳云:“龍紀初,及進士第……久之,召為左補闕,以禮部郎中為翰林學士,拜中書舍人。昭宗反正,……進戶部侍郎。鳳翔劫遷,融不克從,去客閿鄉(xiāng)。俄召還翰林,遷承旨,卒官?!盵10]1480唐末“鳳翔劫遷”在天復年間(901—903年)。天復元年,昭宗為關中強藩李茂貞等所迫,遷駕鳳翔,天復三年二月,朱溫迎昭宗還朝長安,時任翰林學士承旨的韓偓因忤怒朱溫,被貶為濮州司馬。吳融當在昭宗還朝、韓偓被貶以后充任翰林承旨。關于吳融卒年,岑仲勉先生考證說:“融卒于何年,雖乏明文,但據《舊唐書》一七九《柳璨傳》,璨天祐元年正月十日命相時,充承旨者已是張文蔚,則文蔚殆于天復三年加充。換言之,即融以天復三年(903)卒官也?!盵11]482此后的研究者均從此說。

筆者通過檢閱吳融現存詩作發(fā)現,其部分作品明確提到“昭宗東遷”之事。例如《題湖城縣西道中槐樹》:“零落欹斜此路中,盛時曾識太平風。曉迷天仗歸春苑,暮送鸞旗指洛宮。一自煙塵生薊北,更無消息幸關東。而今只有孤根在,鳥啄蟲穿沒亂蓬?!盵8]7892其中“暮送鸞旗指洛宮”即指昭宗車駕東遷洛陽一事。又如《登途懷友人》:“日落野原秀,雨馀云物閑。清時正愁絕,高處正躋攀。京洛遙天外,江河戰(zhàn)鼓間。孤懷欲誰寄,應望塞鴻還。”[8]7881其中“京洛遙天外”顯然也是指唐室由長安遷都到了洛陽。據《新唐書》本紀第十載:“天祐元年……朱全忠殺太子少傅崔胤及京兆尹鄭元規(guī)、威遠軍使陳班。戊午,全忠遷唐都于洛陽?!盵10]98《舊五代史》卷二(梁書)太祖紀第二載:“(天祐元年)閏月丁酉,昭宗發(fā)自陜都……甲辰,車駕至洛都,帝與宰相百官導駕入宮。”[12]19由此可知,昭宗遷都洛陽的時間為天祐元年(904年),故吳融的這兩首詩作不可能早于是年。也就是說,吳融的卒年不可能早于天祐元年(904年)。

除了上述詩文,筆者新近還發(fā)現了一篇吳融作于唐天祐二年(905年)的佚文。在《中國家譜資料選編》序跋卷上冊中,有一篇署名“吳融”的譜序,標題為《翁氏族譜舊序》,原載清翁大貴重輯《[江蘇吳縣]洞庭東山翁氏世譜》。此序《全唐文》《全唐文補遺》均不見錄,當是吳融之佚文。為便于讀者核查,茲全文轉載如下:

今大丞相翁公,以檢校太子太傅致仕歸,蒐輯其家史,勒為一編,出示予曰:“吾先本周室故封,原城翁山,逮秦滅漢興,太子家令以儒道仕于朝, 所謂師谷梁而友黃公,是為遠祖也。至南齊工曹尚書諱邵,徙居睦州。孫國子祭酒兼侍中珞,丁隋末之亂,蕭銑兵起,睦焚劫,鄉(xiāng)井悉為丘墟。于是與右仆射孔范、端明學士余獻中、中丞張衡本,挈妻子竄四明之太平山??拙由轿鲏?,張居山南,余居桐湖,而祭酒公居金川鄉(xiāng),今之慈溪界也。自祭酒迄今為十葉,支序流衍,居各異地。而考其世系,稽其爵里,犁然俱載。等而上之,以至于遠祖,其世系爵里,可考而知也。子其為我序之?!庇枋芏錁I(yè),臨帙而感焉。翁為天子之苗裔,公卿之子孫,衣冠蟬聯,近世罕有比。朝散大夫國子司業(yè)承訓公、太傅江南東道采訪使謚文敏承緒公暨丞相晉國公承贊公,相繼登科第,名聞天下,目曰翁氏三虎。蓋其德被生民,功在簡冊,既崇顯于前人矣。相國乃撰家史,垂休方來,又非顯榮之不朽者乎!夫家猶國也。國史,所以昭治亂興亡之變,示君子小人之分。家史,所以明尊卑親疏之別,述言行政事之詳。其為事至鉅,而其道至遠也。后之譜翁氏而秉筆者,可不致其敬謹哉!唐天祐二年乙丑八月既望,翰林學士承旨吳融書。[13]18

筆者初步考證,該序是吳融應同僚翁承贊之邀而寫。關于翁承贊其人,《十國春秋》卷九五載:“承贊舉唐乾寧三年進士,擢宏詞科,任京兆府參軍,累官右拾遺、戶部員外郎。天祐元年受詔,冊封太祖為瑯琊王,賜金紫……”[14]1376《唐詩紀事》云:“承贊,字文堯,閩人。唐末為諫議大夫……”[15]1717宋代胡沂在《翁彥國行狀》中稱:“(承贊)歷官乾寧、光化、天復、天祐間,為開府儀同三司、右丞相、檢校太子少師致仕,晉忠獻公?!盵13]7翁承贊官居右丞相,受詔入閩冊封王審知(瑯琊王),當是朝廷重臣,吳融為翰林學士承旨,同樣身居要職,而且二人在昭宗朝均有諫官和戶部的任職經歷。據此可知,兩人為同僚,彼此非常熟悉。又因為吳融善制誥屬文,故翁承贊向其求序。

另外,關于翁承贊“致仕歸”一事亦可考知。翁承贊天祐元年(904年)赴閩冊封王審知,在還朝途中,作《奉使封閩王歸京洛》云:“泥緘紫誥御恩光,信馬嘶風出洛陽。此去愿言歸梓里,預憑魂夢展維桑??统袒厥渍拔谋?,驛路乘軺憶故鄉(xiāng)。指日還家堪自重,恩榮晝錦賀封王?!盵8]8089詩中表達了辭官還鄉(xiāng)之意。天祐二年(905年)時,昭宗已被弒,朱溫縊殺王子,罷免朝臣,制造了“白馬驛之禍”,唐朝名存實亡,翁承贊或許于此時辭官,準備回閩隱居,故吳融在序文開頭稱其“以檢校太子太傅致仕歸”。至于翁承贊后來歸梁,又入閩為相,則另當別論。

這篇序文所言人物事跡符合史實,落款中撰寫時間、撰寫人官職、撰寫人姓名一應俱全,為吳融所撰無疑,且年號與干支吻合,時間上亦無訛誤。這可謂是吳融天祐二年(905年)依然健在的鐵證。

既然證明了吳融并非卒于唐天復三年(903年),那么他到底卒于何年?以下幾則材料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線索。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五一載:“融詩音節(jié)諧雅,猶有中唐之遺風,較偓為稍勝焉。在天祐諸詩人中,閑遠不及司空圖,沉摯不及羅隱,繁富不及皮日休,奇辟不及周樸。然其余作者,實罕與雁行?!盵16]1302這里將吳融歸為天祐詩人,說明其天祐年間仍然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

清代李調元《雨村詩話》卷下云:“晚唐人品最高潔,以司空圖為第一,唐室凌夷,不食而卒。忠烈之義,千載如生。吳融亦不事異姓,大義凜然,故余編《全五代詩》,以二公以上為斷不采入也?!盵17]1532唐亡于天祐四年(907年),也即朱溫代唐自立的后梁開平元年(907年)。李調元為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詩人,歷任翰林編修、廣東學政等職。此人出生于書香世家,記憶力過人,凡經眼書籍大多過目不忘,家里藏書達10多萬卷,于經史百家、稗官野史無所不覽。鑒于李調元的學識、閱歷,其所言吳融“不事異姓、大義凜然”之事,當有所依據。由此看來,吳融至少活到了唐朝滅亡,甚至活到了五代時期。

清代王士俊等所編《河南通志》卷六十九《流寓》中記載:“吳融,字子華,越州山陰人,力學富詞調,昭宗龍紀初登進士。仕終翰林承旨。卜居閿鄉(xiāng)皇天原北,后卒,葬于營門右,融有卜居詩?!盵18]538,333又有《疊石吳氏宗譜》《南明吳氏宗譜》記載吳融晚年“爰卜剡東疊石而居焉,卒,御葬于會稽湯浦之原”[7]129。盡管方志與家譜在記載吳融隱居及墓葬之地上有出入,但都明確指出,吳融并非卒于翰林承旨任上,而是先罷官隱居,后來方才去世。若參照李調元的說法,很可能是唐亡以后罷官隱居。這也間接說明,吳融的卒年不是天復三年(903年),而是在此之后。

以上材料雖然還不能完全確定吳融卒于何年,但足以證明之前廣泛認可的卒于唐天復三年(903年)之說實誤。吳融至少活到了天祐二年(905年),其卒年當在天祐四年(907年)或之后。這一結論,不僅僅是更正了史籍記載的謬誤,同時有助于我們對吳融晚年創(chuàng)作的隱逸詩進行正確解讀,有助于我們了解唐末“昭宗東遷”等政治事件的社會影響。

三、吳融是否卒官臆測

上引《新唐書》本傳稱吳融“遷承旨,卒官”,另有《全唐詩》《唐才子傳》《嘉泰會稽志》等所記內容基本相同,但于“卒”字后均無“官”字。而且,上文已考述吳融天祐年間還在世。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吳融是否卒于翰林學士承旨任上?如果不是卒官,那他歸隱在什么時候?筆者推測,吳融天祐年間仍在翰林承旨任上,其歸隱或在唐亡以后。

岑仲勉先生據以推測吳融卒年的理由是天祐元年翰林承旨一職由張文蔚充任,而很可能的情況是,張文蔚接替吳融充任翰林承旨的時間并不長,很快又由吳融繼續(xù)充當。關于張文蔚的仕宦情況,史書所載甚詳?!杜f五代史》卷十八(梁書)列傳八載:“駕還長安,(張文蔚)除監(jiān)察御史,遷左補闕侍御史、起居舍人、司勛吏部員外郎,拜司勛郎中、知制誥,歲滿授中書舍人……服闋,復拜中書舍人,俄召入翰林,為承旨學士。屬昭宗初還京闕,皇綱浸微,文蔚所發(fā)詔令,靡失厥中,論者多之。轉戶部侍郎,仍依前充職,尋出為禮部侍郎。天祐元年夏,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兼判戶部。”[12]71《新唐書》卷六十三載:“(天祐二年)三月戊寅……禮部侍郎張文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甲申……文蔚為中書侍郎、判度支。”[10]464這兩條史料明確記載,張文蔚于唐天祐元年(904年)夏改任中書侍郎、平章事等職,也就是說,他充任翰林承旨也就一年左右,甚至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所以,吳融在唐天祐元年夏繼續(xù)充任翰林承旨的可能性很大。

若結合吳融晚年詩作來看,其短暫離職或是因為身患疾病,辭官休養(yǎng)。他在《谷口寓居偶題》中云:“涔涔病骨怯朝天,谷口歸來取性眠?!盵8]7849在《閿鄉(xiāng)寓居十首》中說:“六載抽毫侍禁闈,可堪多病決然歸。”[8]7877后一首詩詩題前作者自注“壬戌歲”,可知此詩作于天復二年(902年)。所以,天復三年,吳融“多病決然歸”后,翰林學士承旨一職由張文蔚充任。考唐代官制,翰林學士承旨為翰林學士之長,不僅是各類詔令起草者,更是禁中職掌機密者,是實際上的宰相,素有“內相”之稱。該職并不輕易授人,往往由年深德重、久充翰林者任之。故朝廷在張文蔚遷任別職后,很可能會繼續(xù)啟用吳融任承旨。這在天祐年間有先例,比如吳融的前任韓偓,就有貶官后復召為翰林承旨(不拜)的經歷。

如果上述推測屬實的話,則吳融或于唐亡以后因“不事二姓”而致仕歸隱。在吳融現存詩歌中,有多首體現其歸隱之作品。如《山居喜友人相訪》:“秋雨空山夜,非君不此來。高于剡溪雪,一棹到門回。”[8]7881似描述其歸隱剡溪的生活。又如《寄楊侍郎》中有“何事春來待歸隱,探知溪畔有風松”[8]7884之句,或許也是指欲歸隱剡溪。再如《得京中親友書訝久無音耗以詩代謝》:“退閑何事不忘機,況限溪云靜掩扉。馬頰浪高魚去少,雞鳴關險雁來稀。無才敢更期連茹,有意兼思學采薇。珍重故人知我者,九霄休復寄音徽?!盵8]7893同樣是描寫歸隱之后的生活。由此看來,吳融晚年卜居剡溪基本可信。

綜上所考,吳融約生于唐大中四年(850年),唐天祐二年(905年)依然在世,當卒于唐天祐四年(907年)之后。吳融并非卒于翰林承旨任上,而是致仕隱居后方卒。《全唐書》等所謂“卒官”之說,當是有誤。至于吳融具體卒年及墓葬所在,僅就目前所見資料尚難斷言,唯俟將來能有更多的新材料被發(fā)現。

[1] 劉克莊.后村詩話(新集卷4)[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方回.瀛奎律髓匯評(卷3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許學夷.詩源辯體(卷32)[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4] 翁方綱.石洲詩話(卷2)[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柏俊才.吳融年譜[J].文獻,1998,(4).

[6] 胡雅蘭.吳融生平及其詩作研究[D].臺灣逢甲大學,2004.

[7] 竺岳兵.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跡考[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8] 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9] 王溥.唐會要(卷 83)[M].北京:中華書局,1955.

[10]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1]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外三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2]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 陳建華,王鶴鳴,等.中國家譜資料選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4]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95)[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5] 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M].成都:巴蜀書社,1989.

[16]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51)[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7] 李調元.雨村詩話[M].郭紹虞.清詩話續(x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 王士俊,等.河南通志(卷69)[M].欽定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歡
翰林
Valley-dependent transport in a mescoscopic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device
做一本書 交一位朋友 北京華夏翰林文化藝術研究院 推出“459”優(yōu)惠政策為海內外作者出書
中華詩詞(2020年2期)2020-11-19 09:55:04
做一本書 交一位朋友 北京華夏翰林文化藝術研究院 推出“559”優(yōu)惠政策為海內外作者出書
中華詩詞(2019年2期)2019-11-15 08:27:56
做一本書 交一位朋友 北京華夏翰林文化藝術研究院 推出“459”優(yōu)惠政策為海內外作者出書
中華詩詞(2019年8期)2019-11-15 08:18:02
做一本書 交一位朋友 北京華夏翰林文化藝術研究院 推出“459”優(yōu)惠政策為海內外作者出書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11-14 19:46:15
金庸族親圖譜
對聯(2018年12期)2018-11-13 13:48:37
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A novel 4π Gd-loaded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ion system?
刻南瓜燈
青梅如夢
飛粉色(2013年7期)2013-04-29 10:57:08
浦北县| 正定县| 北票市| 休宁县| 富阳市| 阿瓦提县| 兰州市| 宁乡县| 朝阳市| 龙陵县| 石楼县| 固镇县| 淅川县| 同仁县| 青阳县| 宜都市| 惠来县| 洱源县| 叙永县| 鹤峰县| 茌平县| 鄄城县| 绥棱县| 赣榆县| 玉树县| 沙坪坝区| 沐川县| 上犹县| 安宁市| 丰城市| 曲周县| 邹平县| 安顺市| 晋城| 十堰市| 道真| 凌海市| 清水河县| 许昌县| 竹溪县|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