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超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北京 100048)
?
略論竇建德“夏”國號
劉毅超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北京 100048)
竇建德借助玄圭之錫的符瑞,建立夏國。玄圭之錫源出于《尚書》,本為對功臣之賞賜,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成為帝王受命的符瑞。在隋唐之際,存在竇姓源出少康的說法,而少康即夏禹之苗裔。竇建德建國為夏,正是以大禹之后自居。竇建德建立夏政權,也對隋唐之際的政局也產(chǎn)生了較為重大的影響。
竇建德;夏國號;玄圭之錫
竇建德政權于隋末唐初雄踞河北,建立夏國,烜赫一時。關于竇建德及其夏政權,學界已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姜伯勤先生研究最為深刻[1]20-31。然而學界大多將其納入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的語境中來分析,重點探討竇建德政權性質(zhì)的變化。然而竇建德為何要建國號為“夏”?學者卻罕有措意。李錦繡先生懷疑夏國號或許與赫連夏有關[2]62-69。李先生的觀點啟發(fā)了筆者,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夏國號到底有何含義?筆者不揣冒昧,嘗試做一番探討。
(一)玄圭為符瑞
在探究竇建德“夏”國號含義之前,有必要了解建號的過程。史書對其有詳細的記載?!杜f唐書》卷五四《竇建德傳》云:“武德元年冬至日,于金城宮設會,有五大鳥降于樂壽,群鳥數(shù)萬從之,經(jīng)日而去, 因改年為五鳳。有宗城人獻玄珪一枚,景城丞孔德紹曰:“昔夏禹膺箓,天錫玄珪。今瑞與禹同,宜稱夏國?!苯ǖ聫闹盵3]卷54,2236。由此可見,竇建德定國號為“夏”,是因為有人獻玄圭一枚,而玄圭瑞應被認為與大禹受命相侔。大禹受命與玄圭之錫到底有何聯(lián)系呢?孫英剛認為,“唐人劉庚《稽瑞》引孫氏《瑞應圖》曰‘王者勤苦以應天下,厚人而薄己,水泉通,四海會同,則玄珪出。夏禹之時,卑宮室,盡力溝壑,天賜以玄珪’??梢娦暣_實是夏德的祥瑞,竇建德建國為夏,因此取玄珪為符瑞??椎陆B所說,并非妄說,而是有所本”[4]128。誠如孫文所言,玄圭之錫確實與夏禹受命緊密相聯(lián),竇建德假借的也的確是夏德的符瑞。然而玄圭之錫到底有什么意涵?又是怎樣與帝王受命緊密聯(lián)結的?茍不明乎此,則不能了解竇建德集團為何以玄圭作為受命之符瑞。
玄圭之錫,源出《尚書》?!渡袝び碡暋吩弧坝礤a玄圭,告厥成功”[5]卷6,171,孔傳曰“玄,天色。禹功盡加于四海,故堯賜玄圭以彰顯之。言天功成”[5]卷6,171。顯然,孔德紹所說的玄圭祥瑞,其源頭應當出自《尚書》。孫氏《瑞應圖》中的玄圭瑞應,應當也是由《尚書》的記載發(fā)展而來?!妒酚洝は谋炯o》也有類似的記載:“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于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6]卷2,77。張守節(jié)正義曰:帝,堯也。玄,水色。以禹理水功成,故錫玄圭,以表顯之[6]卷2,77??梢娦缡菍Υ笥碇嗡晒Φ谋碚?。之后大禹又得到帝舜的指定,終于即天子之位。至此,玄圭之錫還只是對功臣的賞賜,尚未明顯傳達出帝王應運受命之意。然而到了東漢,玄圭的涵義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東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云“后嗣修紀,見流星,意感生白命文明戎禹。其耳參漏。為堯司空,主平水土,命山川,畫九州,制九貢。功成,賜玄珪,以告勛于天。舜乃禪位,命如堯詔,禹乃即位,作樂大夏。世號夏后”[7]卷8,393。在王符的筆下,大禹流星感生,而且相貌非凡,已經(jīng)頗具神異,更值得注意的是,玄圭之錫與舜禪位,禹即位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完全具備了帝王應運受命的寓意。究其原因,蓋西漢中晚期之后,讖緯之學大盛,直到東漢,依然是極為流行的學說。大禹作為上古時功勛卓著、建立夏朝的帝王,自然成為偽托讖緯符命的對象。于是玄圭之錫便從《尚書》中單純的賞賜功臣,逐漸向帝王應運受命發(fā)展,在后世產(chǎn)生了長久的影響。
中古時期,人們普遍認為,“龍飛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應”[8]卷27,759,帝王受命,必有符瑞,玄圭之錫便是一種帝王受命的符瑞?!端螘肪矶摺斗鹬旧稀酚涊d了玄圭之錫的符瑞,略云:“帝禹有夏氏,母曰修己,出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紐……當堯之世,舜舉之。禹觀于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淫。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淵。禹治水既畢,天錫玄珪,以告成功。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8]卷27,763?!疤戾a玄珪,以告成功”,緊接著便“夏道將興”,天命轉移了,可見玄圭之錫已經(jīng)成為了帝王受命的符瑞。降至劉裕代晉建宋,出現(xiàn)了稱引玄圭之錫的成功實踐。東晉末年,當孫恩盧循亂后,晉室陵遲,王綱不振,劉裕遂總攬大政,漸生不臣之心。義熙十三年(417),在劉裕壓力下,晉安帝下詔,進宋公爵為王。其文略云:“朕聞先王之蒞天下也,上則大寶以尊德,下則建侯以褒功。是以成勛告就,文命有玄圭之錫,四海來王,姬旦饗龜、蒙之封……相國宋公,天縱睿圣,命世應期,誠貫三靈,大節(jié)宏發(fā)。拯朕躬于巢幕,回靈命于已崩,固已道窮北面,暉格八表者矣……朕每仰鑒玄應,俯察人謀,進惟道勛,退惟國典,豈得遂公沖挹,而久蘊盛策。便宜敬行大禮,允副幽顯之望。其進宋公爵為王”[8]卷2,43。宋公劉裕進爵為宋王,是亡晉成宋的關鍵一步。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專制朝政的權臣進爵為王,就是即將改朝換代的一個清晰信號,這充分展示了劉裕的野心[9]卷7,148-152。值得注意的是,詔書起首部分同樣稱引了玄圭之錫的典故,“是以成勛告就,文命有玄圭之錫,四海來王”之句,而“文命”,相傳是大禹之名[6]卷2,49,這無疑是借用了玄圭之錫中所蘊含的帝王受命之意。在安帝下詔進爵宋公為王后僅一年,劉裕更進一步,“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8]卷2,44,兩年以后,劉裕正式受禪稱帝。
無獨有偶,蕭梁末年,侯景進據(jù)建康,梁武帝、簡文帝接連為其所害,一時海內(nèi)無主。徐陵遂上勸進表于梁武帝第七子湘東王蕭繹,表中也同樣稱引玄圭之錫,略云:“伏惟陛下,出《震》等于勛、華,明讓同于旦、奭……抑又聞之:玄圭既錫,蒼玉無陳,乃棫樸之愆期,非苞茅之不貢……伏愿陛下因百姓之心,拯萬邦之命。豈可逡巡固讓,方求石戶之農(nóng);高謝君臨,徒引箕山之客!”[10]卷5,129-130勸進表作為一種勸登帝位的文體,通篇都是服務于敦促主公即位的,徐陵為了勸蕭繹早日正位,將他比作放勛(堯)、重華(舜),又稱引“玄圭既錫”(禹),同樣是取其帝王受命之意。蕭繹不久便正式即位,是為梁元帝??梢娭钡侥媳背┢冢宄⒌那耙?,玄圭之錫依然被士人當作受命的象征。
關于赫連勃勃稱夏的問題。據(jù)《晉書》記載,赫連勃勃是“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后,劉元海之族……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11]卷130,3201,赫連勃勃是憑借匈奴為夏后氏苗裔的身份,建立夏國的。他自稱為大禹之后,同樣也稱引了玄圭之錫,“巍巍大禹,堂堂圣功。仁被蒼生,德格玄穹。帝錫玄珪,揖讓受終。哲王繼軌,光闡徽風”[11]卷130,3211,這里的“帝錫玄圭”與“揖讓受終”聯(lián)系在一起,很明顯是作為應運受命的象征而使用的??梢姾者B勃勃為了建立政權,煞費苦心,以夏為國號,以躋身華夏正朔之林。至于竇建德建夏,應當是直接比附夏禹。赫連勃勃治國無方,以好殺著稱,聲名狼藉。崔浩云其“刑政殘虐,人神所棄”[12]卷25,644,《晉書》記載“勃勃性兇暴好殺,無順守之規(guī)”,史臣稱他“雖弄神器,猶曰兇渠”[11]卷130,3213-3214。《晉書》成書于唐初,故史臣對赫連政權的評價可以代表隋唐之際士人的態(tài)度。竇建德以仁義相號召,如果繼承赫連夏的國號,明顯不利于籠絡人心,是難以得到士人支持的。由此看來,竇建德與其比附聲名狼藉的赫連夏之夏,不如直接比附夏禹,這樣才是最優(yōu)選擇。事實也正是如此,“有宗城人獻玄珪一枚”[3]卷54,2236,是把玄圭之錫的典故還原出來,可見竇建德建夏是精心模擬了大禹受玄圭的場景。
由上述可知,玄圭本為玄色的玉圭,而玄圭之錫源出于五經(jīng)之一的《尚書》,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具備了帝王受命的寓意,成為了膺箓受命的符瑞。宗城人進獻玄圭,孔德紹倡言建國號為夏,便是對大禹受玄圭遂即位的模擬,取其應運受命之意。這是夏國號由來的直接原因。
(二)竇氏源出于夏
竇建德模擬大禹受玄圭,制造了受命的符瑞,然而見諸載籍的符瑞數(shù)不勝數(shù),可以選擇的余地非常之大,又為什么偏偏要模擬大禹受命呢?筆者認為,竇氏源出于夏,應當是竇建德建國為夏的根本原因。
竇姓出自夏禹,在文獻中有豐富的記載,唐林寶《元和姓纂》云:“竇,姒姓,夏少康之后。帝相遭有窮之難,其妃后緡方娠,逃出自竇,而生少康,支孫以竇為氏。至周,世為大夫。竇犨為晉大夫,仕趙簡子,裔孫漢丞相嬰”[13]卷9,1363?!缎绿茣肪砥咭幌隆对紫嗍老当硪幌隆酚懈鼮樵敿毜挠涊d:“竇氏出自姒姓,夏后氏帝相失國,其妃有仍氏女方娠,逃出自竇,奔歸有仍氏,生子曰少康。少康二子:曰杼,曰龍,留居有仍,遂為竇氏”[14]卷71,2288??芍]氏源出于少康,而少康正是大禹苗裔。然而《元和姓纂》成書于元和年間,《宰相世系表》更是成書于北宋,二書雖然有竇氏源出夏禹的記載,然而隋末是否已經(jīng)有此說法,卻難以憑此坐實。仇鹿鳴在論述渤海高氏攀附齊國高氏時,認為士族譜系有層累造成的特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雖然有完整的高氏源出齊太公的記錄,卻難以盡信。[15]60-74仇文啟發(fā)了筆者。如果竇氏源出夏禹之說最早見于中唐的《元和姓纂》,那么隋末的竇建德能否知曉竇氏與夏禹的聯(lián)系,就難以說明了。如果能找出與竇建德同時代,或者更早的材料支持竇氏源出夏禹,則可以證明竇建德建國為夏,是借助了竇氏源出夏禹之說。
筆者揆諸史乘,發(fā)現(xiàn)在隋以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竇氏源出夏禹之說。漢應劭《風俗通義》云:“竇氏,夏后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方娠,逃出自竇,而生少康,其后氏焉”[16] 549。此條記載雖然是佚文,不見于傳世本《風俗通義》,但據(jù)王利器先生輯佚,唐寫本《唐韻·五十候》《廣韻·五十候》《通鑒注·漢紀五》及《姓解·一》等唐宋時的古書,均征引過《風俗通義》中此條記載。[16] 549可以據(jù)此推測,隋時流傳的《風俗通義》,必定也有此條記載,則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竇氏源出少康的說法。
與竇建德同時代的李百藥,曾作《洛州都督竇軌碑銘》,也能證明隋唐之際已經(jīng)出現(xiàn)竇氏源出夏禹的說法。其文略曰:“公諱軌,字士則,扶風平陵人。受終若帝之初,大啟鴻業(yè);中興復禹之跡,因生命氏。廣國追讓之風,聲高外戚;安豐功烈之美,義正中臺”[17]卷459,197。“受終若帝之初,大啟鴻業(yè)”,指的是禹受禪即位,受終即承受帝位之意?!爸信d復禹之跡,因生命氏”,描述了少康中興與竇氏由來,這與《風俗通義》中竇氏源出夏禹的說法如出一轍??梢娝迥┨瞥踔畷r,竇氏常常把自己描述為夏禹之后。李百藥將其寫入《竇軌碑》中,可見此說已為官方所認可。竇軌自稱扶風竇氏,實為鮮卑竇氏,紇豆陵氏所改,本非漢族,實為“虜姓”。[18]175-180然而經(jīng)歷北魏以來百余年的漢化進程,鮮卑竇氏已經(jīng)充分建立了華夏認同。《竇軌碑》記載:“(軌)十二葉祖統(tǒng),大將軍武之從子也。武以大功不遂,為閹官所誅,統(tǒng)避難,亡奔出塞”[17]卷459,197。竇武為東漢末年名士,與陳蕃謀誅宦官而未果,反遭殺害?!逗鬂h書》記載竇武家屬流放到日南[19]卷69,2244,即今越南中部,而竇統(tǒng)偏偏能獨自“亡奔出塞”,這樣的說法令人生疑。值得注意的是,竇軌將鮮卑竇氏與竇武聯(lián)系起來,而竇武是“扶風平陵人,安豐戴侯融之玄孫”[19]卷69,2239。竇融是漢文帝竇皇后之弟[19]卷23,795。漢文帝竇皇后為“趙之清河觀津人也”[6]卷49,1972。竇軌碑將鮮卑竇氏的譜系進一步延伸,與西漢的竇太后聯(lián)系起來,并最終追溯到夏后氏。鮮卑竇氏的攀附十分巧妙,雖然竇氏源出清河觀津,但觀津竇氏世系遙遠,西漢后便寂寂無聞,在地理位置上距關中過遠,如果攀附觀津竇氏,則難以令人信服。而攀附扶風平陵竇氏則不然,扶風竇氏同為外戚,東漢一朝,代有人才,聲名顯赫,而且地理位置上與西魏北周的鮮卑竇氏同位于關中,深合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據(jù)關隴區(qū)域內(nèi)之鮮卑六鎮(zhèn)民族,及其他胡漢土著之人為一不可分離之集團”[20]198之遺意。
與竇軌同時代的竇建德及其謀臣,自然知曉竇氏源出夏禹的說法,他們借此大做文章,建國為夏。那么竇氏真的源出夏禹嗎?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他在《日知錄》卷二三《氏族相傳之訛》中認為:“氏族之書所指秦、漢以上者,大抵不可盡信……竇氏,古無所考,類族者不得其本,見《左傳》有“后緡方娠,逃出自竇”之文,即為之說曰:帝相妃有仍氏女,逃岀自竇,奔歸有仍,生少康。少康次子曰龍,留居有仍,遂為竇氏……竊意古地以竇名者甚多,必是以地為氏”[21]卷23,1280-1282。顧炎武此言頗具啟發(fā)性,獨具只眼,氏族由來,似不可盡信,需仔細分析。顧炎武的同鄉(xiāng),顧頡剛先生在《夏史三論》中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應劭作《風俗通義》,甚至于異想天開的替竇氏尋出了他們受姓的根源來:竇氏,夏后相遭有窮之難,其妃方娠,逃出自竇而生少康,其后氏焉。(廣韻引)這種荒謬絕倫的說法,也一定要待少康中興故事風行后才會有的”[22]608。顧炎武與顧頡剛的論斷發(fā)人深省,揭示出歷史演化的多重面相。至于竇氏是否真為夏禹之后,需要大量的史料證明,非筆者學力所及,本文不擬討論。需要指出的是,不論竇氏是否真為夏禹之后,在隋唐之際,即竇建德活動的時代,存在竇氏源出夏禹之說,且被竇氏引以為榮,是無可懷疑的。在竇建德及其謀臣看來,只要存在竇氏源出夏禹之說,便可資利用,真?zhèn)畏炊簧踔匾?/p>
竇建德是“貝州漳南人”[3]卷54,2234,而漳南與扶風關河懸遠,如果像竇軌一樣,也稱扶風竇氏,則難以令人信服。如果稱觀津竇氏,則順理成章。按張守節(jié)《正義》“(觀津)在冀州棗強縣東北二十五里”[6]卷49,1972,與漳南不過幾十里,兩地密邇相接,容易掩人耳目。于是在武德二年(619)遷都洺州,稍稍安定以后,竇建德又“使人如灌津祠先墓,置守冢三十家?!盵14]卷85,3700所謂先墓,即竇建德祖先“漢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14]卷85,3695之墓,竇充是輔佐文景武三朝的竇太后之父,又有安成侯的爵號,也算比較尊顯的祖先。禹陵遠在會稽,不在竇建德控制范圍內(nèi),難以祭祀,而竇充墓恰好位于管內(nèi),于此時祠竇充之墓,大概也有強調(diào)自己來歷,凝聚人心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成書較早的《舊唐書·竇建德傳》于卷首并未提及竇建德為竇充之后,而成書較晚的《新唐書·竇建德傳》則于卷首稱竇建德“自言漢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之苗裔”[14]卷85,3695,頗疑《新唐書》以后事系于前,竇建德初未自言充裔,而是起事之后才攀附的。竇充雖然仍嫌稍遠,總歸有所裨補。竇建德自稱竇充之后,頗有偽托的嫌疑。因為竇建德世代為農(nóng),父祖姓名不見于載籍,遑論竇充至建德數(shù)百年間的世系。但是問題的關鍵不在世系真假,而在以何人的名義偽托??鬃釉啤懊徽齽t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23]卷13,171,正名之后,才有事成的可能。中古時期,攀附先世是常見的現(xiàn)象。利用攀附的血緣建號立國,也是代不乏人。竇建德之后的武周,便是利用自己的姓氏,攀附姬周,從而建立新王朝的。武則天要以女主臨朝,便不得不比男性君主做出更多的準備,她不僅將自己父系追溯至周平王少子,還稱母系楊氏出自姬周,這樣便能名正言順的打出大周旗號。[24]121-124竇建德自稱竇充之后,借助竇充向上追溯到少康,追溯到夏禹,便是為自身正名的重要步驟,也是夏國號由來的根本原因。
竇建德建立夏國,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以夏為國號,在凝聚人心、爭取士人認同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對隋唐之際的政局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竇建德在稱夏王之前,曾占據(jù)樂壽,自稱長樂王,年號丁丑。關于丁丑年號,顧炎武在《救文格論》“論以干支為年號”條中認為:“昔人未即帝位,有謙讓止稱元年者,有以干支紀者。李暠改元庚子,竇建德改元丁丑,蓋云庚子年、丁丑年耳,近儒不曉,遂謂以此二字立號,然則將有庚子二年、丁丑二年,其謬甚矣”[25]237。丁丑年號反映竇建德此時羽翼未豐,故而以干支紀年,謙沖自守的心態(tài),誠為不易之論。然而隨著形勢的發(fā)展,竇建德力量逐步壯大,再以長樂王的名號為號召,便不敷用了。在謀臣宋正本和孔德紹的建議之下,竇建德于武德元年冬至日,借口“五大鳥降于樂壽,群鳥數(shù)萬從之,經(jīng)日而去”[3]卷54,2236,改年號為五鳳。又“有宗城人獻玄珪一枚,景城丞孔德紹曰:‘昔夏禹膺箓,天錫玄珪。今瑞與禹同,宜稱夏國?!ǖ聫闹盵3]卷54,2236。竇建德成功以夏為號,建立政權,實際效果如何呢?
首先,夏國號得到了眾多士人的認同。竇建德以夏國號為號召,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他雖然出身草莽,然而對待士人卻與其他農(nóng)民政權頗為不同?!俺酰罕I得隋官及山東士子皆殺之,唯建德每獲士人,必加恩遇”[3]卷54,2237。于是“隋郡長吏稍以城降之”。在竇建德建國為夏之后,一些山東士族也積極加入了夏政權?!杜f唐書·文苑上》云“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后魏七兵尚書光伯曾孫也。祖縚,北??な亍髽I(yè)中為堯城令,竇建德僭號,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為建德鴻臚卿,說信明曰:‘隋主無道,天下鼎沸,衣冠禮樂,掃地無余。兄遁跡下僚,不被收用,豫讓所以不報范中行,只以眾人遇我者也。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負而至者不可稱數(shù)。此時不立功立事,豈是見幾而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漁者,尚能固其節(jié),吾終不能屈身偽主,求斗筲之職?!煊獬嵌荩[于太行山。貞觀六年,應詔舉,授興世丞。遷秦川令,卒”[3]卷190,4990。出身于清河崔氏青州房的崔信明雖然沒有加入竇建德政權,然而他的族弟崔敬素卻加入了夏政權,不但加入了,而且洋洋得意,身自為說客慫恿崔信明出仕。崔敬素實際上是以豫讓漆身吞炭以報智伯知遇之恩的典故自況,并稱“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負而至者不可稱數(shù)”,雖有夸張,卻反映了崔敬素對夏政權的認同,他無疑是以夏為本朝的。竇建德一稱夏王,便有“士女襁負而至者不可稱數(shù)”,可見夏國號在收攬人心方面也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同樣的例子還有李大師。李大師為著名史學家李延壽之父,出身隴西李氏,是累葉重光的大族。他“身長七尺五寸,風儀甚偉。好學,無所不窺,善綴文。備知前代故事,若指諸掌。商較當世人物,皆得其精”[25]卷100,3341。竇建德占據(jù)山東后,“被召為尚書禮部侍郎。武德三年,被遣使京師,因送同安公主,遂求和好。使畢,還至絳州,而建德違約,又助世充抗王師于武牢。高祖大怒,命所在拘留其使。世充、建德尋平,遂以譴徙配西會州?!盵26]卷100,3341李大師在夏政權擔任禮部侍郎,正是量才進用。雖然因為竇建德敗亡而得罪,發(fā)配邊州,然而李大師仍然懷念夏國。“武德九年,會赦,歸至京師。尚書右仆射封德彝、中書令房玄齡并與大師親通,勸留不去,曰:‘時屬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失行藏之道。’大師曰:‘昔唐堯在上,下有箕山之節(jié),雖以不才,請慕其義。’于是俶裝東歸。家本多書,因編緝前所修書。貞觀二年五月,終于鄭州滎陽縣野舍,時年五十九。”[26]卷100,3342李大師舉了許由不仕唐堯的典故,即“箕山之節(jié)”,作為自己不仕唐的交待。然而大師于隋亡之后又仕夏國,卻沒有類似不愿出仕的言行?!盎街?jié)”作為成語,揆諸正史,只有《漢書》一見:“薛方嘗為郡掾祭酒,嘗征不至,及莽以安車迎方,方因使者辭謝曰:‘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節(jié)也?!拐咭月?,莽說其言,不強致”[27]卷42,3096。李大師為史學名家,諳熟歷朝掌故,當是以薛方自況,不欲再次出仕。值得注意的是,請薛方出仕的是臭名昭著的篡漢賊臣王莽,可見李大師于唐夏之間,自有軒輊。其內(nèi)夏外唐之情,躍然紙上??上б淮穼W大家,竟終老于荒郊野社。類似的例子還有同樣仕于夏政權的孔德紹與劉斌,都是寧死也不愿降唐的,茲不贅述??傊?,竇建德以耕氓而崛興,如此低微的身份,卻能得到不少士族出身之人真心的擁戴,并充分認同夏國,可見夏國號在山東士人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
其次,夏國號成為劉黑闥反唐的號召。竇建德救援王世充,于武牢戰(zhàn)敗被俘,被押解回長安,斬于長安市。其部屬呼吁“無為涂炭生人”[3]卷54,2242,遂放棄抵抗,各自散去。然而唐王朝“征建德故將范愿、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等將赴長安”[3]卷55,2258,竇建德故將考慮到唐朝屠滅王世充故將的先例,遂相與謀反?!?范)愿等相與謀曰:‘夏王往日擒獲淮安王,全其性命,遣送還之。唐家今得夏王,即加殺害,我輩殘命,若不起兵報讎,實亦恥見天下人物’”[3]卷55,2258。他們以為竇建德復仇為名,于武德四年(621)七月,“設壇于漳南,祭建德,告以舉兵之意,自稱大將軍”[3]卷55,2259。連戰(zhàn)連捷,屢次擊敗唐軍?!坝谑且茣w、魏,其建德將士往往殺官吏以應”[3]卷55,2259。連鎮(zhèn)守黎州的名將李世勣也抵擋不了劉黑闥等人的攻勢,“棄城走保洺州”,“黑闥追擊破之,步卒五千人,皆歿于陣,世勣與武通僅以身免”[3]卷55,2259,曾仕于夏的隋降官王琮與劉斌又再度出山,輔佐劉黑闥。到了武德五年(622)正月,劉黑闥“至相州,僭稱漢東王,建元為天造。以范愿為左仆射,董康買為兵部尚書,高雅賢為右領軍,又引建德時文武悉復本位,都于洺州。其設法行政,皆師建德,而攻戰(zhàn)勇決過之”[3]卷55,2259。處處師法竇建德,以夏國為號召,本來潛逃于各地的夏國文武百官,一時都各自歸位,可見竇建德夏國影響力之大。同時期覆亡的諸割據(jù)政權,沒有一個能東山再起的。這固然與唐王朝河北政策舉措不當有關,但同時不得不承認,夏國在河北地區(qū)雖然立國不長,但是確實有較為深厚的根基,否則是不能短時期內(nèi)連破唐軍的。劉黑闥自稱漢東王,漢東,即竇建德賜予的名號。劉黑闥亡歸竇建德時,“建德署為將軍,封漢東郡公”[3]卷55,2258,雖然改元天造,不再用五鳳年號,但王號仍然由夏國時黑闥所受爵號發(fā)展而來,仍處處可見夏國的痕跡。以夏國相號召,正是劉黑闥迅速起事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墓志中對于劉黑闥的王號還有不同的記載?!短脐惥?善)墓志》云“隨逢隋季,時山東、河北并委質(zhì)偽庭,唯有高邑獨歸圣化。劉黑闥奮觸山之力,率跋扈之徒,自號夏王,圍城數(shù)匝。君尚年幼,困守危城,督勵驍勇”[28]65-66,是則劉黑闥亦曾效法竇建德稱夏王。孟繁峰先生認為“《唐書·劉黑闥傳》載武德四年七月劉黑闥自稱大將軍,五年正月號漢東王。推測此次唐軍堅守高邑之役,可能發(fā)生在武德四年下半年內(nèi),其時劉未稱王,仍以建德為幟。志文所記概見當時激戰(zhàn)情景”[29]423。孟先生的推斷頗有道理,可見劉黑闥的確以夏國號為號召,自稱夏王,師法建德,以圖再起的。后雖由于唐王朝政策轉變與敵我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劉黑闥等失敗。但是河北地區(qū)義軍再起,并得到州縣屢次響應,也給唐王朝敲響了警鐘。誠如汪篯先生所言,“在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推翻隋的統(tǒng)治以后,劉黑闥的兩度起義更加深了唐初統(tǒng)治者對人民力量的恐懼。同時,由于李建成采用魏征的對農(nóng)民讓步的辦法迅速地解決了河北問題,唐初統(tǒng)治者就找到了一條穩(wěn)定對全國統(tǒng)治的道路。所以,劉黑闥的起義在推動唐初統(tǒng)治者采取對農(nóng)民讓步的政策上面,特別是在促成貞觀之治上面,起了重大的作用?!盵30]27
總而言之,竇建德夏國號直接源自玄圭之錫,玄圭之錫典出《尚書》,不僅是對大禹治水的表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更是成為受命的象征。竇建德匹夫起事,亟需正號以進一步凝聚人心,而在隋唐之際,存在著竇氏源出于夏禹的說法,竇建德及其謀臣,便量身打造了“夏禹膺箓,天錫玄圭”的符瑞,使夏國號能順理成章地成立。竇建德建立夏國,還對唐初政局產(chǎn)生了較為重大的影響,一方面,竇建德以夏為號召,收攬人心,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竇建德敗亡之后,劉黑闥繼承其遺志,處處師法建德,震動河朔,不自覺地為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做出了貢獻。
[1] 姜伯勤.論竇建德——兼論“長樂王”政權與“大夏”國[J].學術研究,1963(3):20-31.
[2] 李錦繡.論“劉氏主吉”——隋末唐初山東豪杰研究之二[J].史林,2004(5):62-69.
[3]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孫英剛.神文時代:讖緯、術數(shù)與中古政治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7] 王符.潛夫論箋校正[M].汪繼培,箋;彭鐸,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
[8]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 趙翼撰.廿二史札記校證[M].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 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1]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3] 林寶.元和姓纂[M].岑仲勉,校記;郁賢皓,陶敏,整理;孫望,審訂.北京:中華書局,1994.
[14] 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 仇鹿鳴.“攀附先世”與“偽冒士籍”——以渤海高氏為中心的研究[J].歷史研究,2008(2):60-74.
[16] 應劭.風俗通義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17] 許敬宗.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M].羅國威,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1.
[18]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9]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0] 陳寅?。拼问肥稣摳錥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
[21]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全校本)[M].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2]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3] 論語注疏[M].何晏,注;邢昺,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4] 胡阿祥.武則天革“唐”為“周”略說[J].江蘇社會科學,2001(2):121-124.
[25] 顧炎武.菰中隨筆(外三種)[M].嚴文儒,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6] 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7]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8] 王素.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北(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29] 曹凱.河北省考古文集(三)[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0] 汪篯.唐太宗與“貞觀之治”[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 李兆平]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ation of the Name of Xia Dynasty Established by Dou Jiande
LIUYi-chao
(CollegeofHistory,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Dou Jiande established the Xia Dynasty with the help of Xuan Gui auspicious. Xuan Gui auspicious originated in the book of “Shang Shu”, which represents the rewards for the great achievement people.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it gradually means the emperor’s fate to accept the auspiciou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re is a saying that the last name Dou was originated from Shaokang, and Shaokang is said to be the descendants of Xia Yu. Dou Jiande built the Xia Dynasty and was regarded as the descendant of Xia Yu.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a Dynasty by Dou Jiand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Dou Jiande; Xia Dynasty; Xuan Gui auspicious
2017-01-03;
2017-02-14
劉毅超,男,河北保定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
K222
A
2095-770X(2017)06-0056-06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