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
[摘 要]現(xiàn)代品格教育是美國現(xiàn)代教育中最流行的教育范式。它以獨特的優(yōu)勢在美國的教育事業(y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存在的問題也是我們亟待思考和研究的內容,本文通過對品格教育進行追溯,深入分析其特征,并對其存在的問題加以評析,以期找到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現(xiàn)代品格教育;特征;問題評析;啟示
[中圖分類號]D7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2 — 0171 — 02
一、品格教育概述
美國傳統(tǒng)的品格教育始于殖民地時期,為應對移民浪潮對美國國家認同的挑戰(zhàn),美國學校以美國精神和民主價值觀為主要內容培養(yǎng)公民。品格教育一時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20年代開始,傳統(tǒng)品格教育的弊端逐漸暴露,遭受了重大質疑和挑戰(zhàn)。此后一直到本世紀中葉,品格教育始終沒有起色。20世紀中葉以后,價值澄清理論和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是當時較受歡迎的德育觀點。這種重相對主義和過程主義的價值觀,規(guī)避了傳統(tǒng)品格教育的直接地傳授道德規(guī)范的模式,在當時有其必要的存在意義。到了70、80年代,相對主義和過程主義價值觀不能再適應社會德育的需求,社會德育危機愈發(fā)嚴重,人們開始反思相對主義的弊端,事實證明相對主義是品格教育的另一個極端。從此,即20世紀80年代開始,品格教育又重獲重任,在摒棄了傳統(tǒng)品格教育的弊病之后,結合價值澄清理論和認知發(fā)展理論的可取之處,集各方優(yōu)勢于一身,成就了“新品格教育”,即現(xiàn)代品格教育。
二、現(xiàn)代品格教育的特征
(一)政府高度重視,提供資金,下放權力
在品格教育“失寵”的時間里,美國青少年道德修養(yǎng)問題層出不窮,社會道德風氣甚是糟糕。品格教育復興之后,新品格教育受到了美國政府和各州的高度重視。提供資金,下放權力,希望扭轉道德滑坡的殘局。1994年,美國國會批準通過了《中小學教育法案》(ESEA)在條款中對新品格教育的資助問題增加了兩個來源。另外,從1996年開始,美國政府每年向全美數(shù)十所中小學資助270萬美元開展品格教育。1999年,“品格教育試點合作計劃”在美國聯(lián)邦政府實施,各州政府也陸續(xù)參與進來,有21個州接受了教育部門的資助?!?〕各州政府的積極性也都十分高漲,不斷制定切合自身實際的教育規(guī)劃,品格課程,法律法規(guī)等,并嚴格要求所在地的中小學貫徹實施,積極執(zhí)行。據(jù)統(tǒng)計得知,從1993到2004年, 美國有23個州通過了新品格教育法案或修訂了原先與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有關的法規(guī)。〔2〕
(二)系統(tǒng)性的品格教育,注重全民參與
現(xiàn)代品格教育是一種系統(tǒng)性的全美道德教育運動。一方面,品格教育運動站到了國家高度,集學校、家庭、社區(qū)、學生于一體,形成注重整體的聯(lián)動機制,從上到下,從宏觀到微觀,從顯性教育宣傳到隱性滲透,無不體現(xiàn)著這種有機的、具有層次感的、系統(tǒng)性強的品格教育。在美國看來,一個人的品格修養(yǎng)塑造不只是學校的責任,社區(qū)和家庭對孩子的道德成長同樣重要,要形成合力。同時,家庭、社區(qū)的參與,加深了人們對品格教育的理解,對全民參與起了導向和激勵作用。另一方面,這種系統(tǒng)性的品格教育還體現(xiàn)在“全民總動員”的積極性上,首先從政府來說,一般國家政府很少將道德教育的宣傳提升到國家層面。但美國政府卻最先突破這一問題,對品格教育的關注極高,最終形成全國性的教育運動。其次,美國各級政府、學校、民間團體及對此感興趣的個人都以不同的形式參與進來。另外,現(xiàn)代品格教育還與大眾文化深度契合,冠以文化的名義走向人們的生活,更有利于年青人接受其影響。
(三)個人品德、傳統(tǒng)價值觀和公民規(guī)范共同培養(yǎng)
現(xiàn)代品格教育將個人品德、傳統(tǒng)價值觀和公民規(guī)范相結合。首先,個人品德是人格健全的必要前提,也是立足社會并成為合格社會人的基本條件。這是品格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其次,品格教育肯定傳統(tǒng)價值觀,并在繼承“傳統(tǒng)品格教育”精華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道德文化相結合。再次,現(xiàn)代品格教育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公民為目標,將公民規(guī)范滲透到生活中,既讓公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又滿足了社會的穩(wěn)定需要。同時,品格教育特別強調“公平”,避免了虛無主義。公平是利益和權利的機會人人均等和利益分配的合理,公平意識是一個社會在平衡利益時必不可少的一種主體意識,它有利于社會在競爭中有序運行和社會成員的機會均等?,F(xiàn)代品格教育將個人品德、傳統(tǒng)價值觀和公民規(guī)范歸結在一起,是對傳統(tǒng)品格教育的完善,也是現(xiàn)代品格教育的進步所在。
三、現(xiàn)代品格教育的問題評析
(一)現(xiàn)代品格教育的低效危機
本文試圖將現(xiàn)代品格教育做顯、隱之分,以便清晰地了解其低效。顯性的品格教育是現(xiàn)代品格教育大力提倡的德育方式,美國各級政府將品格教育納入法律章程中,嚴格要求中小學生執(zhí)行品格教育的內容,在品格教育的實踐中,大力培養(yǎng)人們的公共道德素養(yǎng),亟待建立普遍適用的大眾品格教育體系。顯性的品格教育更多訴諸于讓每個人都按照指定的道德要求成就其品格之路,而在品格塑造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心理訴求的可能性,是顯性品格教育所忽視的。另外,過多的顯性要求加重了大眾的負擔,也增加了社會成本。
顯性品格教育的“如火如荼”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隱性品格教育的光芒。尤其是在學校,因為品格教育的專業(yè)化使得一部分教師打上了“專業(yè)品格教育”的標簽,無形中“非專業(yè)”的教師漸漸地只負責自己課程的教授,容易忽略自己的德育職責。這樣一來,從整體上看,品格教育的效果反而不太理想。
(二)現(xiàn)代品格教育在指導性理論和領導性組織上的缺失
首先,品格教育所構建的是綜合的理論框架,集各大學科的理論優(yōu)勢于一身,但就它自身而言,沒有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品格教育更多是通過實踐的方式強化人們的品格,以行動為目標,影響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和行為方式。它并不善于從實踐中總結出理論的精華形成體系以更好的指導實踐。這便是是其指導性理論上的缺失。
其次,品格教育的組織機構眾多,全國性的和地方性的研究機構和組織都有自己所宣揚的品格價值觀、具體實施方略和測評標準。雖然從出發(fā)點上說,各個機構都是致力于品格的塑造和培養(yǎng),但最終因為缺乏統(tǒng)一的理論領導和組織領導而不能有效地征服受教育群體,家長和社區(qū)群眾因聽不到統(tǒng)一的聲音而對領導組織產生信任危機,長此以往,品格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形成合力。這是領導性的組織上存在的不足。
(三)現(xiàn)代品格教育忽視了道德品格的個性化
現(xiàn)代品格教育注重運用實踐的方法進行品格的操練,去培養(yǎng)“合格的”好公民和“品格達標”青年。然而收效甚微。在違背個性和自由原則基礎上的品格只能是一種“虛偽”的品格。品格本身是具有律動性和彈性空間的,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經歷、性格不盡相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甚至是相同的道德情景中的反應都不會完全相同,尤其是在道德兩難情景中。所以忽視品格教育的個性化,刻板地追求所謂的“普世價值”并強加于不加區(qū)分的受教育者身上,只可能導致品格的偽善。因為很多人可能為了“達標”,不受懲罰或得到褒獎,選擇順從品格教育的訓練安排,而其內心是否真正的內化了品格教育的精神實質,我們很難在短期內評判。
四、現(xiàn)代品格教育給我國道德教育帶來的啟示
毛澤東曾說,“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長補短本身就是一種長處。通過以上對品格教育的特征分析和對其問題的評析,發(fā)現(xiàn)其可借鑒之處才是關鍵,本文認為品格教育對我國的道德教育的啟示如下。
(一)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結合各地實情,形成全國性的道德教育
德育和智育在我國并重發(fā)展,但在德育實踐中,還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目前,我國的德育現(xiàn)狀是,由教育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統(tǒng)一領導部署,各地執(zhí)行德育政策和綱領。就這點而言,既是我們的組織優(yōu)勢,也是我們的缺陷之一。我們所欠缺的是美國的“下放權力”。因為在美國,主要是下放權力到各州,根據(jù)各州的實際情況部署品格教育的開展。但我們借鑒的前提是不放棄“以國家的統(tǒng)一領導核心”。此外,我們還要學習品格教育的全民性,就是鼓勵全民參與,而非把德育的責任只推給學?;蚪逃块T。孩子的道德水平是受到整個社會風氣影響的,創(chuàng)建一個全社會都開放的道德教育氛圍,鼓勵學校、社區(qū)、家庭、社會群體等全民性的參與,讓每個人都意識到自身的道德責任是很重要的。
(二)注重道德主體的自覺性、個性化培養(yǎng)
道德品質不只是學校、社區(qū)、家庭、教育部門的責任,更是學生自身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集中各方的力量去進行道德教育,但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自覺踐行意識,讓每個孩子都真切的感到,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是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感到這種德行的力量和重要性。從而讓他們從內心希望自己是一個有道德人,而非我們一味地灌輸?shù)赖拢⒆觽儏s不知意義何在。另外,在道德培養(yǎng)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教條化,按照指定的道德條文,要求所有受教育者都達到規(guī)定的道德水平。但在德育中我們同樣應該因材施教,我們要培養(yǎng)的并非千篇一律的“順民”,而是不可違背的個性化的道德主體。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成長經歷、性情都存在差異,在道德情景中所作出的選擇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我們要重視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培養(yǎng)個性化的道德主體。
(三)外顯式與內隱式道德教育相結合
外顯式道德教育是較直接的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很明確自己的道德任務,教育者通過道德知識灌輸或者道德榜樣示范等完成道德任務,受教育者直接接受道德教育內容。內隱式道德教育是一種非直接的教育,一般是通過課堂組織形式、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交際、潛移默化地進行。外顯式的德育是我們常用的,但這種德育方式的缺陷就是容易讓一些非直接但對學生確實能產生德育影響的老師忽略自己的德育責任。而這種內隱式的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無論什么學科的老師,他們的講課風格、風度以及生活中的情緒等都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影響,所以我們有必要強調這種內隱式德育的重要性,讓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意識到自己的德育責任和影響力。這樣,在德育過程中,將兩種德育方式相結合,就能收到更好地德育效果。
〔參 考 文 獻〕
〔1〕王學風.美國現(xiàn)代品格教育運動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08).
〔2〕彭虹斌.美國學校品格教育的現(xiàn)狀、特點及其對我國品格教育的啟示〔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3〕陳潔.美國品格教育運動及其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6).
〔4〕謝狂飛.美國品格教育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5〕Yi-Lin Chen.A Missing Piece of the Contemporary Character Education Puzzle: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Moral Character〔J〕.Sp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Dordrecht ,2013.
〔責任編輯:侯慶?!?